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8218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编织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该工艺基于使用两种沉降片,沉降片分为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所述第一沉降片的片鄂在位于片鼻前端的下方形成横平段,所述第二沉降片的片鼻前端设有朝前延伸的整理段,第一沉降片由第一沉降片山角轨迹驱动,第二沉降片由第二沉降片山角轨迹驱动;第一沉降片与第二沉降片穿插布置。该工艺可实现具有抽条效果的绒布面料,实现对花型多样性的支持。第二沉降片在挂纱后进行的后退一段距离再前进的毛圈整理动作可解决了露底问题,保证底层面料的平整性和颜色一致性。证底层面料的平整性和颜色一致性。证底层面料的平整性和颜色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编织工艺
,特别涉及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毛圈绒布均采用是密织的方式织造,即表面为密布的上层绒圈,底部为底层组织。采用密织方式所能形成的花形较为单一,为了增加花形多样性,市面上需要一种能实现抽条编织的工艺,即非密织绒圈层,使上层绒圈存在未形成毛圈的抽条部分,从布料外观上可见其表面一道形成毛圈,一道未形成。若采用现有的设备进行编织则存在下列问题:在未形成毛圈的位置处,该位置的面纱虽然编织于底层组织内,但该位置的面纱较为松弛,织针在后续上下编织过程中将面纱向下拉动,容易使得面纱穿过底层组织,而产生露底问题,导致底层面料粗糙,特别是对于面纱与底纱采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情况下,面纱滑动到底层组织下方露底将形成一不同颜色的斑点,影响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实现非密织绒圈层且避免露底问题的抽条反包绒布工艺。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其特征在于:基于使用两种沉降片,所述沉降片包括片鄂,片鄂上方设有一片鼻,片鼻与片鄂之间形成片喉,所述沉降片分为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所述第一沉降片的片鄂在位于片鼻前端的下方形成横平段,所述第二沉降片的片鼻前端设有朝前延伸的整理段,整理段的顶面高度低于片鼻顶面高度;第一沉降片由第一沉降片山角轨迹驱动,第二沉降片由第二沉降片山角轨迹驱动;
[0005]若干枚连续布置的第一沉降片为一组第一沉降片组,若干枚连续布置的第二沉降片为第二沉降片组,各第一沉降片组与各第二沉降片组穿插布置,且第一沉降片组最外侧的第一沉降片与第二沉降片组最侧的第二沉降片相邻布置,面纱由高于片鼻位置通过沉降片,底纱由低于片鼻位置通过沉降片;
[0006]第一沉降片处:织针勾住面纱向下压针,使面纱于第一沉降片的横平段与底纱共同编织形成底层组织,而后第一沉降片朝前移动,使编织形成的底层组织进入片喉内,织针上升完成退圈;
[0007]第二沉降片处:织针勾住面纱向下压针,使面纱上部挂设于第二沉降片的片鼻上成圈形成上层绒圈,下部与底纱共同编织结合于底层组织上,第二沉降片后退一段距离使成圈的面纱落入整理段内,而后第二沉降片再前进一段距离使成圈的面纱被朝前推动拉紧,并使两侧滑动至底层组织下方的面纱拉回至底层组织内,同时使编织结合的底层组织进入片喉内,织针上升完成退圈。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沉降片山角轨迹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收片段、第一挺片段、第一挂纱段、第一退圈段,所述第二沉降片山角轨迹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二收片段、第二挺片
段、第二挂纱段、整理段、第二退圈段。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沉降片山角轨迹、第二沉降片山角轨迹形成于山角单元上,所述山角单元包括第一沉降片山角和第二沉降片山角,所述第一沉降片山角与第二沉降片山角呈前后对应位置布置,且所述第一沉降片山角与第二沉降片山角可独立进行前后位置调整,所述第一挂纱段、第一退圈段设于第一沉降片山角上,所述第二挂纱段、整理段、第二退圈段设于第二沉降片山角上。
[0010]进一步的,第一沉降片处于第一挂纱段处的状态下与第二沉降片处于第二挂纱段处的状态下相比,第一沉降片的片鼻端部位置位于第二沉降片的片鼻端部位置的后侧。
[0011]进一步的,山角单元还包括第三沉降片山角,所述第三沉降片山角设于第一沉降片山角及第二沉降片山角的一侧,所述第一收片段、第一挺片段、第二收片段、第二挺片段设于第三沉降片山角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沉降片组内仅包含一枚第一沉降片,所述第二沉降片组内仅包含一枚第二沉降片组。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沉降片组内包含两枚或两枚以上的第一沉降片,所述第二沉降片组内仅包含一枚第二沉降片组。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沉降片组内仅包含一枚第一沉降片,所述第二沉降片组内包含两枚或两枚以上的第二沉降片组。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沉降片组内包含两枚或两枚以上的第一沉降片,所述第二沉降片组内包含两枚或两枚以上的第二沉降片组。
[0016]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具备如下优点:
[0017]1.该工艺通过穿插布局的第一沉降片组和第二沉降片组可实现具有抽条效果的绒布面料,通过调整第一沉降片组内的第一沉降片数量及第二沉降片组内的第二沉降片数量,可实现对花型多样性的支持。
[0018]2.第二沉降片在挂纱后进行的后退一段再前进的动作,可将成圈的面纱被朝前推动拉紧,并使两侧滑动至底层组织下方的面纱拉回至底层组织内,使布料上层绒圈均匀性好,并解决了露底问题,保证底层面料的平整性和颜色一致性。
[0019]3.第一沉降片山角与第二沉降片山角可独立进行前后位置的调整,可通过独立微调满足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的在挂纱时的不同位置需求,提高设备的精准度,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中沉降片轨迹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沉降片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沉降片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挂纱段处第一沉降片与第二沉降片位置状态对比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局部放大图。
[0025]图中标识对应如下:1

