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8034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雨水口结构,包括:设置于道路下方的腔体,所述腔体通过侧壁和底壁限定并开设有排水口;安装于所述腔体顶部一侧的雨水进口并使雨水能够进入所述腔体的沥水装置;安装于所述腔体底部的第一过滤部,所述第一过滤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沥水装置之间,以将所述腔体分隔成连通所述排水口的排水腔以及位于所述沥水装置下方的存蓄腔。通过本技术方案,雨水经沥水装置流入存蓄腔,并能够在存蓄腔内沉淀、过滤,通过第一过滤部流入排水腔并经排水口排入公共排水管道,其中泥沙、垃圾等污染物被第一过滤部止挡,雨水经过滤后流入排水口,有效削减了随雨水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水体的污染物。水体的污染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口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环境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雨水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如今城市道路遇到降水时,为避免道路积水,雨水经由设置于道路上的雨水口汇入排水管道,由于初期的道路雨水中会混杂大量泥沙、落叶、轮胎磨损物、油脂、垃圾等污染物杂物,直接汇入排水管容易使城市水体受到污染,因此,如何在不影响排水效果的情况下有效过滤初期的道路雨水成为本申请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雨水口结构,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0004]根据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雨水口结构,包括:设置于道路下方的腔体,所述腔体通过侧壁和底壁限定并开设有排水口;安装于所述腔体顶部一侧的雨水进口并使雨水能够进入所述腔体的沥水装置;安装于所述腔体底部的第一过滤部,所述第一过滤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沥水装置之间,以将所述腔体分隔成连通所述排水口的排水腔以及位于所述沥水装置下方的存蓄腔。
[0005]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部的高度低于所述腔体的高度。
[0006]优选地,所述沥水装置包括框架形式的底座,以及相邻的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多个水篦子,所述存蓄腔的底部设置有高于所述第一过滤部的第二过滤部,所述第二过滤部位于所述多个水篦子相邻处的正下方,以将所述存蓄腔分隔为多个部分。
[0007]优选地,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排水腔的侧壁,并且所述排水口设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过滤部。
[0008]优选地,多个所述水篦子相邻处的正下方安装有加固梁,所述加固梁固定于所述腔体的侧壁,所述底座抵靠在所述加固梁上。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部与所述加固梁之间距离为0至200mm。
[0010]优选地,所述水篦子的底部安装有过滤篮。
[0011]优选地,所述腔体设置有沿所述腔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定位件,所述第一过滤部和第二过滤部的两侧抵靠所述定位件定位。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部以及第二过滤部包括能够透水的透水墙。
[0013]优选地,所述腔体的顶部设置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限定所述雨水进口并位于所述排水口的上方,所述沥水装置设置于所述雨水进口处。
[0014]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雨水经沥水装置流入存蓄腔,并能够在存蓄腔内沉淀、过滤,通过第一过滤部流入排水腔并经排水口排入公共排水管道,其中泥沙、轮胎磨损物等污染物被第一过滤部止挡,雨水经过滤后流入排水口,有效削减了随雨水排入水体的污染物。
[0015]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雨水口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A

A

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0020]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雨水口结构,包括:设置于道路下方的腔体500,所述腔体500通过侧壁和底壁限定并开设有排水口400;安装于所述腔体500顶部一侧的雨水进口并使雨水能够进入所述腔体500的沥水装置100;安装于所述腔体500底部的第一过滤部301,所述第一过滤部301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排水口400与所述沥水装置100之间,以将所述腔体500分隔成连通所述排水口400的排水腔503以及位于所述沥水装置100下方的存蓄腔。
