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定位功能的引出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1906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定位功能的引出片,所述引出片为电磁继电器动簧引出片,所述引出片与动簧片电连接,所述引出片具有平片段,所述平片段延伸至动簧片触点位置两侧,所述平片段与动簧片贴紧配合;所述平片段的末段贴紧于触点帽正后方的两侧动簧片处,从而能够吸收动簧片释放时候的能量,防止动簧片的回弹导致电磁继电器的二次接通。引出片中间冲裁开槽,让位触点杆部位置。两侧臂分别朝左右倾斜设置,使两侧平片段有一部分正好置于动簧片的开槽处,不与动簧片接触,可以减少试验过程中产生的飞溅物在动簧片和引出片之间堆积。的飞溅物在动簧片和引出片之间堆积。的飞溅物在动簧片和引出片之间堆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定位功能的引出片


[0001]本技术涉及电磁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其中动簧引出片的改进。

技术介绍

[0002]电磁继电器一般包括底座、外壳、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漆包线、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触点部分和同时具有QC与PCB引出端子的动簧引出片,静簧部分包括触点和同时具有QC与PCB引出端子的静簧片。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安装于底座上,底座上设置腔体用于放置磁路部分与接触系统形成隔离。
[0003]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是采用增加定位片零件来吸收动簧片释放过程的能量来避免动簧片产生的二次接通。该方案需要增加产品零件数量,不可避免的也增加了装配工序,因此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一个零件,产品内部空间也需要增加相应安放位置,因此也会使得继电器的体积变大。
[0004]另一现有技术方案,也有直接在引出片上设计相应小臂限位的结构特征,该特征通过加长折弯的工艺方式处理方式延伸到触点杆部的正后方,该方案会使得引出片的结构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增加模具的打弯的工艺步骤,增加了模具或工装的生产制造的难度,因此成本较高。而且引出片小臂直接抵触于触点杆部,触点多次反复动作后会对触点杆部和引出片小臂有磨损,长时间动作小臂容易形变歪斜,缓冲的位置精度会下降。而且多次碰撞触点会产生较多金属飞溅物,降低了产品的绝缘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带定位功能的引出片。
[0006]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0007]本技术提出一种带定位功能的引出片,引出片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与动簧片进行电连接,定义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为上端,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为下端,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平片段,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为:在所述引出片与动簧片进行装配后,所述平片段能够贴紧于所述动簧片,且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平片段与所述动簧片的动触点具有重合部分。
[0008]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出片中间设置有一开槽,所述开槽跨越引出片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
[0009]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的宽度上窄下宽。
[0010]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动触点包含触点帽和触点杆,触点帽通过触点杆铆接于动簧片上,所述开槽让位触点杆位置。
[0011]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的下部为宽度渐变部分,所述开槽的上部为矩形部分,所述矩形部分与所述宽度渐变部分相连接;所述矩形部分的宽度小于触点帽直径宽度,且大于触点杆铆接后直径,并且使得所述矩形部分的宽度尽量小。
[0012]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上设置有两个动簧槽,所述动簧片经由两个所
述动簧槽形成两个动簧推动臂;所述引出片在所述宽度渐变部分位置处形成两侧臂,两侧臂分别朝左右倾斜设置,并且两侧臂的倾斜程度足以使得两侧臂有一部分正好置于动簧片上开设的动簧槽处,不与动簧片接触。
[0013]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片段在所述矩形部分处形成两个竖直小段,所述竖直小段分别与两侧臂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竖直小段限位在触点帽所在位置的簧片后方。
[0014]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动簧引出片还包括第三部分,第二部分连接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形成的整体呈“Z”字形弯折。
[0015]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片段的上端不低于所述动簧片的动触点中心。
[0016]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由冲裁形成。
[0017]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下端能够通过铆接与动簧片进行电连接。
[0018]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带定位功能引出片的电磁继电器。
[0019]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0]1.动簧引出片平片段延伸至动簧片触点位置两侧,整个平片段与动簧片贴紧配合,末段折弯处贴紧于触点帽正后方的两侧动簧片处,能够吸收动簧片释放时候的能量,防止动簧片的回弹导致的二次接通。动簧引出片设计平片延伸段与动簧片贴紧配合,结构简单且起到定位的作用,同时解决现有定位片方案易歪斜磨损的问题。且该设计减少了零件物料投入和产品装配工序,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0021]2.引出片中间冲裁开槽,开槽的宽度上窄下宽。引出片的两侧臂分别朝左右倾斜设置,使平片段有一部分正好置于动簧片的开设的动簧槽处,不与动簧片接触,可以减少试验过程中产生的飞溅物在动簧片和引出片之间堆积。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电磁继电器装配图;
[0023]图2a为动簧引出片的侧视图,图2b为动簧引出片的正视图;
[0024]图3a为动簧片与动簧引出片装配后的正视图,图3b为动簧片与动簧引出片装配后的侧视图;
[0025]图4为图3b中A处放大图;
[0026]图5为动簧片与动簧引出片装配后的后视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存在更大的开槽空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9]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0]参阅图1

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定位功能引出片的电磁继电器,所述电磁继电器包括接触系统100、磁路系统200、底座300和推动卡400。所述接触系统100包含静簧部分110和动簧部分120,静簧部分110和动簧部分120插装固定在底座300上;动簧部分120包括动簧
片130和带定位功能的动簧引出片140,动簧引出片140上设置引出端子;动簧片130上设置有动触点131,动触点131包含触点帽132和触点杆133,触点帽132通过触点杆133铆接于动簧片130上;静簧部分110包括静触点和具有引出端子的静簧片;动簧部分120和静簧部分110的引出端子用于与所需要控制的外部线路相连接。所述磁路系统200包含线架240上绕制有漆包线形成的线圈230,线圈230套在铁芯220与轭铁250所组成的结构上,与衔铁210构成磁回路,磁路系统200装于底座300腔体内。衔铁210与推动卡400连接,推动卡400能够与动簧片130抵接。
[0031]当电磁继电器进行闭合动作时,线圈230得电,磁回路内产生磁力,衔铁210被磁力吸附,从而推动推动卡400朝向动簧片130方向平移,推动卡400的平移导致与其相抵接的动簧片130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动簧片130上的动触点131与静簧片上的静触点相接触,线路从而被导通;当电磁继电器进行断开动作时,线圈230失电,磁回路内不再产生磁力,衔铁210被释放,动簧片130不再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定位功能的引出片,所述引出片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与动簧片进行电连接,定义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为上端,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为下端,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平片段,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为:在所述引出片与动簧片进行装配后,所述平片段能够贴紧于所述动簧片,且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平片段与所述动簧片的动触点具有重合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出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片中间设置有一开槽,所述开槽跨越引出片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出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的宽度上窄下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出片,其特征在于:动触点包含触点帽和触点杆,触点帽通过触点杆铆接于动簧片上,所述开槽让位触点杆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出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的下部为宽度渐变部分,所述开槽的上部为矩形部分,所述矩形部分与所述宽度渐变部分相连接;所述矩形部分的宽度小于触点帽直径宽度,且大于触点杆铆接后直径,并且使得所述矩形部分的宽度尽量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出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上设置有两个动簧槽,所述动簧片经由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立芹谭忠华林正极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