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及其装配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05538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及环保型装配工艺,涉及净水设备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净水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沉淀机构、反洗机构、加药机构及蓄水池,沉淀机构中包含絮凝反应区、沉淀反应区、沉淀池、排污区和第一滤池,反洗机构包括第二滤池、过滤舱和清水舱;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包括净水系统的装配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涡旋反应、斜管沉淀、淹没式出水槽集水等工艺,在精简了传统净水系统组成结构的同时,保证了对高浊水的适应性,为净水系统在乡村环境的普及使用提供了可能。用提供了可能。用提供了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及其装配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净水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及环保型装配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解决农村供水保障问题必须高效、高质量完成;但受不同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生态气候、地质土壤等环境因素影响,乡村净水系统建设相比于城市净水系统建设具有更为严苛的要求。
[0003]传统的净水系统建造方法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加药加氯房+管理用房的方式,其建造周期很长,现浇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到地材、施工水平及施工工艺、混凝土外加剂、当地气温温差影响等因素极易造成现浇水池产生裂缝及渗漏,供水质量得不到保障;此外,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净水系统不够智能,一旦水处理某环节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及处理,严重影响水处理及供水质量;传统现浇净水系统施工平面布置面积大,占用林地、耕地多,粉尘及固体废弃物多,极为不环保。因此,在不降低净水质量及净水量的前提下,如何降低净水系统建造成本、提高建造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净水系统智能化管理成为了当前净水系统施工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及环保型装配工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沉淀机构、反洗机构及蓄水池,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分别与沉淀机构和反洗机构连接的加药机构;所述沉淀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口、絮凝反应区、沉淀反应区、沉淀池、排污区、第一滤池和出水口;所述排污区位于沉淀池底部,所述沉淀反应区中设置有用于分离净水和固体颗粒的斜管组件;所述反洗机构包括第二滤池、过滤舱和清水舱,所述过滤舱位于第二滤池底部,所述清水舱位于第二滤池上部;所述过滤舱内设置有用初步过滤水中的絮凝体及胶体的第一过滤层,所述过滤舱与清水舱连接处设置有用于二次过滤水中杂质的第二过滤层。
[0006]所述沉淀反应区与进水口之间设置有涡旋网格,所述涡旋网格数量为多个且以同心圆环形排列。
[0007]所述絮凝反应区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穿孔配水墙,所述絮凝反应区通过穿孔配水墙与沉淀池连通;所述斜管组件包括上层斜管和底层网板,所述上层斜管与底层网板均与水平方向存在倾角,所述上层斜管的底部与底层网板的顶部相连,所述上层斜管的安装方向与底层网板的安装方向相反;所述絮凝反应区中设置有用于加快水与絮凝剂混合的静态管道混合器。
[0008]所述第一滤池包括多个小滤池,多个所述小滤池之间通过布水斗连接。
[0009]所述排污区包括排污阀和污泥斗,所述污泥斗位于沉淀机构底部,所述小滤池通过排污阀与污泥斗连接。
[0010]所述第二过滤层包括滤板和均匀分布在滤板上的滤水帽。
[0011]所述过滤舱中设置有用于气水同时反洗过滤舱的气洗活化装置,所述气洗活化装置包括虹吸上升管、虹吸下降管和反冲排水槽;所述反冲排水槽位于过滤舱底部,所述虹吸上升管与清水舱连通,所述虹吸下降管深入反冲排水槽的液面以下。
[0012]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装配工艺,对前文所述的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进行装配,装配步骤包括:S100.确定净水系统日处理量及水处理方案;S101.加工生产净水系统所需的各个组成部件;S200.开展净水系统基础施工及养护工作;S201.完成净水系统各组成部件的安装工作;S300.完成净水系统各种连接管道及控制机构的安装工作;S301.完成连接管道及控制机构的调试工作;S400.净水系统开始供水。
[0013]所述步骤S101中各个组成部件外壁均采用4mm的304不锈钢。
