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9693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2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涉及汽车悬架系统技术领域,其包括:板簧总成,板簧总成包含主板簧结构和副簧结构,所述主板簧结构包含板簧本体,所述板簧本体为采用复合材料加工而成的单片簧结构;所述主板簧结构的两端分别可滑动插入第一后桥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内和第二后桥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内;所述副簧结构包含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两个气囊均轴线竖直设置且分布在盖板的两侧,每个气囊的顶端相对固定于车架,底端安装于板簧本体上表面。本申请的新型平衡悬架系统,既满足轻量化要求,还能在不影响空载平顺性的前提下,提升侧倾刚度和满载可靠性。和满载可靠性。和满载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悬架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平衡悬架是汽车底盘部份的关键及主要总成,承受全部载重量并传递给车桥,实现驱动车轮在任何道路条件下都能行走的目的;载重几十吨的货物全靠平衡悬挂系统的作用,是除车架外的主要承重部件,在重型汽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功能。
[0003]相关技术中,现有采用双后桥、平衡悬架配置的车型,平衡悬架中的后钢板弹簧总成a由多层优质合金钢制成,强度和刚度大,后钢板弹簧总成1的中部通过盖板2和U形螺栓4固连在平衡轴支架3上,后钢板弹簧总成1的端部与桥上的第一滑板5和第二滑板6滑动接触。
[0004]但是,现有后钢板弹簧总成1材料为弹簧钢,密度较大,重量较重,无法在保证板簧性能的同时降低板簧重量,进而无法达成整车轻量化需求,占重比太大达到6%左右,无法满足产品升级的需求;同时,传统的平衡悬架在满载时,没有对后钢板弹簧总成1进行监测,可靠性有待提高;同时,后钢板弹簧总成1本身刚度较大,但在衡量侧倾刚度时,后钢板弹簧总成1本身的刚度作用不大;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考虑过增加刚性结构,增强可靠性和侧倾刚度,但是这样会影响空载时的平顺性能,因而无法实施。
[0005]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设计一种满足轻量化要求,满足侧倾刚度和满载可靠性,但又不影响空载平顺性的新型平衡悬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既满足轻量化要求,还能在不影响空载平顺性的前提下,提升侧倾刚度和满载可靠性。
[0007]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所述平衡悬架系统包括板簧总成,板簧总成包含主板簧结构和副簧结构,所述主板簧结构包含板簧本体,所述板簧本体为采用复合材料加工而成的单片簧结构;所述主板簧结构的两端分别可滑动插入第一后桥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内和第二后桥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内;所述副簧结构包含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两个气囊均轴线竖直设置且分布在盖板的两侧,每个气囊的顶端相对固定于车架,底端安装于板簧本体上表面。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部均从上朝下设置限位块结构,且限位块结构的顶端相对固定于车架。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后桥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包含第一滑板和第一导向座,所述主板簧结构的一端可滑动插入第一滑板和第一导向座之间;所述第二后桥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包含第二滑板和第二导向座,所述主板簧结构的另一端可滑动插入第二滑板和第二导向座之间。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板簧本体的复合材料采用纤维增强材料和热固性
树脂,所述纤维增强材料采用E

玻璃纤维、芳纶纤维或玄武岩纤维中一种或多种,所述热固性树脂采用环氧树脂或PDCPD树脂;所述板簧本体的密度为1.8~2.2g/cm^3;主板簧结构还包含第一加固组件和第二加固组件,第一加固组件分为上下两半U形板,且上下两半U形板环抱于板簧本体的中间段;第二加固组件分为槽钢结构和平板结构,且槽钢结构和平板结构环抱固定于板簧本体端部。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副簧结构还包含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均固定于车架;所述第一气囊的顶端固定于第一安装座,底端固定于板簧本体的一个半段中央;第二气囊的顶端固定于第二安装座,底端固定于板簧本体的另一个半段中央。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平衡悬架系统还包含总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总电磁阀的输入端通过管路连通至整车气源部件,总电磁阀的输出端分流成两路,一路通过第一电磁阀连通至第一气囊,另一路通过第二电磁阀连通至第二气囊;所述总电磁阀用于控制整车气源部件输出的气压,第一电磁阀用于控制输入第一气囊的气压,所述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输入第二气囊的气压。