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体、空气悬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1210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阀体、空气悬架和车辆。阀体包括:本体,本体包括进气通道、第一排气通道、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回气通道和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第一阀芯,与本体连接,第一阀芯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第一阀芯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阀芯阻断进气通道和第一排气通道,当第一阀芯位于第二位置时,进气通道和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第一弹性件,连接本体和第一阀芯,用于带动第一阀芯复位至第一位置;第二阀芯,与本体连接,第二阀芯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第二阀芯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二阀芯阻断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当第二阀芯位于第四位置时,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连通;第二弹性件,连接本体和第二阀芯,用于带动第二阀芯复位至第三位置。第三位置。第三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阀体、空气悬架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阀体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阀体、空气悬架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空气悬架采用空气压缩机进行供气,空气压缩机上安装有阀体,阀体多通过控制阀芯的运动来实现气路的通断控制,其阀芯的运动控制多通过机械传动结构或电磁结构实现。
[0003]但该阀体中阀芯的位置仅与通断控制指令关联,阀体仅能控制气路的通断,无法将气路内的气压控制在安全值以下,若气路关联的系统内压力过高,过大的压力容易诱发安全事故。以至于与该阀体关联的气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
[0004]因此,如何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6]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阀体。
[0007]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气悬架。
[0008]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9]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阀体,阀体包括:本体,本体包括进气通道、第一排气通道、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回气通道和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第一阀芯,与本体连接,第一阀芯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第一阀芯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阀芯阻断进气通道和第一排气通道,当第一阀芯位于第二位置时,进气通道和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第一弹性件,连接本体和第一阀芯,用于带动第一阀芯复位至第一位置;第二阀芯,与本体连接,第二阀芯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第二阀芯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二阀芯阻断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当第二阀芯位于第四位置时,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连通;第二弹性件,连接本体和第二阀芯,用于带动第二阀芯复位至第三位置。
[0010]本申请限定了一种阀体,该阀体可应用在空气悬架上,以配合空气压缩机调节空气悬架的减震能力。具体地,阀体包括本体,本体为阀体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定位、保护和支撑阀体上的其他结构。
[0011]其中,本体上形成有进气通道和第一排气通道,进气通道对应于阀体的进气端,外部气体由进气通道进入阀体,第一排气通道对应于阀体的第一个出气端,流经阀体的气体能够由第一排气通道排出。
[0012]在此基础上,阀体还包括第一阀芯和第一弹性件,第一阀芯可移动地安装在本体上,第一弹性件连接本体和第一阀芯。第一阀芯根据开关状态分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第一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阀芯能够通过自身阻断进气通道和第一排气通道,以关闭阀体的通气功能,当第一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进气通道与第一排气通道连通,以开启阀体的通气功能。其中,第一弹性件通过自身弹力将第一阀芯推至第一位置,即第一阀芯处于常
闭状态。若进气通道内的气压值达到第一预设压力,则第一阀芯能够被气流推动至第二位置,通气功能自动开启,且第一弹性件形变并积累弹性势能。后续若进气通道内的气压值降低至第一预设压力以下,则第一弹性件将第一阀芯回推至第一位置,通气功能自动关闭。
[0013]由此可见,通过配合第一阀芯设置第一弹性件,使第一阀芯能够根据进气通道内的气压自动动作,在通入大量气流时可自行打开阀体保证流通,在停止供给气流后可通过第一弹性件所提供的自动关闭功能将进气通道内的气压控制在接近第一预设压力的压力值下,从而实现阀体进气侧的气压控制。相较于前述相关技术所提及的技术方案来说,本申请所提供的阀体能够通过自动关闭的第一阀芯使进气通道内存在残余气体压力,在将该阀体应用于空气悬架时,该残余气体压力能够通过排气电磁阀出口作用在空气弹簧上,避免空气弹簧的上下挡圈接触,从而降低空气弹簧损毁的概率,进而实现提升阀体进气侧关联机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同时,该残余气体压力还能使第一阀芯在下次排气过程中快速响应,进而实现提升阀体灵敏度,提升阀体实用性的技术效果。
[0014]其中,本体上还形成有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回气通道与第一排气通道连接同一区域,由第一排气通道排出的气体能够由回气通道回流至阀体内,泄压通道对应于阀体的第二个出气端。
[0015]在此基础上,阀体还包括第二阀芯和第二弹性件,第二阀芯根据开关状态分为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第二阀芯处于第三位置时,第二阀芯能够通过自身阻断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以关闭阀体的泄压功能,当第二阀芯处于第四位置时,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连通,以开启阀体的泄压功能。其中,第二弹性件通过自身弹力将第二阀芯推至第三位置,即第二阀芯处于常闭状态。若回气通道内的气压值达到第二预设压力,则第二阀芯能够被气流推动至第四位置,泄压功能自动开启,且第二弹性件形变并积累弹性势能。后续若回气通道内的气压值降低至第二预设压力以下,则第二弹性件将第二阀芯回推至第三位置,泄压功能自动关闭。
