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753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包括:本体和分别安装于本体上的指纹识别模组、把手组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位于把手组件上方,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进一步包括:PCB线路基板、与PCB线路基板上表面电连接的芯片、位于芯片外侧的金属环和安装于金属环上并位于芯片上方的盖板,所述PCB线路基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每个所述开窗区均通过一导电胶层与金属环电导通并粘接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以提高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可以及时对用户携带至金属环上的静电进行释放排除,避免金属环上的静电累积而损伤芯片,提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属于智能门锁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指纹对比验证身份的识别手段,也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门锁领域,指纹识别型门锁一般由电子识别与控制、机械联动系统两部分组成,活体指纹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指纹是目前所有锁具中最为安全的锁种。
[0003]指纹识别型门锁中的指纹模组在工作时需要与人体手指接触以实现识别功能,然而人体附带的静电有可能对指纹模组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功能失效,无法识别。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该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既可以提高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可以及时对用户携带至金属环上的静电进行释放排除,避免金属环上的静电累积而损伤芯片,提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包括:本体和分别安装于本体上的指纹识别模组、把手组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位于把手组件上方,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进一步包括:PCB线路基板、与PCB线路基板上表面电连接的芯片、位于芯片外侧的金属环和安装于金属环上并位于芯片上方的盖板,所述PCB线路基板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用于与外部设备的主板连接的连接器,所述PCB线路基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每个所述开窗区均通过一导电胶层与金属环电导通并粘接连接。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0007]1. 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环下端具有一沿径向向外的凸缘,所述开窗区与该凸缘的下表面粘接连接。
[0008]2. 上述方案中,所述凸缘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若干个与开窗区间隔交错设置的镭雕区,每个所述镭雕区与PCB线路基板的上表面之间通过一胶层粘接连接。
[0009]3. 上述方案中,所述PCB线路基板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MCU控制器,用于对指纹芯片获取的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认证。
[0010]4. 上述方案中,所述开窗区为扇形凹陷区。
[0011]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2]本技术指纹识别型门锁,其指纹识别模组的PCB线路基板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用于与外部设备的主板连接的连接器,PCB线路基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每个开窗区均通过一导电胶层与金属环电导通并粘接连接,既可以提高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可以及时对用户人体携带至
金属环上的静电进行释放排除,避免用户携带、传导至金属环上的静电累积而损伤芯片,提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其进一步在金属环下端具有一沿径向向外的凸缘,凸缘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若干个与开窗区间隔交错设置的镭雕区,每个镭雕区与PCB线路基板的上表面之间通过一胶层粘接连接,既可以进一步提高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粘接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又可以提高金属环的平面度与平整度,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模组整体的可靠性和良率。
附图说明
[0013]附图1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2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3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指纹识别模组的爆炸图;
[0016]附图4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镭雕区的示意图;
[0017]附图5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以上附图中:100、本体:200、指纹识别模组:300、把手组件:1、PCB线路基板;2、芯片;3、金属环;31、凸缘;4、盖板;5、镭雕区;6、胶层;9、连接器;10、MCU控制器;11、开窗区;12、导电胶层。
实施方式
[0019]通过下面给出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本专利,但它们不是对本专利的限定。
[0020]实施例1: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包括:本体100和分别安装于本体100上的指纹识别模组200、把手组件300,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位于把手组件300上方,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进一步包括:PCB线路基板1、与PCB线路基板1上表面电连接的芯片2、位于芯片2外侧的金属环3和安装于金属环3上并位于芯片2上方的盖板4,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用于与外部设备的主板连接的连接器9,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2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11,每个所述开窗区11均通过一导电胶层12与金属环3电导通并粘接连接;
[0021]通过在PCB线路基板上设置开窗区将PCB线路基板内的导体露出,并通过导电胶层实现其与金属环的电导通,既增强了PCB线路基板与金属环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可以实时地将用户人体携带至金属环上的静电及时通过PCB线路基板依次传导至控制器、与控制器连接的终端产品的接地单元上,实现对静电的释放,避免用户携带、传导至金属环上的静电累积而损伤芯片,提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
[0022]上述金属环3下端具有一沿径向向外的凸缘31,所述开窗区11与该凸缘31的下表面粘接连接。
[0023]上述PCB线路基板1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MCU控制器10,用于对指纹芯片2获取的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认证;
[0024]作为已为公众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指纹识别型门锁一般还包括与指纹识别模组配合的控制器、驱动电机、锁舌,控制器、驱动电机与指纹识别模组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驱动电机的运行,驱动电机开闭锁舌,从而实现对指纹识别型门锁的开关控制。
[0025]上述开窗区11为扇形凹陷区。
[0026]实施例2: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包括:本体100和分别安装于本体100上的指纹识别模组200、把手组件300,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位于把手组件300上方,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进一步包括:PCB线路基板1、与PCB线路基板1上表面电连接的芯片2、位于芯片2外侧的金属环3和安装于金属环3上并位于芯片2上方的盖板4,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用于与外部设备的主板连接的连接器9,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2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11,每个所述开窗区11均通过一导电胶层12与金属环3电导通并粘接连接。
[0027]上述金属环3下端具有一沿径向向外的凸缘31,所述开窗区11与该凸缘31的下表面粘接连接。
[0028]上述凸缘31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若干个与开窗区11间隔交错设置的镭雕区5,每个所述镭雕区5与PCB线路基板1的上表面之间通过一胶层6粘接连接;
[0029]通过凸缘增大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又通过激光镭雕将金属环上凸缘的下表面与PCB线路基板连接的区域做粗糙处理,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包括:本体(100)和分别安装于本体(100)上的指纹识别模组(200)、把手组件(300),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位于把手组件(300)上方,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进一步包括:PCB线路基板(1)、与PCB线路基板(1)上表面电连接的芯片(2)、位于芯片(2)外侧的金属环(3)和安装于金属环(3)上并位于芯片(2)上方的盖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用于与外部设备的主板连接的连接器(9),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2)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11),每个所述开窗区(11)均通过一导电胶层(12)与金属环(3)电导通并粘接连接。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伟峰陈康康王凯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量子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