沉降片、11

片鄂、12

片鼻、13

片喉、14

横平段、15

整理段、1a

第一沉降片、1b

第二沉降片、2

第一沉降片山角轨迹、21

第一收片段、22

第一挺片
段、23

第一挂纱段、24

第一退圈段、3

第二沉降片山角轨迹、31

第二收片段、32

第二挺片段、33

第二挂纱段、34

整理段、35

第二退圈段、4

第一沉降片山角、5

第二沉降片山角、6

第三沉降片山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7]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基于使用两种沉降片1,所述沉降片1包括片鄂11,片鄂11上方设有一片鼻12,片鼻12与片鄂11之间形成片喉13,所述沉降片1分为第一沉降片1a和第二沉降片1b,所述第一沉降片1a的片鄂11在位于片鼻12前端的下方形成横平段14(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二沉降片1b的片鼻12前端设有朝前延伸的整理段15,整理段15的顶面高度低于片鼻12顶面高度(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其特征在于:基于使用两种沉降片,所述沉降片包括片鄂,片鄂上方设有一片鼻,片鼻与片鄂之间形成片喉,所述沉降片分为第一沉降片和第二沉降片,所述第一沉降片的片鄂在位于片鼻前端的下方形成横平段,所述第二沉降片的片鼻前端设有朝前延伸的整理段,整理段的顶面高度低于片鼻顶面高度;第一沉降片由第一沉降片山角轨迹驱动,第二沉降片由第二沉降片山角轨迹驱动;若干枚连续布置的第一沉降片为一组第一沉降片组,若干枚连续布置的第二沉降片为第二沉降片组,各第一沉降片组与各第二沉降片组穿插布置,且第一沉降片组最外侧的第一沉降片与第二沉降片组最侧的第二沉降片相邻布置,面纱由高于片鼻位置通过沉降片,底纱由低于片鼻位置通过沉降片;第一沉降片处:织针勾住面纱向下压针,使面纱于第一沉降片的横平段与底纱共同编织形成底层组织,而后第一沉降片朝前移动,使编织形成的底层组织进入片喉内,织针上升完成退圈;第二沉降片处:织针勾住面纱向下压针,使面纱上部挂设于第二沉降片的片鼻上成圈形成上层绒圈,下部与底纱共同编织结合于底层组织上,第二沉降片后退一段距离使成圈的面纱落入整理段内,而后第二沉降片再前进一段距离使成圈的面纱被朝前推动拉紧,并使两侧滑动至底层组织下方的面纱拉回至底层组织内,同时使编织结合的底层组织进入片喉内,织针上升完成退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抽条反包绒布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降片山角轨迹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收片段、第一挺片段、第一挂纱段、第一退圈段,所述第二沉降片山角轨迹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二收片段、第二挺片段、第二挂纱段、整理段、第二退圈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日东王来成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泉州凹凸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