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控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023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控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插秧前4~6天施入基肥,在秧苗返青后施分蘖肥,在秧苗长出枝穗时的穗轴分化期施穗肥1,在秧苗抽穗前2~3天施穗肥2;按照化肥的30%纯氮用量投加黄腐酸钾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分蘖肥、穗肥1、穗肥2包括50%NPK复合性化肥和硝化抑制剂,其中50%NPK复合性化肥的氮用量在基肥、分蘖肥、穗肥1、穗肥2中按照质量比为0:4:4:2。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水稻土壤进行施放功能性有机肥以及硝化抑制剂,减少了化肥的投入,降低了肥料成本,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保证了水稻的产量,调控了土壤硝化、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种群结构,显著减少了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控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稻田施肥
,具体涉及一种阻控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稻田是我国最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其总面积虽然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20%,但生产了我国近50%的粮食。稻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也是N2O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稻田是大气中CH4和N2O的重要来源,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我国耕地面积的25%,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18.8%,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IRRI,2008)。根据IPCC报道,N2O和CH4比CO2能引发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其效果分别是CO2的28和265倍。
[0003]长期以来,水稻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较少,而有机肥的施用量更少。长时间施用单一的肥料,不仅造成了养分供应不平衡,不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而且还导致肥料施用量不断增加而利用率却逐渐下降,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而引起的土壤板结,水稻产量降低及稻米品质恶化。另外,还存在稻田土壤氮素损失严重、氮素利用率低、缺乏有效阻控稻田氮素损失手段等现状,氮肥的大量施用增加生产成本,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地下水氮含量的升高,严重制约着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0004]因此研究水稻高产和温室气体减排综合技术,发展新型稻作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申请号为202211470139.3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通过起垄、种植、施肥方法利于空气沿着通道进入土壤深层,能够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从而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CH 4
的生成和排放。该方法需要起垄,以形成垄梗和垄沟,并使所述垄梗上形成若干个呈竖向的通道,通过不同时期的水分管理降低稻田温室气体的生成和排放。但是该方法操复杂,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控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简便易行,且能显著减少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0006]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提供一种阻控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在插秧前4~6天一次性施入基肥,在秧苗返青后施分蘖肥,在秧苗长出枝穗时的穗轴分化期施穗肥1,在秧苗抽穗前2~3天施穗肥2;
[0009]按照化肥的30%纯氮用量投加黄腐酸钾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所述分蘖肥、穗肥1、穗肥2包括50%NPK复合性化肥和硝化抑制剂,其中所述NPK复合性化肥的氮用量在基肥、分蘖肥、穗肥1、穗肥2中按照质量比为0:4:4:2。
[0010]进一步地,50%NPK复合性化肥的N、P和K用量为SSNM化肥处理的50%的减量施肥模式。其N、P、K分别来自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
[0011]进一步地,黄腐酸钾生物有机肥中N+P2O5+K2O≥5%,腐植酸≥15%,含水率为40

50%。
[0012]进一步地,硝化抑制剂为2


‑6‑
三氯甲基吡啶,对纯氮的投加量为每克纯氮投加0.0025g的2


‑6‑
三氯甲基吡啶,将氮肥与硝化抑制剂后投加;氮肥施用采用以水带氮的方法,即水稻水层落干后,将肥料均匀撒施到田里,然后缓慢灌水,小水细流,使肥料随水溶解后逐渐渗透到土壤里,从而达到肥料深施的目的。
[0013]进一步地,水稻的栽插密度为7寸
×
4寸。
[0014]进一步地,按照化肥的30%纯氮用量投加黄腐酸钾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为采用SSNM化肥氮用量的30%的纯氮用量来计算的黄腐酸钾生物有机肥的投加量代替了50%的SSNM化肥的纯氮用量。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专利技术方法将无机与有机生物肥配施,减少了化学氮肥的投入,减少了施肥量过高时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减少了氮肥损失,控制了氮肥污染,提高了水稻氮肥利用率。对稳定水稻产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土壤、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有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增产潜力、保证农产品安全供应,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稻田的整体温室效应,对发展低碳农业,缓解气候变化,减轻因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施肥处理的全球变暖潜能值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应该清楚,本专利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专利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0019]实施例
[0020]在本实施例中,试验点设在浙江省杭州市杭州西湖区老沙村(120.16
°
E,30.13
°
N),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近十年各年平均气温17

19℃,年均降雨量1000~1200mm,年日照时数1700~1800h。
[0021]供试土壤为冲积母质(长江冲积物)发育的水稻土,其中有机质22.2g
·
kg
‑1,全氮1.53g
·
kg
‑1,碱解氮179mg
·
kg
‑1,速效磷16mg
·
kg
‑1,速效钾246mg
·
kg
‑1,pH5.57(水土比2.5:1)。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

嘉58

。供试肥料分别为尿素(N46.4%),过磷酸钙(P2O512%),氯化钾(K2O60%),有机生物肥(黄腐酸钾生物肥,N+P2O5+K2O≥5%,腐植酸≥15%,有机质≥45%,河南莲兴源肥业有限公司)。
[002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间田埂用防水塑料薄膜隔离防渗,四周设保护行,小区面积18m2(5mx3.6m),田埂底宽30厘米,高约15厘米,灌水后自立门户。每个小区均单设进、排水口。水稻栽插密度为7寸
×
4寸(13.33cmx23.33cm),每丛2株,每小区16行,每行38丛,每小区共608丛。各小区秧苗均挑选基本一致,常规田间管理。根据当地习惯施肥与长期田间定
位试验结果综合考虑。
[0023]施肥方案
[0024]试验设6个处理:
[0025]1)CK:不施肥;
[0026]2)CF:按当地农民施肥量,施化肥N、P、K(N为240kg
·
hm
‑2,P2O5为90kg
·
hm
‑2,K2O为120kg
·
hm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控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插秧前4~6天施入基肥,在秧苗返青后施分蘖肥,在秧苗长出枝穗时的穗轴分化期施穗肥1,在秧苗抽穗前2~3天施穗肥2;按照化肥的30%纯氮用量投加黄腐酸钾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所述分蘖肥、穗肥1、穗肥2包括50%NPK复合性化肥和硝化抑制剂,其中所述50%NPK复合性化肥的N、P、K用量为SSNM化肥处理的50%的减量施肥模式,即N为83.5kg
·
hm
‑2,P2O5为57.5kg
·
hm
‑2,K2O为54.5kg
·
hm
‑2;所述50%NPK复合性化肥的氮用量在基肥、分蘖肥、穗肥1、穗肥2中按照质量比为0:4: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控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50%NPK复合性化肥的N、P、K分别来自尿素,过磷酸钙、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天新张奇春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