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生真菌来源的吡喃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904917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内生真菌来源的吡喃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吡喃酮类化合物来源于蓝花黄芩内生真菌Ascomycotasp.FAE17菌株,经菌株发酵物制备、发酵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后减压浓缩萃取液得到乙酸乙酯萃取浸膏,经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吡喃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或化合物4。所述吡喃酮类化合物经多种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上述吡喃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和抗炎活性,可以进一步开发成抗炎药物,具有开发成抗炎药物的前景,尤其是在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方面的抗炎药物中的应用。氮生成方面的抗炎药物中的应用。氮生成方面的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内生真菌来源的吡喃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天然产物应用领域,涉及一种吡喃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蓝花黄芩内生真菌来源的吡喃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唇形科(Lamiacea)黄芩属(Scutellaria)植物,大约有360种,大多数生长于亚洲,在欧洲、北美洲和东亚地区也有分布。其在《中国植物志》中记载有102种,50个变种,多为药用植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其中黄芩(S.baicalensis)和半枝莲(S.barbata)入选了2020年版《中国药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属植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保肝,抗炎、抗惊厥、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0003]蓝花黄芩(Scutellariaformosana),主要分布于海南南部、广东东部和南部、江西、福建南部以及云南南部等地区。蓝花黄芩多生长于海拔450

550米林下荫处,其生长环境较为特殊,使其异常珍稀、难以寻觅,造成蓝花黄芩的产量屈指可数。受到蓝花黄芩产量的限制,采集蓝花黄芩植物进行药物开发显然难以实现产业化,也不利于珍稀的天然药用植物的保护。因此,急需开发药用蓝花黄芩的替代资源。
[0004]蓝花黄芩内生真菌是共生于宿主蓝花黄芩中的内生微生物,其参与宿主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并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会代谢出丰富的、结构特殊的代谢产物。更重要的是蓝花黄芩内生真菌可以通过发酵工程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无需破坏蓝花黄芩稀少的植物资源而易于实现产业化。因此,开展蓝花黄芩内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蓝花黄芩内生真菌来源的吡喃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和抗炎活性,可以进一步开发成抗炎药物,具有开发成抗炎药物的前景,尤其是在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方面的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0006]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吡喃酮类化合物,所述吡喃酮类化合物为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或化合物4,其化学结构分别如下:
[0008][000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基于蓝花黄芩内生真菌来源的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S1:制备Ascomycota sp.FAE17菌株的发酵物;
[0011]S2:将步骤S1得到的发酵物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萃取液得到乙酸乙酯萃取浸膏;
[0012]S3:将步骤S2得到的乙酸乙酯萃取浸膏进行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
[00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Ascomycota sp.FAE17菌株转接到PDA培养基上培养,再转接到装有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养基的三角瓶中,摇荡培养,得到种子菌液,将种子菌液转接到高温灭菌的大米培养基锥形瓶中静置发酵得到发酵物。
[001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
[0015](1)将乙酸乙酯萃取浸膏经硅胶柱色谱粗分离,分别按体积比为9:1、8:2、7:3、6:4、5:5、3:7、2:8、1:9、0:1进行石油醚

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和体积比为9:1、8:2、7:3、6:4、5:5、1:1进行乙酸乙酯

甲醇梯度洗脱,收集体积比为9:1、8:2、7:3的乙酸乙酯

甲醇洗脱物;
[0016](2)合并体积比为9:1、8:2、7:3的乙酸乙酯

甲醇洗脱物后进行反相硅胶柱层析,用体积比为1:9、2:8、3:7、4:6、6:4、8:2、10:0的甲醇

水梯度洗脱,收集体积为1:9的甲醇

水洗脱物;
[0017](3)将所得甲醇

水洗脱物进行正相硅胶柱层析,用体积比为9:1、8:2、7:3、6:4、5:5、3:7进行乙酸乙酯

甲醇梯度洗脱,分别收集体积比为9:1和8:2的乙酸乙酯

甲醇洗脱物进行浓缩;
[0018](4)取浓缩后的体积比为9:1的乙酸乙酯

甲醇洗脱物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

水,体积比8:92,得到化合物1、化合物3和化合物4;
[0019](5)取浓缩后的体积比为8:2的乙酸乙酯

甲醇洗脱物进行反相硅胶柱层析,用体积比为1:9、2:8、3:7、4:6、6:4、8:2、10:0的甲醇

水梯度洗脱,收集体积为3:7的甲醇

水洗脱物;
[0020](6)取浓缩后的体积比为3:7的乙酸乙酯

甲醇洗脱物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

水,体积比13:87,得到化合物2。
[0021]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所述吡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或化合物4)在抗炎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更具体的是在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方面的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本专利技术以蓝花黄芩内生真菌的发酵物原料制备乙酸乙酯萃取浸膏,然后分离鉴定了四个化学结构新颖的吡喃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多种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具有抗菌和抗炎活性,可以进一步开发成抗炎药物,具有开发成抗炎药物的前景,尤其是在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方面的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的1H

1H COSY、HMBC相关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的NOESY相关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化合物1的ECD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化合物2的ECD图。
[0028]图5是本专利技术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的抗炎活性实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更好理解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实验条件。
[0030]实施例一、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0031]本专利技术所述蓝花黄芩内生真菌Ascomycota sp.FAE17采集自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药用植物蓝花黄芩的花部位。蓝花黄芩内生真菌菌种经测序公司(青岛鹏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鉴定,将得到的碱基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对比,再运用BLAST程序搜索同源性序列进行对比,序列相似度为99%,确定FAE

17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吡喃酮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喃酮类化合物为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或化合物4,其化学结构分别如下:3 R1=β

H,R2=β

CH3,R3=β

CH(CH3)

β

OH4 R1=α

CH3,R2=β

CH2OH,R3=α

CH
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Ascomycota sp.FAE17菌株的发酵物;S2:将步骤S1得到的发酵物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萃取液得到乙酸乙酯萃取浸膏;S3:将步骤S2得到的乙酸乙酯萃取浸膏进行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Ascomycota sp.FAE17菌株转接到PDA培养基上培养,再转接到装有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养基的三角瓶中,摇荡培养,得到种子菌液,将种子菌液转接到高温灭菌的大米培养基锥形瓶中静置发酵得到发酵物。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1)将乙酸乙酯萃取浸膏经硅胶柱色谱粗分离,分别按体积比为9:1、8:2、7:3、6:4、5:5、3:7、2:8、1:9、0:1进行石油醚

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和体积比为9:1、8:2、7:3、6:4、5:5、1:1进行乙酸乙酯

甲醇梯度洗脱,收集体积比为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豪杨健妮韩长日惠阳陈光英宋小平陈朝霞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