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及作业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6684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驾驶室及作业机械,驾驶室包括第一前立柱总成、第二前立柱总成、顶盖、底板、后框架、第一侧窗和第二侧窗,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前端与第一前立柱总成的底端连接,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后端与后框架连接,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底板和后框架围成三角形;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前端与第二前立柱总成的底端连接,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后端与后框架连接,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底板和后框架围成三角形。使驾驶室两侧的侧面主框架形成三角形设计,可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减少驾驶室骨架的用料;第一下窗框前端与第一前立柱总成的底端连接,第二下窗框前端与第二前立柱总成连接,有效增大驾驶操作视野。操作视野。操作视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一些工程机械的驾驶操作视野一般包括直接视野和评估遮影,比如,矿区使用的超大挖的驾驶室,驾驶室离地面较高,机器在工作过程中对于视野一般包括直接视野和评估遮影;相关技术中,为了补偿直接视野不足,需要增加辅助监视境与后视镜;若视野还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额外增加辅助视野。比如,对于履带式自卸车来说,司机借助视镜至少应能看到地平面上机器左右两侧最后方的驱动链轮或引导轮中心线处履带最外缘地面投影(10m半径范围内)的视野区域。
[0003]但是,目前的工程机械的驾驶室为了满足振动疲劳和FOPS(落物保护装置)等安全性能要求,将左右前立柱主要骨架设计的比较粗壮,并且驾驶室的侧部骨架以四边形框架为主,以及在驾驶室靠近下部受力源处做加强处理,这样,会造成视野障碍角增大,致使视野减小,必须通过额外增加辅助监视境与后视镜才能满足视野要求,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座椅的操作便利性,以及增加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驾驶室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程机械的驾驶室为了满足安全性能要求其骨架较粗且驾驶室的侧部骨架以四边形框架为主,并在驾驶室靠近下部受力源处做加强处理,而造成视野障碍角增大,致使视野减小,必须借助额外的辅助监视镜和后视镜才能满足视野要求,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座椅的操作便利性以及增加了安全隐患的缺陷。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驾驶室,包括第一前立柱总成、第二前立柱总成、顶盖、底板、后框架、第一侧窗和第二侧窗,其中:
[0006]所述第一侧窗分别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前立柱总成和所述后框架连接,所述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前立柱总成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的后端与所述后框架连接,且所述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所述底板和所述后框架围成三角形;
[0007]所述第二侧窗分别与所述顶盖、所述第二前立柱总成和所述后框架连接,所述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前立柱总成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的后端与所述后框架连接,且所述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所述底板和所述后框架围成三角形。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室,还包括:
[0009]驾驶座椅,设置在所述驾驶室内;
[0010]前视窗,分别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前立柱总成、第二前立柱总成和所述底板连接,驾驶室的前方视野角度大于或等于最小前方视野角度,基准眼点与所述顶盖的前端形
成第一平面,所述前视窗的上窗框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上;其中,所述基准眼点为以标准坐姿坐在驾驶室的驾驶座椅上的标准人体模型的眼点位置。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室,还包括:
[0012]底部视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部视窗位于所述驾驶座椅的前方。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内设置有前控箱总成,所述前控箱总成靠近第一侧窗设置,驾驶室的侧方视野角度大于或等于最小侧方视野角度,其中,所述基准眼点与所述第一下窗框相连形成第二平面,所述前控箱总成的顶端位于在所述第二平面上或低于所述第二平面。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所述第一前立柱总成包括:
[0015]第一前立柱骨架,所述第一前立柱骨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盖和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前立柱骨架内设置有第一风道;
[0016]第一装饰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前立柱骨架上,所述第一装饰件位于所述驾驶室内,所述第一装饰件上设置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一风口朝向所述驾驶室内部设置,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且所述第一装饰件位于所述第一前立柱骨架的投影范围内。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所述第二前立柱总成包括:
[0018]第二前立柱骨架,所述第二前立柱骨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盖和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前立柱骨架内设置有第二风道;
[0019]第二装饰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前立柱骨架上,所述第二装饰件位于所述驾驶室内,所述第二装饰件上设置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二风口朝向所述驾驶室内部设置,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且所述第二装饰件位于所述第二前立柱骨架的投影范围内。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室,还包括:
[0021]底部防护格栅,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部防护格栅遮盖在所述底部视窗的上方。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室,还包括:
[0023]前护网,设置在所述前视窗的前端,所述前护网的边框分别与所述顶盖和所述底板连接,且所述前护网的边框、所述前护网与所述顶盖的连接点和所述前护网与所述底板的连接点均位于所述驾驶室的驾驶操作视野范围外。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室,还包括:
[0025]落物保护装置,设置在所述顶盖的上方,所述落物保护装置用于遮盖所述顶盖。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室,所述底部防护格栅包括:
[0027]格栅网,遮盖设置在所述底部视窗上;
[0028]多根加强筋,设置在所述格栅网上,沿所述驾驶室的后端至前端的方向,多根所述加强筋向两侧呈发散状分布。
[002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驾驶室。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驾驶室及作业机械,驾驶室包括第一前立柱总成、第二前立柱总成、顶盖、底板、后框架、第一侧窗和第二侧窗,第一侧窗分别与顶盖、第一前立柱总成和后框架连接,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的前端与第一前立柱总成的底端连接,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的后端与后框架连接,并且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底板和后框架围成三角形;第二侧窗分别与顶盖、第二前立柱总成和后框架连接,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的前端与第二前立柱
总成的底端连接,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的后端与后框架连接,并且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底板和后框架围成三角形。
[0031]如此设置,由于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底板和后框架相连形成三角形框架结构、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底板和后框架相连形成三角形框架结构,可以使驾驶室两侧的侧面主框架形成三角形设计,可以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可以减少驾驶室骨架的用料;并且第一下窗框的前端与第一前立柱总成的底端连接,第二下窗框的前端与第二前立柱总成连接,可以有效增大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视野,减少辅助监视镜和后视镜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驾驶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从左向右看向驾驶室);
[0034]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驾驶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从右向左看向驾驶室);
[00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前立柱总成、第二前立柱总成、顶盖、底板、后框架、第一侧窗和第二侧窗,其中:所述第一侧窗分别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前立柱总成和所述后框架连接,所述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前立柱总成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的后端与所述后框架连接,且所述第一侧窗的第一下窗框、所述底板和所述后框架围成三角形;所述第二侧窗分别与所述顶盖、所述第二前立柱总成和所述后框架连接,所述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前立柱总成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的后端与所述后框架连接,且所述第二侧窗的第二下窗框、所述底板和所述后框架围成三角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视窗,分别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前立柱总成、第二前立柱总成和所述底板连接,基准眼点与所述顶盖的前端形成第一平面,所述前视窗的上窗框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上;其中,所述基准眼点为以标准坐姿坐在驾驶室的驾驶座椅上的标准人体模型的眼点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视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部视窗位于所述驾驶座椅的前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内设置有前控箱总成,所述前控箱总成靠近第一侧窗设置,其中,所述基准眼点与所述第一下窗框相连形成第二平面,所述前控箱总成的顶端位于在所述第二平面上或低于所述第二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立柱总成包括:第一前立柱骨架,所述第一前立柱骨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盖和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前立柱骨架内设置有第一风道;第一装饰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前立柱骨架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冬梅舒全禄权喜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