[0014]所述步骤S200中,基础施工步骤的设备基础为250mm厚的C25混凝土和双层双向的直径为14mm的三级钢筋,所述三级钢筋的间距为150mm,基础平面尺寸为 5.85mx6.4m。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专利技术利用涡旋反应、斜管沉淀、淹没式出水槽集水等工艺,在精简了传统净水系统组成结构的同时,保证了对高浊水的适应性,为净水系统在乡村环境的普及使用提供了可能。
[0016]②
、本专利技术以过滤技术为核心,絮凝用药为辅,绿色环保,通过滤料的物理截留、吸附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胶体等,使出水浊度低于 1NTU。
[0017]④
、本专利技术建设周期短,占地面积小,各个机构均为标准化生产、模块化配置,在生产及安装时极为便捷;与传统工艺相比,建设周期明显缩短,设备集成度显著提高,处理工艺紧凑,占用土地面积小,更加适合农村净水需求。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涡旋网格俯瞰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絮凝反应区、沉淀池及沉淀反应区内部构造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反洗装置俯视图。
[0019]图中:1、蓄水池;2、加药机构;3、进水口;4、絮凝反应区;5、沉淀池;6、沉淀反应区;7、第一滤池;8、出水口;9、第二滤池;10、过滤舱;11、清水舱;12、第一过滤层;13、第二过滤层;14、涡旋网格;15、上层斜管;16、底层网板;17、静态管道混合器;18、小滤池;19、布水斗;20、排污阀;21、污泥斗;22、虹吸上升管;23、虹吸下降管;24、反冲排水槽;25、穿孔配水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21]请参阅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及环保型装配工艺。
[0022]如图1所示,所述净水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沉淀机构、反洗机构及蓄水池1,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分别与沉淀机构和反洗机构连接的加药机构2;所述沉淀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口3、絮凝反应区4、沉淀池5、沉淀反应区6、排污区、第一滤池7和出水口8;所述排污区位于沉淀池5底部,所述沉淀反应区6中设置有用于分离净水和固体颗粒的斜管组件,所述絮凝反应区4中设置有用于加快水与絮凝剂混合的静态管道混合器17。
[0023]由控制机构控制加药机构2向絮凝反应区4中的水流中精确计量泵投加絮凝剂,通过静态管道混合器17快速搅拌充分混合,为混凝反应提高较好的条件。投加絮凝剂的种类一般为铝盐或者铁盐,在水库水净化工程中多采用聚合氯化铝,此次根据水样进行混凝剂最佳投加量试验,确定投加混凝剂的用量为 5~15g/m3,水库水受降雨影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絮凝剂投加量。
[0024]所述沉淀反应区6与进水口3之间设置有涡旋网格14,所述涡旋网格14数量为多个且以同心圆环形排列。
[0025]如图2所示,水流一次通过涡旋网格14所在区域,水流在涡旋网格14内上下垂直流动的同时,受到每一格的涡旋网格14进水口3的切向推动力影响,形成水平微涡旋,使水流产生了一个水平的旋转作用。水流和絮凝药剂的水解产物经过良好的搅拌,逐渐形成微絮体,同一涡旋网格14的微絮体随着水流逐渐旋转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沉淀机构、反洗机构及蓄水池,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分别与沉淀机构和反洗机构连接的加药机构;所述沉淀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口、絮凝反应区、沉淀池、沉淀反应区、排污区、第一滤池和出水口;所述排污区位于沉淀池底部,所述沉淀反应区中设置有用于分离净水和固体颗粒的斜管组件;所述反洗机构包括第二滤池、过滤舱和清水舱,所述过滤舱位于第二滤池底部,所述清水舱位于第二滤池上部;所述过滤舱内设置有用初步过滤水中的絮凝体及胶体的第一过滤层,所述过滤舱与清水舱连接处设置有用于二次过滤水中杂质的第二过滤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反应区与进水口之间设置有涡旋网格,所述涡旋网格数量为多个且以同心圆环形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区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穿孔配水墙,所述絮凝反应区通过穿孔配水墙与沉淀池连通;所述斜管组件包括上层斜管和底层网板,所述上层斜管与底层网板均与水平方向存在倾角,所述上层斜管的底部与底层网板的顶部相连,所述上层斜管的安装方向与底层网板的安装方向相反;所述絮凝反应区中设置有用于加快水与絮凝剂混合的静态管道混合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装配式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池包括多个小滤池,多个所述小滤池之间通过布水斗连接;所述排污区包括排污阀和污泥斗,所述污泥斗位于沉淀机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江锐杨中祥李东苏智余永揆杨自亮潘喜中赵晨翔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建投第九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