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04479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涉及道路路面排水技术领域,包括行车道、人行道与绿化带,行车道之间布置有集水渠,人行道与绿化带之间设有缓排水系统,集水渠通过半透水管道连通至缓排水系统,缓排水系统排水渠、蓄水池和落叶堆肥仓,排水渠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车行道配合集水渠、半透水管道将雨水排往两侧的排水渠;蓄水池蓄积雨水缓解市政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通过半透水管道引导雨水冲刷第二格栅,将第二格栅上的落叶泥沙冲入落叶堆肥仓,使落叶与泥土混合发酵成堆肥土,给绿化带施肥;半透水管道通过外管与内管的配合使雨水形成螺旋水流,提高水流流速与冲击力。提高水流流速与冲击力。提高水流流速与冲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路面排水
,具体为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道路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弧形路面,降雨时雨水沿着路面向道路两侧汇聚,沿着两侧车道通行的车辆经过积水时容易打滑,危及自身以及人行通道上行人的生命安全。
[0003]根据专利CN106638222B公开的路面排水系统,其设立两个相邻的车道单元组成中间低两侧高的双向车道,并在中间的低洼地设立泄水装置,同时在人行单元一侧设立辅助泄水装置进行排水。
[0004]但暴雨天降雨量大,传统的排水方式通过拱形路面将雨水分流到道路两侧的泄水渠同步进行排水,而上述专利通过设立于道路中间的泄水装置将整个路面的雨水汇聚在路中部一起排水,容易因排水速度不及造成低洼处的积水,影响来往车辆的通行,且设立在人行单元一侧的辅助泄水装置容易因树枝树叶堵塞下水口导致积水进而影响行人正常通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排水系统存在路面排水不及时且容易堵塞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包括行车道、人行道与绿化带,所述行车道之间形成洼地结构、并间隔布置有相连通的集水渠,所述人行道与绿化带之间设有缓排水系统,所述集水渠通过半透水管道连通至缓排水系统,所述人行道相对于水平面形成夹角以形成用于缓排水系统的引流斜坡,所述缓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渠、设于排水渠下侧的蓄水池、设于排水渠相对于人行道一侧并与排水渠连通的落叶堆肥仓,所述排水渠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格栅以及第二格栅。
[0007]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通过排水管连通至市政管道,所述排水管位于蓄水池内一段的上侧开设有排水口。
[0008]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底部设有延伸至绿化带下侧并与种植土接触的毛细管。
[0009]进一步地,所述落叶堆肥仓朝向排水渠一侧下端设有滤网,所述落叶堆肥仓顶部设有翻盖,所述落叶堆肥仓与排水渠连通处铰接有挡板。
[0010]进一步地,所述半透水管道包括外管以及与外管同轴心线分布的内管,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设有第一密封轴承,所述内管一端延伸至排水渠内侧、另一端固定装配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外管之间设有第二密封轴承,所述转轴为两端不封闭的中空结构,其内部形成空气流道。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外管朝向集水渠一端的端部设有防水透气阀。
[0012]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内壁上沿内管延伸方向设有导流叶片,所述内管朝向转轴的侧壁上开设有缺口以便雨水进入,所述外管侧壁上开设有与集水渠下端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转轴位于进水口正下方设有类水碓桨叶。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一、设立构成洼地结构的车行道配合集水渠以及半透水管道将车行道上的雨水排往两侧的排水渠,提高排水速度;二、设立蓄水池蓄积雨水,缓解市政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蓄水池底设立毛细管将蓄积的雨水缓慢排入绿化带种植土内,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环境压力;三、设立第一格栅与第二格栅分别拦截树枝与树叶泥沙,分级拦截不易堵塞,设立落叶堆肥仓,通过半透水管道引导雨水冲刷第二格栅,将第二格栅上的落叶泥沙冲入落叶堆肥仓,使落叶与泥土混合发酵成堆肥土,给绿化带施肥;四、半透水管道通过外管与内管的配合使雨水形成螺旋水流,提高水流流速与冲击力,提高排水速度的同时,提升水流冲刷第二格栅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4]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5]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积水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积水排水系统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积水排水系统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半透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内管与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半透水管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00、透水性沥青层;101、防水层;102、不透水垫层;103、级配碎石层;104、人行道;105、侧石;106、绿化带;107、集水渠;108、第三格栅;200、排水渠;201、第一格栅;202、第二格栅;210、落叶堆肥仓;211、翻盖;212、挡板;213、滤网;220、蓄水池;221、排水管;2211、排水口;222、毛细管;300、外管;301、进水口;302、第一密封轴承;303、第二密封轴承;304、防水透气阀;310、转轴;311、类水碓桨叶;312、空气流道;320、内管;321、缺口;322、导流叶片。
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8]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
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19]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20]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1]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2]请参阅图1至图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包括行车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车道、人行道(104)与绿化带(106),所述行车道之间形成洼地结构、并间隔布置有相连通的集水渠(107),所述人行道(104)与绿化带(106)之间设有缓排水系统,所述集水渠(107)通过半透水管道连通至缓排水系统,所述人行道(104)相对于水平面形成夹角以形成用于缓排水系统的引流斜坡,所述缓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渠(200)、设于排水渠(200)下侧的蓄水池(220)、设于排水渠(200)相对于人行道(104)一侧并与排水渠(200)连通的落叶堆肥仓(210),所述排水渠(200)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格栅(201)以及第二格栅(2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20)通过排水管(221)连通至市政管道,所述排水管(221)位于蓄水池(220)内一段的上侧开设有排水口(22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20)底部设有延伸至绿化带(106)下侧并与种植土接触的毛细管(22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面防积水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叶堆肥仓(210)朝向排水渠(200)一侧下端设有滤网(2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莉霞王耀峰郭炳锟张向前杨艳荣赵森任文晋杨丽萍郝轩刘志强李哲宇郭纯瑞程静君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