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7248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即使成为细针距,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用于1X1的抽针编织。在编织针之间每隔1根地配置可动沉降片和控制爪。在抽针编织中,使用第一编织针,对于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可动沉降片配置于没有叶片的侧方,未配置于叶片侧。控制爪通过摆动对卡定可动沉降片的尾部的位置进行切换来变换沉降片动程。成为控制爪的摆动的轴的金属线沿针床的长度方向插通。金属线由设置于第二针板的尾部侧的金属线支承部支承。由于能够增大控制爪的厚度,因此能够提高控制爪的刚性,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摆动。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摆动。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摆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0001]本技术涉及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在形成新的线圈时形成沉降弧,也能够切换利用弹簧施力压下旧线圈时的沉降片动程。

技术介绍

[0002]一直以来,通过形成相对于齿口进退的编织针引入编织纱线的针编弧和通过编织纱线钩挂于面对齿口的沉降片而产生的沉降弧这两个弧,从而进行利用横编机的线圈形成。如果将沉降片设为可动式,则也能够具有将在形成新的线圈时从编织针脱离的旧线圈向齿口下方压入的功能。在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中,也存在能够根据所使用的编织纱线的性状等而大小地切换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横编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横编机的编织针沿着排列于针床的针槽,顶端的钩相对于齿口进退而进行线圈形成。针槽形成于在针床的基板上排列设置的板状的针板之间。在专利文献1中,在针板之间,相对于1根编织针,在其一侧配置有一对可动沉降片和控制爪(在专利文献1中为保持构件)。可动沉降片和控制爪以与在成为针床的长度方向的厚度方向加工针板而形成的薄壁部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收纳。在具备这样的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中,沿着针床的长度方向以针板、可动沉降片及控制爪、导纱器间隔件、针间隔件、针板的层叠顺序配置各构件。专利文献1那样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使用在薄壁部处收容在远离齿口的尾部侧的控制爪来进行。控制爪以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插通的钢琴线为轴摆动,与可动沉降片的尾部卡合。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16028号公报
[0007]为了利用横编机得到细小的线圈,需要使用细的编织纱线。为了利用细纱线编织细小的线圈,需要减薄各构件的板厚并减小沿着针床的长度方向的编织针的排列间距的细针距化。另外,为了利用具备在前后相向的一对针床的横编机编织筒状编织物,在以在属于一方的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编织针和在该编织物的编织中不使用的编织针预先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成为交替的方式配置的1X1的抽针中也进行编织。不使用的编织针用于属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的移圈等。越是细针距,即使减薄各构件的板厚,也越难以在空间面进行配置。当减薄各构件的厚度时,各构件的刚性也降低。特别是对于用于切换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控制爪,板厚越薄,则利用三角的控制、与可动沉降片卡合的保持等作用越不稳定而难以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即使成为细针距,也能够稳定地切换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技术是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所述横编机在针槽中收容编织针,所述针槽形成于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针板之间,
[0012]在针板上,通过局部切除设置有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支承部,并且通过从该长度方向的一侧起的板厚的减少而设置有收容可动沉降片的薄壁部,
[0013]使配置于可动沉降片的尾部侧的控制爪作用于可动沉降片的尾部,能够进行面对针床的齿口侧的可动沉降片的顶端部进退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其特征在于,
[0014]编织针在1X1的抽针编织中使用,在所述1X1的抽针编织中在属于该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和在该编织物的编织中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预先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交替,
[0015]从该长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交替地配置第一针板和第二针板,所述第一针板配置于第一编织针与第二编织针之间,设置有沉降片支承部及薄壁部来收容可动沉降片,薄壁部的尾部侧具有面对收容控制爪的空间的形状,所述第二针板配置于与收容于第一针板的薄壁部的可动沉降片相邻的第二编织针与相对于该第二编织针下一个相邻的第一编织针之间,在与第一针板的薄壁部的尾部侧所面对的空间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对成为控制爪的摆动轴的金属线进行支承的金属线支承部。
[0016]另外,在本技术中,所述可动沉降片仅设置于第一针板,收容于薄壁部,并由沉降片支承部支承为能够摆动,
[0017]另外,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二针板具有包括所述第一针板的所述薄壁部及所述沉降片支承部在内的齿口侧部分缺少的形状。
[0018]另外,在本技术中,所述控制爪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厚度比所述可动沉降片的板厚大。
[0019]技术效果
[0020]根据本技术,第一针板和第二针板交替配置。第一针板将收容可动沉降片的薄壁部的尾端侧作为空间,收容进行摆动来切换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控制爪。成为控制爪的摆动的轴的金属线由第二针板支承。第一针板无需设置薄壁部来收容控制爪或者设置金属线支承部。即使成为细针距而针板的板厚变小,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
[0021]另外,根据本技术,在属于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和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交替配置的1X1的抽针编织中,也隔开一个地配置所使用的可动沉降片,能够使沉降片动程的切换稳定。
[0022]另外,根据本技术,第二针板能够不需要第一针板所需的包括薄壁部及沉降片支承部在内的齿口侧部分的加工。
[0023]另外,根据本技术,控制爪能够较大地确保通过金属线的插通而产生的支承宽度,能够提高控制爪的刚性,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摆动。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1的针床2上的部件配置的俯视图。
[0025]图2是示出在具备图1的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1中可动沉降片6及其周围的结构的
侧面剖视图。
[0026]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可动沉降片6及控制爪7的动作的简化侧视图。
[0027]图4是图1所示的第一针板21及第二针板22的侧视图。
[0028]图5是图1所示的第一导纱器间隔件31及第二导纱器间隔件32的侧视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0031]2 针床
[0032]3 第一编织针
[0033]3a、4a钩
[0034]3b、4b叶片
[0035]4 第二编织针
[0036]5 齿口
[0037]6 可动沉降片
[0038]6a 顶端臂
[0039]6b 摆动支点部
[0040]6c 尾端臂
[0041]6e 线圈压入部
[0042]7 控制爪
[0043]7a 台阶部
[0044]7c 金属线孔
[0045]8 金属线
[0046]21 第一针板
[0047]21a 薄壁部
[0048]21b 沉降片支承部
[0049]22 第二针板
[0050]22a 金属线支承部
[0051]31 第一导纱器间隔件
[0052]31a 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
[0053]32 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6)的横编机(1),所述横编机(1)在针槽中收容编织针(3、4),所述针槽形成于在针床(2)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针板(21、22)之间,在针板(21、22)上,通过局部切除设置有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可动沉降片(6)的沉降片支承部(21b),并且通过从该长度方向的一侧起的板厚的减少而设置有收容可动沉降片(6)的薄壁部(21a),使配置于可动沉降片(6)的尾部侧的控制爪(7)作用于可动沉降片(6)的尾部(6c),能够进行面对针床(2)的齿口(5)侧的可动沉降片(6)的顶端部(6a)进退的沉降片动程的切换,其特征在于,编织针(3、4)在1X1的抽针编织中使用,在所述1X1的抽针编织中在属于该针床(2)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3)和在该编织物的编织中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4)预先在针床(2)的长度方向上交替,从该长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交替地配置第一针板(21)和第二针板(22),所述第一针板配置于第一编织针(3)与第二编织针(4)之间,设置有沉降片支承部(21b)及薄壁部(21a)来收容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本昌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