[0016]由此可见,通过设置第二阀芯和第二弹性件,使阀体能够通过第二阀芯和第二弹性件对出气侧进行自动泄压,以将阀体出气侧的压力值控制在安全区间内,从而实现阀体出气侧的气压控制。相较于前述相关技术所提及的技术方案来说,本申请所提供的阀体能够通过自动开关的第二阀芯控制出气侧的压力值,在将该阀体应用于空气悬架时,第二阀芯可以通过控制出气侧的压力值降低压力传感器被高压气流损毁的可能性,从而降低空气悬架的故障率。进而实现提升阀体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关联机构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0017]由此可见,本申请所提供的阀体能够对进出侧的气体压力值进行调节,以解决前述
技术介绍
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优化阀体结构,拓宽阀体功能,提升阀体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0018]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阀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阀芯位于第一阀芯的运动轨迹上,当第一阀芯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阀芯被第一阀芯推动至第四位置。
[002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阀芯设置在第一阀芯的运动轨迹上,该运动轨迹具体对应于第一阀芯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这一运动过程。其中,在第一阀芯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分离,第二阀芯默认处于第三位置。在第一阀芯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的过程中,第一阀芯能够通过接触将第二阀芯推离第三位置。从而实现第一阀芯和
第二阀芯的联动控制。
[0021]在该结构下,在未向阀体通入气体时,第一阀芯自动关闭,若出气侧的气压值高出第二预设压力,则第二阀芯自动开启,多余气体通过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外排,以自动调节出气侧气压值。在向阀体通入高压气体时,高压气流在推动第一阀芯运动的过程中连带第二阀芯同步运动,从而自动开启第二阀芯,使部分高压气体能够通过泄压通道外排,从而降低阀体出气侧高压损毁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优化阀体结构,提升阀体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00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阀芯包括通孔,泄压通道与通孔连通,第二阀芯穿设于通孔内。
[0023]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均呈柱状,其中第一阀芯内形成有通孔,通孔在第一阀芯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在此基础上,第二阀芯穿设于通孔内,以使第二阀芯能够在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阀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进气通道、第一排气通道、回气通道和泄压通道,所述回气通道和所述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第一阀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一阀芯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一阀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阀芯阻断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当所述第一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一阀芯,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阀芯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第二阀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二阀芯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第二阀芯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阀芯阻断所述回气通道和所述泄压通道,当所述第二阀芯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回气通道和所述泄压通道连通;第二弹性件,连接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二阀芯,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阀芯复位至所述第三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芯位于所述第一阀芯的运动轨迹上,当所述第一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阀芯被所述第一阀芯推动至所述第四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包括通孔,所述泄压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阀芯穿设于所述通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壳体,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阀芯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进气通道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入口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所述回气通道的出口端和所述泄压通道的入口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盖体,与所述壳体连接,且盖合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与所述盖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一阀芯,用于密封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一凹槽。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阀体还包括:第一环台,设于所述第一阀芯,且环绕所述第一阀芯,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盖体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环台的第一侧抵接;当所述第一阀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环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克强冯跃中明丽请求不公布姓名吴允柱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