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洲猪瘟基因I型强毒、I型弱毒和II型病毒鉴别检测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兽医诊断领域,涉及非洲猪瘟基因I型强毒、I型弱毒和II型病毒鉴别检测。
技术介绍
[0002]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年龄阶段和种类的猪均易感,且病死率可达100%,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ASFV可分为强毒力毒株(可达100%致死率)、中等毒力毒株(30%~50%致死率)和低毒力毒株(0%~30%致死率)。根据临床表现,ASFV感染可分为5种类型: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报道,从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全球已有包括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共5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ASF疫情,造成家猪和野猪损失数量超过1,450,000头,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0003]ASF的防控至关重要,事关食品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尽管ASF已存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酸组合,所述核酸组合包括第一引物,第二引物,第三引物,第四引物,第五引物,第六引物,第一探针,第二探针和第三探针;其中:所述第一引物下游与模板互补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第二引物下游与模板互补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所述第三引物为下游与模板互补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和下游与模板互补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的引物的混合物;所述第四引物下游与模板互补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所述第五引物下游与模板互补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所述第六引物下游与模板互补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如SEQ ID NO.9所示;所述第一探针中,核酸序列或其互补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一端连接有第一荧光基团,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淬灭基团,所述第一淬灭基团能够淬灭所述第一荧光基团发出的荧光;所述第二探针中,核酸序列或其互补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一端连接有第二荧光基团,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淬灭基团,所述第二淬灭基团能够淬灭所述第二荧光基团发出的荧光;所述第三探针中,核酸序列或其互补序列如SEQ ID NO.10所示,一端连接有第三荧光基团,另一端连接有第三淬灭基团,所述第三淬灭基团能够淬灭所述第三荧光基团发出的荧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淬灭基团不能够淬灭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与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中任一种基团发出的荧光;所述第二淬灭基团不能够淬灭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与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中任一种基团发出的荧光;所述第三淬灭基团不能够淬灭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与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中任一种基团发出的荧光;优选地,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不能够淬灭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与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中任一种基团发出的荧光;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不能够淬灭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与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中任一种基团发出的荧光;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不能够淬灭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与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中任一种基团发出的荧光;优选地,所述第一淬灭基团为MGB,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为VIC,所述第二淬灭基团为BHQ2,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为Cy5,所述第三淬灭基团为TAMRA,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为FAM;或者所述第一淬灭基团为MGB,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为VIC,所述第二淬灭基团为TAMRA,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为FAM,所述第三淬灭基团为BHQ2,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为Cy5;或者所述第一淬灭基团为BHQ2,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为Cy5,所述第二淬灭基团为MGB,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为VIC,所述第三淬灭基团为TAMRA,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为FAM;或者所述第一淬灭基团为BHQ2,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为Cy5,所述第二淬灭基团为TAMRA,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为FAM,所述第三淬灭基团为MGB,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为VIC;或者
所述第一淬灭基团为TAMRA,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为FAM,所述第二淬灭基团为BHQ2,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为Cy5,所述第三淬灭基团为MGB,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为VIC;或者所述第一淬灭基团为TAMRA,所述第一荧光基团为FAM,所述第二淬灭基团为MGB,所述第二荧光基团为VIC,所述第三淬灭基团为BHQ2,所述第三荧光基团为Cy5。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核酸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探针中,5
’
端连接有第一荧光基团,3
’
端连接有第一淬灭基团;所述第二探针中,5
’
端连接有第二荧光基团,3
’
端连接有第二淬灭基团;所述第三探针中,5
’
端连接有第三荧光基团,3
’
端连接有第三淬灭基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物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第二引物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所述第三引物为核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和核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的引物的混合物;所述第四引物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所述第五引物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所述第六引物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9所示。5.一种试剂盒,所述试剂盒中含有权利要求1
‑
4中任一项所述的核酸组合。6.一种非诊断目的的鉴别检测第一类非洲猪瘟病毒、第二类非洲猪瘟病毒与第三类非洲猪瘟病毒的方法;所述第一类非洲猪瘟病毒包括:第一类第一组非洲猪瘟病毒、第一类第二组非洲猪瘟病毒和第一类第三组非洲猪瘟病毒;所述第一类第一组非洲猪瘟病毒为: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所述第一类第二组非洲猪瘟病毒为:能够正常存活增殖的,保持X64R基因中与所述第一引物、所述第二引物和所述第一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并且保持B646L基因中与所述第五引物、所述第六引物和所述第三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所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弱毒的传代病毒株、所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弱毒的自然突变病毒株和所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弱毒的实质相同的病毒株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一类第三组非洲猪瘟病毒为:能够正常存活增殖的,保持X64R基因中与所述第一引物、所述第二引物和所述第一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并且保持B646L基因中与所述第五引物、所述第六引物和所述第三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所述第一类第一组非洲猪瘟病毒或所述第一类第二组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工程病毒株;所述第二类非洲猪瘟病毒包括:第二类第一组非洲猪瘟病毒、第二类第二组非洲猪瘟病毒和第二类第三组非洲猪瘟病毒;所述第二类第一组非洲猪瘟病毒为: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强毒;所述第二类第二组非洲猪瘟病毒为:能够正常存活增殖的,保持X64R基因中与所述第一引物、所述第二引物和所述第一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保持MGF_360
‑
14L基因中与所述第三引物、所述第四引物和所述第二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并且保持B646L基因中与所述第五引物、所述第六引物和所述第三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所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强毒的传代病毒株、所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强毒的自然突变病毒株和所述基因I型非
洲猪瘟病毒强毒的实质相同的病毒株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二类第三组非洲猪瘟病毒为:能够正常存活增殖的,保持X64R基因中与所述第一引物、所述第二引物和所述第一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保持MGF_360
‑
14L基因中与所述第三引物、所述第四引物和所述第二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并且保持B646L基因中与所述第五引物、所述第六引物和所述第三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所述第二类第一组非洲猪瘟病毒或所述第二类第二组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工程病毒株;所述第三类非洲猪瘟病毒包括:第三类第一组非洲猪瘟病毒、第三类第二组非洲猪瘟病毒和第三类第三组非洲猪瘟病毒;所述第三类第一组非洲猪瘟病毒为:基因II型非洲猪瘟病毒;所述第三类第二组非洲猪瘟病毒为:能够正常存活增殖的,保持MGF_360
‑
14L基因中与所述第三引物、所述第四引物和所述第二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并且保持B646L基因中与所述第五引物、所述第六引物和所述第三探针互补的序列均不变的,所述基因II型非洲猪瘟病毒的传代病毒株、所述基因II型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突变病毒株和所述基因II型非洲猪瘟病毒的实质相同的病毒株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三类第三组非洲猪瘟病毒为:能够正常存活增殖的,保持MG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明,步志高,孙恩成,丁蕾蕾,李芳,朱远茂,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