[0021]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雨水经沥水装置流入存蓄腔,并能够在存蓄腔内沉淀、过滤,并通过第一过滤部301流入排水腔503最终经排水口400排入公共排水管道,其中泥沙、轮胎磨损物等污染物被第一过滤部301拦截在存蓄腔内,雨水经过滤后流入排水口400,有效削减了随雨水排入水体的污染物。
[0022]本技术方案中,沥水装置100的上表面可以与其周围的道路的上表面平齐或略低于道路的上表面,以便于使雨水顺利通过沥水装置100流入腔体500内,避免由于沥水装置100突出于道路而使雨水在沥水装置100周围积蓄。腔体500通过第一过滤部301分隔成排水腔与存蓄腔,实际使用时,雨水顺沥水装置100先流入存蓄腔中以进行沉淀和过滤,使泥沙、砂石等密度较大的污染物沉淀至腔体底部,并且轮胎磨损物、油脂等密度较小的污染物虽然不会沉淀但可以被第一过滤部301止挡,经过沉淀及过滤的较为清洁的雨水流入排水腔503并经排水口400排入公共排水管道。
[0023]其中,第一过滤部301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第一过滤部301可以采用过滤网、透水墙或滤网与透水墙结合等,只要能够实现止挡污染物、过滤雨水即可,此处不作限制。第一过滤部301可以具有低于腔体500的高度,以在水量过大时,积蓄在存蓄腔内的雨水能够蔓延过第一过滤部301流入排水腔503,以避免影响排水效果。可替代的,当第一过滤部301采用滤网等形式时,由于过滤时间较快,可以具有与腔体500相同的高度,也不会影响排水效果。
[0024]其中,腔体500的侧壁、底壁可以采用混凝土预制墙的形式,并且,排水口400可以开设于适当的位置,例如,可以开设于排水腔503的底壁或侧壁,以便于过滤后的水顺利流入公共排水管道。
[0025]通过本技术方案,雨水先流入存蓄腔,经过沉淀及过滤后再流入排水腔503并经排水口400流入公共排水管道,避免了由于泥沙、轮胎磨损物或油脂等污染物随雨水排入水体。
[0026]第一过滤部301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以避免在水量过大时影响排水效果,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过滤部301的高度低于所述腔体500的高度。
[0027]通过本技术方案,当存蓄腔中水量过多时能够从第一过滤部301的顶部溢流至排水腔503,避免了由于第一过滤部301的滤水效率不足难以及时排水时造成的路面积水。
[0028]为了提高过滤效果,根据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沥水装置100包括框架形式的底座101,以及相邻的安装于所述底座101的多个水篦子110,所述存蓄腔的底部设置有高于所述第一过滤部301的第二过滤部302,所述第二过滤部302位于所述多个水篦子110相邻处的正下方,以将所述存蓄腔分隔为多个部分。
[0029]本技术方案中,加入了第二过滤部302以使存蓄腔分为多个部分,以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为例,存蓄腔可以分为第一存蓄腔501和第二存蓄腔502。实际使用时,为便于排水,雨水口附近道路会设置有坡度,以引导雨水流入雨水口,多个水篦子沿水流方向相邻的安装于底座101,以图2为例,雨水由右至左流动,即,右侧为上游,左侧为下游,雨水会先通过第一水篦子111进入第一存蓄腔501进行过滤,当雨水积蓄至第二过滤部302的高度时可以从第二过滤部302的顶部溢流进入第二存蓄腔502,直至雨水积蓄至第一过滤部301的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道路下方的腔体(500),所述腔体(500)通过侧壁和底壁限定并开设有排水口(400);安装于所述腔体(500)顶部一侧的雨水进口并使雨水能够进入所述腔体(500)的沥水装置(100);安装于所述腔体(500)底部的第一过滤部(301),所述第一过滤部(301)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排水口(400)与所述沥水装置(100)之间,以将所述腔体(500)分隔成连通所述排水口(400)的排水腔(503)以及位于所述沥水装置(100)下方的存蓄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部(301)的高度低于所述腔体(500)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沥水装置(100)包括框架形式的底座(101),以及相邻的安装于所述底座(101)的多个水篦子(110),所述存蓄腔的底部设置有高于所述第一过滤部(301)的第二过滤部(302),所述第二过滤部(302)位于所述多个水篦子(110)相邻处的正下方,以将所述存蓄腔分隔为多个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400)设置于所述排水腔(503)的侧壁,并且所述排水口(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召森程睿黄悦吕金燕刘彦鹏程慧芹周飞祥贺翔孙亚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