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对输送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17387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对输送小车,涉及轮对运输设备技术领域,用于解决轮对在运输的过程中受到冲击或表面伤害而损坏的问题。包括:底座,设置在地面上;框架,其与底座滑动连接;第一直线导轨,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框架上;托臂,与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托臂用于支撑轮对的轮对轴;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框架和托臂上,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托臂沿直线导轨滑动至支撑轮对轴的位置;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底座和框架上,第二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框架在底座上滑动至轮对的运输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专门设置有底座,将输送路线设置在底座上,并且设置有高度可调的托臂,能够托举不同型号的轮对轴。从而实现对不同型号的轮对轴的平稳运输。从而实现对不同型号的轮对轴的平稳运输。从而实现对不同型号的轮对轴的平稳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对输送小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轮对运输设备
,特别地涉及一种轮对输送小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引进开发了三种类型动车,动车逐步进入到检修保养阶段。所以铁道部对动车检修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检修过程中不能对检修对象造成任何损伤。国内在建的动车检修基地都非常大,动车采用多节编组,轮对与转向架拆卸分离位置到转向架检修位置的距离有几百米,三种动车的转向架底部空间尺寸非常狭小,轮对轴的型号也不相同,且输送路线过程中存在多种路况高低不平(参见中国技术专利:CN 201610313 U)。这样轮对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冲击或表面伤害而损坏。
[0003]以上也就是说,相关技术中轮对在运输的过程中存在容易受到冲击或表面伤害而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对输送小车,用于解决轮对在运输的过程中受到冲击或表面伤害而损坏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对输送小车,包括:底座,设置在地面上;以及框架,其与底座滑动连接;以及第一直线导轨,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框架上;以及托臂,与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托臂用于支撑轮对的轮对轴;以及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框架和托臂上,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托臂沿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至支撑轮对轴的位置;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底座和框架上,第二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框架在底座上滑动至轮对的运输位置。
[000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第二直线导轨,设置在底座上;以及滑块,设置在框架上;其中,滑块与第二直线导轨滑动配合,滑块沿第二直线导轨滑动。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包括多根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二直线导轨和多个滑块,多个滑块一一对应地滑动设置在多根第二直线导轨上。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框架上设置有减重孔,以降低框架的重量。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结构,设置在框架和托臂上;以及第一驱动件,其固定端固定在框架上,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一传动结构连接。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第一齿条,设置在框架上,且与第一直线导轨平行;以及第一齿轮,与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传动结构,设置在底座和框架上;以及第二驱动件,其固定端固定在框架上,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二传动结构连接。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结构包括:第二齿条,设置在底座上,且与第二直线导轨平行;以及第二齿轮,与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驱动件,第二传动结构包括多个
第二齿轮和单根第二齿条,其中多个第一驱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框架上,多个第二齿轮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上,多个第二齿轮均与单根第二齿条啮合。
[00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第一驱动组件电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托臂沿第一直线导轨滑动,和/或控制装置与第二驱动组件电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框架在底座上滑动。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设置第一驱动组件和托臂,利用第一驱动组件能够控制托臂的举升高度。从而将不同型号的轮对轴托起。并且设置第二驱动组件和底座,并利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框架以及框架上的托臂和轮对轴至运输位置。由于专门设置有底座,将输送路线设置在底座上。这样能够实现对不同型号的轮对轴的平稳运输,从而避免轮对轴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冲击或表面伤害而损坏的问题。进而确保轮对输送小车运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6]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17]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轮对输送小车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轮对输送小车的侧视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0、框架;11、减重孔;20、第一直线导轨;30、托臂;40、第一驱动组件;41、第一传动结构;411、第一齿条;412、第一齿轮;42、第一驱动件;50、第二驱动组件;51、第二传动结构;511、第二齿条;512、第二齿轮;52、第二驱动件;60、导向结构;61、第二直线导轨;62、滑块;7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对输送小车,其包括底座70、框架10、第一直线导轨20、托臂30、第一驱动组件40以及第二驱动组件50。其中,底座70设置在地面上;框架10与底座70滑动连接;第一直线导轨2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框架10上;托臂30与第一直线导轨20滑动连接,托臂30用于支撑轮对的轮对轴;第一驱动组件40设置在框架10和托臂30上,第一驱动组件40能够驱动托臂30沿第一直线导轨20滑动至支撑轮对轴的位置;第二驱动组件50,设置在底座70和框架10上,第二驱动组件50能够驱动框架10在底座70上滑动至轮对的运输位置。
[0023]上述设置中,设置第一驱动组件40和托臂30,利用第一驱动组件40能够控制托臂30的举升高度。从而将不同型号的轮对轴托起。并且设置第二驱动组件50和底座70,并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0驱动框架10以及框架10上的托臂30和轮对轴至运输位置。由于专门设置有底座70,将输送路线设置在底座70上。这样能够实现对不同型号的轮对轴的平稳运输,从而避免轮对轴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冲击或表面伤害而损坏的问题。进而确保轮对输送小车运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地面上设置底座70,这样使得第二驱动组件50能够驱动框架10
以及框架10上的托臂30和轮对轴平稳地移动至运输位置。通过调节托臂30的高度,能够将不同型号的轮对轴平稳地托起。
[0025]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轮对输送小车还包括导向结构60,导向结构60包括第二直线导轨61和滑块62。其中,第二直线导轨61设置在底座70上;滑块62设置在框架10上;滑块62与第二直线导轨61滑动配合,滑块62沿第二直线导轨61滑动。
[0026]上述设置中,采用导向结构60设定出轮对的运输路线,同时也确保框架10在该运输路线上滑动。从而确保轮对能够被准确地运输至预设的运输位置。进而方便其进入至下一道工序。
[0027]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结构60包括多根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二直线导轨61和多个滑块62,多个滑块62一一对应地滑动设置在多根第二直线导轨61上。
[0028]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结构60包括两根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二直线导轨61和两个滑块62,两个滑块62一一对应地滑动设置在两根第二直线导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对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在地面上;以及框架,其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以及第一直线导轨,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以及托臂,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托臂用于支撑轮对的轮对轴;以及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框架和所述托臂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托臂沿所述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至支撑所述轮对轴的位置;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框架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框架在所述底座上滑动至所述轮对的运输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第二直线导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以及滑块,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其中,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二直线导轨滑动配合,所述滑块沿所述第二直线导轨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对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多根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二直线导轨和多个滑块,多个滑块一一对应地滑动设置在多根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设置有减重孔,以降低所述框架的重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结构,设置在所述框架和所述托臂上;以及第一驱动件,其固定端固定在所述框架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对输送小车,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战胜姜林李木存阮奇海丁颖徐建喜
申请(专利权)人:国能铁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