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4876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属于冷凝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端盖、进气口、出液口、进水口、出水口、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报警装置;第一流量计用以测量进水口的单位时间水流量;第二流量计用以测量出水口的单位时间水流量;报警装置与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电性连接;报警装置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控制器、报警器;数据接收模块用以接收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传送的水流量数据;数据分析模块将接收的水流量数据与预设的流量阙值做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对比结果控制是否启动报警器报警。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冷凝器冷却水的测量及比对,能够及时发现冷凝器内部缺陷,便于及时维修。便于及时维修。便于及时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凝器
,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

技术介绍

[0002]冷凝器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汽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常见的水冷式冷凝器有: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立式壳管式冷凝器、套管式冷凝器、板式冷凝器。
[0003]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工作时,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由壳体顶部的进气口进入壳体和管束间的空隙,与冷凝管内的冷却水进行热量交换后,冷凝液由壳体下部的出液口流出。受冷凝管的形状以及冷凝器的结构约束,对于卧式壳管式冷凝器而言,内部缺陷难以发现,导致维修时机难以把握。如冷凝管管壁的微小破损,水垢过多时导致的管路拥堵或管路内空气没有放尽等都会影响冷凝器的使用,且缺陷初期难以发现。此外,现有技术的冷凝器在制冷剂流出时大都依靠压力实现,在流量较小时制冷剂的流出速度较慢,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冷凝器内部缺陷,便于及时维修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壳体及壳体两端的端盖,位于壳体顶部的进气口及底部的出液口,位于同侧端盖下部的进水口和上部出水口;还包括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报警装置;所述第一流量计设置在进水口处,用以测量进水口的单位时间水流量,并将测量结果传送给报警装置;所述第二流量计设置在出水口处,用以测量出水口的单位时间水流量,并将测量结果传送给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与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电性连接;所述报警装置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控制器、报警器;其中:所述数据接收模块用以接收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传送的水流量数据;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将接收的水流量数据与预设的流量阙值作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反馈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对比结果控制是否启动报警器报警。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量计及报警装置设置在进水口上方,所述第二流量计设置在出水口下方。
[0007]优选的:还包括引流装置;所述引流装置包括连接端及引流端;所述连接端为圆筒状,与出液口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所述引流端为中空的锥台状;所述引流端内设有与引流端侧壁固定连接的风机,所述连接端的外侧面设有供风机运行的电源模块,所述引流端及连接端的管壁设有供风机与电源模块连接的线路通道。
[0008]优选的:所述风机通过连杆与引流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杆内设有线路通道。
[0009]优选的:所述连杆顶部的横截面为弧形,底部横截面为三角形。
[0010]优选的:所述连杆的纵截面为中高外低的斜面。
[0011]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实时监测冷却水进出量,并与预设的阙值作对比,以此判断冷凝器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即,正常工作的冷凝器冷却水进出的流量与不同缺陷时冷却水进出流量是不同的。不同型号的冷凝器及工作环境可以通过多次试验得出正常工作的水流量/不同水垢污染程度的水流量或是管壁划伤/渗漏的水流量;并以此为基础得出理论上安全的流量阙值即预设的阙值。当对比结果与预设阙值存在异常时通过报警器报警,提醒人们冷凝器内部到达了维修界限,需要停止使用。通过引流装置的设计使冷凝器的制冷剂出液更加顺畅。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报警装置原理图;图3为引流装置结构图;图4为连杆截面图。
[0013]图中:1、进水口;2、出水口;3、第一流量计;4、第二流量计;5、报警装置;6、引流装置;61、连接端;62、引流端;63、风机;64、电源模块;65、连杆;7、进气口;8、出液口。
实施方式
[0014]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和原理进行充分阐述,以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和实施。
[0015]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壳体及壳体两端的端盖M,位于壳体顶部的进气口7及底部的出液口8,位于右侧端盖下部的进水口1和上部出水口2;制冷剂由进气口7进入冷凝器壳体内,由出液口8流出;冷却水由进水口1进入内部冷却管,由出水口2流出;还包括第一流量计3、第二流量计4、报警装置5;所述第一流量计3及报警装置5设置在进水口1上方,所述第二流量计4设置在出水口2下方;所述第一流量计3用以测量进水口1的单位时间水流量,并将测量结果传送给报警装置5;所述第二流量计4用以测量出水口2的单位时间水流量,并将测量结果传送给报警装置5;所述报警装置5与第一流量计3、第二流量计4电性连接;所述报警装置5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控制器、报警器;其中:所述数据接收模块用以接收第一流量计3、第二流量计4传送的水流量数据;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将接收的水流量数据与预设的流量阙值作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反馈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对比结果控制是否启动报警器报警。
[0016]本实施例以进出冷凝器的冷却水流入量和流出量为基准,判断内部是否存在缺陷。以第一流量计3和第二流量计4的流量数据为基础,与流量阙值作对比,其对比方法及流量阙值的确定有多种方法。例如:可将第一流量计3和第二流量计4的流量数据做差值,通过流量差是否异常来判断。再者由正常工作的流入量/流出量与内部出现缺陷的流入量/流出量对比,通过单独对比来判断或复合对比来判断。
[0017]此外,本实施例还包括引流装置6;所述引流装置6包括连接端61及引流端62;所述连接端61为圆筒状,与出液口8通过螺纹固定连接(连接端61设有内螺纹,出液口8设有与其适配的外螺纹);所述引流端62为中空的锥台状;所述引流端62内设有与引流端62侧壁固定连接的风机63,所述连接端61的外侧面设有供风机63运行的电源模块64,所述引流端62及
连接端61的管壁设有供风机63与电源模块64连接的线路通道。通过引流装置6的设计可以加快制冷剂冷凝后液体的流出,提高工作效率。
[0018]优选的:所述风机63通过连杆65与引流端6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杆65内设有线路通道。
[0019]为了避免风机63对制冷剂流出的影响,所述连杆65顶部的横截面为弧形,底部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连杆65的纵截面为中高外低的斜面。
[0020]上述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做出的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及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以上公开的方法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或方案,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特征做出的任何组合、修改或替换均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壳体及壳体两端的端盖,位于壳体顶部的进气口(7)及底部的出液口(8),位于同侧端盖下部的进水口(1)和上部出水口(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流量计(3)、第二流量计(4)、报警装置(5);所述第一流量计(3)设置在进水口(1)处,用以测量进水口(1)的单位时间水流量,并将测量结果传送给报警装置(5);所述第二流量计(4)设置在出水口(2)处,用以测量出水口(2)的单位时间水流量,并将测量结果传送给报警装置(5);所述报警装置(5)与第一流量计(3)、第二流量计(4)电性连接;所述报警装置(5)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控制器、报警器;其中:所述数据接收模块用以接收第一流量计(3)、第二流量计(4)传送的水流量数据;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将接收的水流量数据与预设的流量阙值做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反馈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对比结果控制是否启动报警器报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量计(3)及报警装置(5)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平农骆宗兵岳定安何易隆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福泉川东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