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光片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3824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增光片,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及一侧面。第一表面为一在二个维度上连续起伏的曲面,并包括数个轴对称凸面及数个非轴对称凹面。轴对称凸面为一曲面。这些轴对称凸面与这些非轴对称凹面在二个维度上彼此交替排列,以分别形成数个波峰与数个波谷,且非轴对称凹面为一曲面。第二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侧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一种采用此增光片的背光模组亦被提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光片及背光模组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光学膜片及光源模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增光片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BEF)及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图IA为一种习知背光模组的剖面图,图IB为图IA中的棱镜片的立体图。请参 照图IA及图1B,习知背光模组40包括由背侧至前侧依序配置的一反射片50、一导光板 (light guide plate)60、一下扩散片(bottomdiffuser) 70a、一棱镜片 80 及一上扩散片 (top diffuser) 70b。导光板60具有一第一表面62、一相对第一表面62的第二表面64及 一连接第一表面62及第二表面64的入光面66。入光面66的一侧配置有一冷阴极荧光灯 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90。冷阴极荧光灯管90适于发出一光束92, 光束92会经由入光面66进入导光板60中。部分光束92在经由导光板60上的扩散网点68的扩散作用后会射向反射片50,然 后被反射片50反射至下扩散片70a,并传递至棱镜片80。另一方面,另一部分光束92在经 由扩散网点68的扩散作用后会直接射向下扩散片70a,并传递至棱镜片80。棱镜片80包括一透光基板82及配置于透光基板82上的数个棱镜柱84。每一棱 镜柱84沿着一第一方向Dl延伸,且这些棱镜柱84沿着一第二方向D2排列。棱镜柱84对 以不同入射角入射的光束92具有选择性,亦即棱镜柱84允许以一特定角度范围内的入射 角入射的光束92通过,并使得由棱镜片80出射的光束92能够尽量垂直于上扩散片70b。 如此一来,棱镜片80便能够达到集光的功效,以使背光模组40能够提供出光角度较为集中 的面光源。举例而言,光束92中的光线92a能够穿透棱镜柱84而传递至上扩散片70b。然 而,光束92中的光线92b及92c则会被棱镜柱84的柱面84a、84b反射回反射片50。反射 片50能将光线92b及92c反射回棱镜片80,而使光线92b及92c能够再次被利用。棱镜 柱84会允许部分再利用的光束92通过,并将部分再利用的光束92再次反射。因此,部分 光束92会在棱镜柱84及反射片50之间循环多次,直到以接近光线92a的入射角穿透棱镜 柱84为止。当背光模组40中不配置上扩散片70b与下扩散片70a时,由于棱镜柱84的表面是 由平面所构成,因此无法遮蔽导光板60上的扩散网点68或缺陷,也无法使扩散网点68模 糊化,如此一来,会让使用者觉得背光模组40所提供的面光源不均勻。再者,由于棱镜柱84 的轮廓(即顶部的棱线Ll及两相邻棱镜柱84间的交界线L2)明显,这会使得棱镜柱84与 配置于背光模组40上方的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panel,LCD)的画素阵列(未绘示) 形成叠纹(moir6pattern)或牛顿环(Newton ring),进而导致液晶面板所提供的显示画面 不均勻。然而,若为了改善上述问题而加入上扩散片70b与下扩散片70a时,又会导致成本 增加及光损失变大,且会增加了背光模组40的厚度。此外,棱镜柱84尖锐的棱线Ll亦容 易造成棱镜片80与相邻的膜材(如上扩散片70b)间的刮伤。另外,多次循环光束92的机4制会使光束92被反射片50、导光板60、下扩散片70a、棱镜片80或上扩散片70b吸收的量 增加,导致背光模组40的光损失增加、光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光片,其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聚光特性及良好的遮蔽特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能够提供出光角度较小且亮度较为均勻的面光源。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光片,其包括 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及一侧面。第一表面为一在二个维度上连续起伏的曲面,并包括数 个轴对称凸面及数个非轴对称凹面。轴对称凸面为一曲面。这些轴对称凸面与这些非轴对 称凹面在二个维度上彼此交替排列,以分别形成数个波峰与数个波谷。非轴对称凹面为一 曲面。第二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而侧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的增光片,第一表面为一在二个维度上周期性变化的曲面,第一表面划分为 数个在二个维度上排列的最小单位区域,且这些最小单位区域中的曲面变化实质上相同。 每一轴对称凸面的曲率半径与这些轴对称凸面的节距的比值可落在0. 25至0. 65的范围 内。每一最小单位区域可包括这些轴对称凸面的其一,且轴对称凸面在第二表面上的正投 影与最小单位区域在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比可落在0. 3至0. 85的范围内。这些非 轴对称凹面例如各为一二维正弦曲面。所述的增光片,每一轴对称凸面相对一对称轴为轴对称,这些轴对称凸面的这些 对称轴彼此实质上平行,且这些对称轴实质上垂直于第二表面。这些轴对称凸面在第二表 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表面在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比可落在0. 3至0. 85的范围内。所述的增光片,这些轴对称凸面的顶点在第二表面的正投影为数个第一投影点, 这些非轴对称凹面的最凹点在第二表面的正投影为数个第二投影点。这些第一投影点与这 些第二投影点可在数条实质上互相平行的第一参考直线上彼此交替排列,且可在数条实质 上互相平行的第二参考直线上彼此交替排列,其中每一第一参考直线可实质上垂直于每一 第二参考直线。这些第一投影点可在数条实质上互相平行的第三参考直线上及数条实质上 互相平行的第四参考直线上排列,其中每一第三参考直线可实质上垂直于第四参考直线。 这些第二投影点可在数条实质上互相平行的第五参考直线上及数条实质上互相平行的第 六参考直线上排列,其中每一第五参考直线可实质上垂直于第六参考直线,每一第三参考 直线与每一第一参考直线可实质上夹45度角,且每一第五参考直线与每一第一参考直线 可实质上夹45度角。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上述的增光片及至少一发光元件。发光元件 适于发出一光束,且增光片配置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所述的增光片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位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第二表面位于 发光元件与第一表面之间的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增光片中,轴对称凸面能够提供良好的聚光效果,且非轴对称凹面能 够提供良好的光扩散效果,其中良好的光扩散效果能够产生良好的遮蔽特性。藉由轴对称 凸面与非轴对称凹面在二个维度上彼此交替排列,本专利技术的增光片便能够同时具有良好的 聚光特性及良好的遮蔽特性。如此一来,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便能够提供出光角度较小且亮度较为均勻的面光源。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 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A为一种习知背光模组的剖面图。图IB为图IA中的棱镜片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图。图3为图2的背光模组沿着I-I线剖面图。图4为图2的增光片沿着II-II线的剖面图。图5为图2的增光片沿着最小单位区域的边缘所切割出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为图2的第一表面上的结构在第二表面上的投影的示意图。图7为从本实施例的增光片、朗伯(Lambertian)光源及习知棱镜片所出射的光随 着出射角度的光辉度分布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增光片的第一表面上的结构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光片,包括:  一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表面为一在二个维度上连续起伏的曲面,该第一表面包括:数个轴对称凸面,其中该轴对称凸面为一曲面;以及  数个非轴对称凹面,其中该些轴对称凸面与该些非轴对称凹面在该二个维度上彼此交替排列,以分别形成数个波峰与数个波谷,且该非轴对称凹面为一曲面;  一第二表面,相对于该第一表面;以及  一侧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敦建臧志仁曾能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