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气囊安装第一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囊安装第二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和第二气压传感器均连接于驾驶室ECU;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和第二气压传感器实时监测气囊气压并将气压值反馈给驾驶室ECU。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平衡悬架系统还包含设置在驾驶室内的驾驶室旋钮k1、驾驶室旋钮k2和驾驶室旋钮k3;驾驶室旋钮k1控制总电磁阀的输出气压,驾驶室旋钮k2控制第一电磁阀的输出气压,驾驶室旋钮k3控制第二电磁阀的输出气压。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驾驶室旋钮k1至少包含三个挡位,三个挡位分别为对应车辆空载的零气压挡、对应车辆满载的设定气压挡以及等同于整车气源部件内气压的最大气压挡;所述驾驶室旋钮k2和驾驶室旋钮k3至少包含两挡,分别为空挡和满挡。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驾驶室ECU用于根据从第一气压传感器获取的气压值标定转化为第一后桥的轴荷信息,还用于根据从第二气压传感器获取的气压值标定转化为第二后桥的轴荷信息,并将两个轴荷信息求和后显示于仪表板;当两个轴荷信息之和超出设定范围时,驾驶室ECU报警。
[0017]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0018]1、本申请的新型平衡悬架系统,采用主板簧结构和副簧结构的组合结构,相对于传统的平衡悬架,板簧本体为采用复合材料加工而成的单片簧结构,在保证刚度和强度的同时,大大减轻了质量,实现整车轻量化;同时,新型平衡悬架系统增设的副簧结构,副簧结构包含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能够灵活调节气压,既不影响空载平顺性,在满载或者恶劣工况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根据需求充气承载负荷,能够大大提升可靠性和侧倾稳定性,以提升车辆的使用寿命和舒适性,增加客户使用价值的问题。
[0019]2、本申请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部均设置限位块结构,限位块结构从上朝下竖直设置,限位块结构的顶端相对固定于车架,,限位块结构不影响气囊的收缩和膨胀,在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限位块结构的底端面与板簧本体的上表面是脱离的;当后桥上跳到极限位置时,限位块结构抵持限位板簧本体。本申请的新型平衡悬架系统,巧妙地在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部均设置限位块结构,进一步提升了悬架系统的可靠
性。
[0020]3、本申请的新型平衡悬架系统,采用上述复合材料,能降低板簧本体的重量,具体地,现有的板簧本体占整车重量的%左右,而本申请的占整车重量的.%左右,满足整车产品升级的需求;还能保证板簧本体的性能,能够完美替换现有多层合金钢的板簧本体,板簧本体经过大量试验验证能够满足各种刚度和强度等等性能要求。
[0021]4、本申请的新型平衡悬架系统,通过驾驶室旋钮k通过总电磁阀的输出气压,驾驶室旋钮k控制第一电磁阀的输出气压,驾驶室旋钮k控制第二电磁阀的输出气压,灵活调节输出气压,适应不同的行车工况,能够在不影响平顺性的前提下,提升满载可靠性以及侧倾平稳性。
[0022]5、本申请新型平衡悬架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悬架系统包括板簧总成,板簧总成包含主板簧结构(100)和副簧结构,所述主板簧结构(100)包含板簧本体(12),所述板簧本体(12)为采用复合材料加工而成的单片簧结构;所述主板簧结构(100)的两端分别可滑动插入第一后桥(8)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内和第二后桥(9)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内;所述副簧结构包含第一气囊(10)和第二气囊(11),两个气囊均轴线竖直设置且分布在盖板(2)的两侧,每个气囊的顶端相对固定于车架(7),底端安装于板簧本体(12)上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10)和第二气囊(11)内部均从上朝下设置限位块结构,且限位块结构的顶端相对固定于车架(7)。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桥(8)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包含第一滑板(5)和第一导向座(17),所述主板簧结构(100)的一端可滑动插入第一滑板(5)和第一导向座(17)之间;所述第二后桥(9)顶面的板簧连接座包含第二滑板(6)和第二导向座(18),所述主板簧结构(100)的另一端可滑动插入第二滑板(6)和第二导向座(18)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本体(12)的复合材料采用纤维增强材料和热固性树脂,所述纤维增强材料采用E

玻璃纤维、芳纶纤维或玄武岩纤维中一种或多种,所述热固性树脂采用环氧树脂或PDCPD树脂;所述板簧本体(12)的密度为1.8~2.2g/cm^3;主板簧结构(100)还包含第一加固组件(13)和第二加固组件(14),第一加固组件(13)分为上下两半U形板,且上下两半U形板环抱于板簧本体(12)的中间段;第二加固组件(14)分为槽钢结构和平板结构,且槽钢结构和平板结构环抱固定于板簧本体(12)端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平衡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簧结构还包含第一安装座(15)和第二安装座(16),所述第一安装座(15)和第二安装座(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生权王江伟杜笑晨乔思蓉范培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