可携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8208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该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转动元件、一枢接单元及一磁铁组。壳体包括一载座及一电子元件,载座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电子元件设于载座上。枢接单元枢接壳体与转动元件。磁铁组包括一第一磁铁、一第二磁铁及一第三磁铁。第一磁铁与一第二磁铁设于转动元件且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异。第三磁铁设于壳体且第三磁铁的磁性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其中之一相同。当转动元件相对于壳体转动时,磁铁组产生一磁吸力或一磁斥力,以使电子元件导入壳体或自壳体导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一种利用磁铁组的磁吸力及磁斥 力以导入或导出电子元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功能性元件,例如是随身碟中的内存常需要与其它电子装置电 性连接以分享或传送彼此的数据。因此,可携式电子装置大多设置有外露的电性连接端口, 并可利用一保护盖以盖住外露的电性连接端口,当不使用此可携式电子装置时,此保护盖 即可保护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电性连接端口。然而,保护盖与可携式电子装置是彼此分离的,当欲将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它电 子装置进行电性连接时,保护盖即需取下,因此很容易遗失。此外,保护盖的壳体与可携式 电子装置的壳体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卡点,用以当保护盖盖住电性连接端口时彼此卡扣。然 而这些卡点的设计大多很简单,导致保护盖稍微受到撞击时便会脱离或遗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磁力作用及简单的转动动作就能 将电子元件,例如是电性连接端口收纳至壳体内以受保护,而不需用额外的保护元件来盖 住电性连接端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 转动元件、一枢接单元及一磁铁组。壳体具有一开口,壳体包括一载座及一电子元件。载座 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电子元件设于载座上。枢接单元枢接壳体与转动元件。磁铁组包 括一第一磁铁、一第二磁铁及一第三磁铁。第一磁铁与一第二磁铁设于载座与转动元件之 一,且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异。第三磁铁设于壳体与转动元件的另一个,且第三磁 铁的磁性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其中之一相同。当转动元件相对于壳体转动时,磁铁组产 生一磁吸力或一磁斥力,以使电子元件导入壳体或自壳体导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 一转动元件、一枢接单元及一磁铁组。壳体具有一第二侧壁及一开口,壳体包括一载座,载 座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电子元件设于载座上。枢接单元枢接壳体与转动元件。磁铁组 包括一第一磁铁、一第二磁铁及一第三磁铁。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设于载座与第二侧壁其 中之一,且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异。第三磁铁设于载座与第二侧壁的另一个,且第 三磁铁的磁性相同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其中之一。其中,当转动元件相对于壳体转动时, 磁铁组产生一磁吸力或一磁斥力,以使电子元件导入壳体或自壳体导出。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 说明,其中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透视图。图2所示为图1的转动元件被转动180度后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3所示为图2中沿着方向Vl观看到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4A所示为图2的转动元件被转动180度后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4B所示为图4A中沿着方向V2观看到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5所示为图1中具有缓冲撞击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透视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7所示为图6中具有缓冲撞击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透视图。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9所示为图8的转动元件被转动180度后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IO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IOB所示为图IOA中电子元件导出于壳体的示意图。图11所示为图1的随身碟还包括第四磁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其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透视图。此处 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以常用的电子储存装置一随身碟(memory disk)为例作说明。如图1 所示,随身碟100包括一壳体(casing) 102、一转动元件104 (rotating part)、一枢接单元 (pivot unit) 130、一磁铁组174及一连接杆108。其中壳体102包括一载座(base) 106及 一电子元件124。其中,磁铁组174包括一第一磁铁174(1)、一第二磁铁174(2)及一第三磁 铁174 (3)。转动元件104通过枢接单元130与壳体102连接,使壳体102与转动元件104 彼此可转动地连接而不脱离。而连接杆108连接枢接单元130与载座106。电子元件124位于载座106上且适于自壳体102的第一侧壁118的开口 122移出 至壳体102外。详细地说,本实施例中随身碟100的电子元件124可滑动于收纳壳体102 内以受保护亦可导出于壳体102外以进行电性操作。电子元件124例如是具有通用串行总 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的电性连接端口。请继续参考图1,电子元件124位于载座106上,而载座106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 102内且其滑动方向S实质上垂直于壳体102的第二侧壁116,其中,第二侧壁116相对于 第一侧壁118。如图1所示,枢接单元130包括一枢轴(pivot) 136及相对的一第一连接部138与 一第二连接部140。枢轴136穿过第二侧壁116上的贯孔120,且枢轴136的第一端142及 第二端144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38及第二连接部140固接。第一连接部138位于壳体102 内且抵靠于第二侧壁116,而第二连接部140则位于转动元件104内并与转动元件104固 接在一起。如此,使得壳体102与转动元件104不会彼此脱离,并且当转动元件104被转动 时,枢接单元130及与其固接的连接杆108也会连带着被带动。连接杆108的第一端126与第一连接部138固接。因此,当转动元件104被转动 时,与转动元件104固接的枢接单元130可带动连接杆108转动。值得一提的是,连接杆 108的第二端128是活动地连接于载座106,以使连接杆108在转动时,载座106并不会随着转动。故,当转动元件104被转动时,载座106及载座106上的第三磁铁174(3)并不会 被带着转动。如此,就能通过转动元件104的转动,选择性地使第一磁铁174(1)对应于第 三磁铁174(3),或是使第二磁铁174(2)对应于第三磁铁174(3)。此外,第一磁铁174(1)与第二磁铁174(2)皆设置于转动元件104内,第一磁铁 174(1)与第二磁铁174(2)是设于转动元件104邻近壳体102的一内表面176。第三磁 铁174(3)则是设于载座106朝向转动元件104的一表面178。在本实施例中,且第一磁铁 174(1)的极性例如是与第三磁铁174(3)的极性相同,而与第二磁铁174(2)的极性相反。 本实施例的第一磁铁174(1)的极性与第三磁铁174(3)的极性例如是N极,而第二磁铁 174(2)的极性例如是S极。因此,当转动元件104与壳体102相对转动至第一磁铁174(1) 的N极与第三磁铁174 (3)的N极相对应时,第三磁铁174 (3)与第一磁铁174 (1)间产生一 磁斥力F2 (未所示为于图1),通过此磁斥力F2即可带动载座106往远离第二侧壁116的方 向滑动,进而使电子元件124穿过开口 122而被导出于壳体102。当转动元件104与壳体 102相对转动至第二磁铁174(2)与第三磁铁174(3)相对应时,第三磁铁174(3)与第二磁 铁174(2)间即产生一磁吸力Fl,藉此磁吸力Fl即可带动载座106往接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包括:载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以及电子元件,设于所述载座上;转动元件;枢接单元,枢接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元件;以及磁铁组,包括: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设于所述载座与所述转动元件其中之一,且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异;以及第三磁铁,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元件的另一个,且所述第三磁铁的磁性与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其中之一相同;当所述转动元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所述磁铁组产生磁吸力或磁斥力,以使所述电子元件导入所述壳体或自所述壳体导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司唐
申请(专利权)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