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极输出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2288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栅极输出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第一及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液晶显示器,包括步骤:提供栅极控制信号;利用削角控制信号对栅极控制信号进行削角调制而得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及提供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至第一及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以依序控制第一及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削角控制信号在调制栅极控制信号而产生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提供至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时所使用的第一工作周期不同于削角控制信号在调制栅极控制信号而产生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提供至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时所使用的第二工作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显示
,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因此被广 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以及电视等消费性电子产品, 并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而成为显示器的主流。参见图1,其示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器100包括显示基板110、印刷电路板120及多个软性电路板130。 显示基板110上设置有多个栅极驱动集成电路GDI及GD2、多个源极驱动集 成电路(图1中未显示)以及显示区块111及112,栅极驱动集成电路GDI 及GD2分别控制显示区块111及112并通过阵列上导线(WOA, Wire-On-Array)彼此串联耦接。印刷电路板120通过软性电路板130与显示 基板110相电性耦接,其上设置有时序控制器121及栅极脉冲调制器123。时 序控制器121向栅极驱动集成电路GDI及GD2提供栅极输出致能信号YOE, 并输出栅极控制信号VGH及削角控制信号(Angling control signal)YVlC至栅 极脉冲调制器123;其中,栅极脉冲调制器123的设置为克服画面闪烁(Flicker) 现象。请一并参见图1及图2,图2示出栅极脉冲调制器123的电路框图。如图 2所示,栅极脉冲调制器123大致包括反相器(Inverter)、电平转换器(Level Shifter)及晶体管P1、 Nl,削角控制信号YV1C经反相器及电平转换器处理 后控制晶体管P1、N1的导通/截止状态以对栅极控制信号VGH进行削角调制, 进而产生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VGG。之后,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VGG将 通过软性电路板130及阵列上导线依序传输至栅极驱动集成电路GD1及GD2, 以控制栅极驱动集成电路GDI及GD2的栅极输出。请一并参见图i及图3,阁3示;li现有技术中栅极输出致能信号yoe、削角控制信号YV1C及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VGG的时序图。从图3中可以得 知,削角控制信号YV1C及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VGG的对应栅极驱动集成 电路GD1的部分与对应栅极驱动集成电路GD2的另一部分具有相同的波形, 且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VGG的削角电压始终为VI。其中,削角控制信号 YV1C的高电平周期为T1、低电平周期为T2,相应地,削角控制信号YV1C 的工作周期为Tl/T2。请一并参见图1及图4,由于阵列上导线的阻抗较大,造成调制后的栅极 控制信号VGG在传输至栅极驱动集成电路GDI及GD2的过程中因导线衰减 而波形发生变化,使得到达栅极驱动集成电路GDI的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 VGG1与到达栅极驱动集成电路GD2的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VGG2存在电 压落差AV0,进而导致显示区块111及112的亮度有所差异而产生交界的水 平淡线,亦即存在垂直面亮度不均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种,以有效克服现有技术 中液晶显示器垂直面亮度不均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适用于液晶显示器;液晶 显示器包括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及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栅极输出控制方 法包括步骤提供栅极控制信号;利用削角控制信号对栅极控制信号进行削角 调制而得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及提供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至第一栅极 驱动集成电路及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以依序控制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及 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其中,削角控制信号在调制栅极控制信号 而产生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提供至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时所使用的第 一工作周期不同于削角控制信号在调制栅极控制信号而产生调制后的栅极控 制信号以提供至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时所使用的第二工作周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传输至第一栅极驱动集 成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小于传输至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时, 第一工作周期大于第二工作周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削角控制信号的第一工作周期及第二工作 周期分别对应的第一低电平周期及第二低电平周期互不相同。进一步地,当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传输至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小于传输 至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时,第一低电平周期小于第二低电平 周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与第二栅极驱动集 成电路彼此串联耦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与第二栅极驱动 集成电路彼此并联耦接。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适用于液晶显示器;液 晶显示器包括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及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栅极输出控制 方法包括提供栅极控制信号;利用削角控制信号对栅极控制信号进行削角调 制以将栅极控制信号削角至预设削角电压而得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及提 供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至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及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 以依序控制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及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其 中,用以控制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的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的预 设削角电压不同于用以控制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的调制后的栅 极控制信号的预设削角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传输至第一栅极驱动集 成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小于传输至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时, 用以控制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的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的预设 削角电压高于用以控制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的调制后的栅极控 制信号的预设削角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预设削角电压随削角控制信号的工作周期 的改变而变化。进一步地,当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传输至第一栅极驱动集成 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小于传输至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时,削 角控制信号在调制栅极控制信号而产生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栅 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时所使用的第一工作周期大于削角控制信号在调 制栅极控制信号而产生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 的栅极输出时所使用的第二工作周期。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预设削角电压随削角控制信号的低电平 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进一步地,当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传输至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小于传输至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传输路径长度 时,削角控制信号在调制栅极控制信号而产生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控制第 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时所使用的第一低电平周期小于削角控制信 号在调制栅极控制信号而产生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二栅极驱动集 成电路的栅极输出时所使用的第二低电平周期。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适用于液晶显示器;液 晶显示器包括多个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包括步骤提供栅极 控制信号;以非同步方式提供多个削角控制信号对栅极控制信号进行削角调制 而依序产生多个具有不同削角电压的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及提供这些调 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至这些栅极驱动集成电路,以分别控制这些栅极驱动集成 电路的栅极输出。其中,这些削角控制信号具有不同的低电平周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削角控制信号具有相同的传输路径。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彼此串联耦接或并联耦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调变削角控制信号的工作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栅极输出控制方法,适用于一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括一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及一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该栅极输出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一栅极控制信号; 利用一削角控制信号对该栅极控制信号进行削角调制而得一调制后 的栅极控制信号;以及 提供该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至该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及该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以依序控制该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及该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的栅极输出; 其中,该削角控制信号在调制该栅极控制信号而产生该调制后的栅极 控制信号以提供至该第一栅极驱动集成电路时所使用的一第一工作周期不同于该削角控制信号在调制该栅极控制信号而产生该调制后的栅极控制信号以提供至该第二栅极驱动集成电路时所使用的一第二工作周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兆庆林逸凡林冠明苏诗媛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