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8309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包括连接壳,所述连接壳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壳内腔的右侧活动连接有驱动杆,所述连接壳内腔的左侧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顶针,所述顶针本体的左侧设置有顶尖,所述连接壳顶部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驱动杆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连接壳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插槽,所述连接壳内腔的左侧开设有限位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连接壳、驱动杆、连接杆、顶针、顶尖、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插槽、限位槽、插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外圆磨尾顶装置在工作人员定期维护时拆装操作繁琐的问题。琐的问题。琐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机床尾顶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顶针,机械加工中的机床部件,有固定顶针和活动顶针两种,车床用于定心并承受工件的重力和切削力,车床前顶针可直接安装在车床主轴锥孔中,前顶针和工件一起旋转,无相对运动,所以可不必淬火。
[0003]本实用设计了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在机床对工件进行外圆加工时,需要使用尾顶来对工件的一端顶住,防止在外圆加工时发生震动,但是现有的尾顶安装步骤较为繁琐,工作人员需要维护时较为不便,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设计了一种具有可快速拆装维护、稳定性强以及耐磨损功能的外圆磨尾顶装置,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工件外圆加工的稳定性以及加工效率和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具备可快速拆装维护、稳定性强以及耐磨损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外圆磨尾顶装置在工作人员定期维护时拆装操作繁琐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包括连接壳,所述连接壳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壳内腔的右侧活动连接有驱动杆,所述连接壳内腔的左侧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顶针,所述顶针本体的左侧设置有顶尖,所述连接壳顶部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驱动杆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连接壳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插槽,所述连接壳内腔的左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连接壳内腔的左侧开设有插孔,所述连接壳后侧的左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杆的后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三个限位条,所述限位条的表面与限位槽的内腔卡接。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腔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表面的前侧与第二连接孔的内腔螺纹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六个插杆,所述插杆的表面与插孔的内腔活动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内腔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表面的底部与第二定位孔的内腔螺纹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驱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条,所述定位条的表面与插槽的内腔活动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连接杆表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固位环,所述固位环的左侧与顶针固定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壳、驱动杆、连接杆、顶针、顶尖、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插槽、限位槽、插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外圆磨尾顶装置在工作人员定期维护时拆装操作繁琐的问题。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限位条,限位条与限位槽的内腔卡接,起到了对连接杆的限位作用,通过设置第一螺栓,第一螺栓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内腔螺纹连接,起到了连接杆的定位作用,通过设置插杆,插杆与插孔的内腔活动连接,起到了对连接杆的限位作用,通过设置第二螺栓,第二螺栓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内腔螺纹连接,起到了对驱动杆的加固作用,通过设置定位条,定位条与插槽的内腔活动连接,起到了对驱动杆的限位作用,通过设置固位环,固位环与顶针固定连接,起到了对连接杆与顶针进行加固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局部结构拆分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拆分示意图。
[0018]图中:1、连接壳;2、驱动杆;3、连接杆;4、顶针;5、顶尖;6、第一定位孔;7、第二定位孔;8、插槽;9、限位槽;10、插孔;11、第一连接孔;12、第二连接孔;13、限位条;14、第一螺栓;15、插杆;16、第二螺栓;17、定位条;18、固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0021]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包括连接壳1,连接壳1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连接壳1内腔的右侧活动连接有驱动杆2,连接壳1内腔的左侧设置有连接杆3,连接杆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顶针4,顶针4本体的左侧设置有顶尖5,连接壳1顶部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定位孔6,驱动杆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定位孔7,连接壳1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插槽8,连接壳1内腔的左侧开设有限位槽9,连接壳1内腔的左侧开设有插孔10,连接壳1后侧的左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连接杆3的后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2。
[0022]参考图1、图2和图3,连接杆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三个限位条13,限位条13的表面与限位槽9的内腔卡接,第一连接孔11的内腔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14,第一螺栓14表面的前侧与第二连接孔12的内腔螺纹连接,连接杆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六个插杆15,插杆15的表面与插孔10的内腔活动连接,第一定位孔6的内腔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16,第二螺栓16表面的底部与第二定位孔7的内腔螺纹连接,驱动杆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条17,定位条17的表面与插槽8的内腔活动连接,连接杆3表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固位环18,固位环18的左侧与顶针4固定连接。
[0023]采用上述方案:设置限位条13,限位条13与限位槽9的内腔卡接,起到了对连接杆3的限位作用,通过设置第一螺栓14,第一螺栓14与第一连接孔11和第二连接孔12的内腔螺
纹连接,起到了连接杆3的定位作用,通过设置插杆15,插杆15与插孔10的内腔活动连接,起到了对连接杆3的限位作用,通过设置第二螺栓16,第二螺栓16与第一定位孔6和第二定位孔7的内腔螺纹连接,起到了对驱动杆2的加固作用,通过设置定位条17,定位条17与插槽8的内腔活动连接,起到了对驱动杆2的限位作用,通过设置固位环18,固位环18与顶针4固定连接,起到了对连接杆3与顶针4进行加固的作用。
[002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
[0025]在使用时,首先工作人员将连接壳1插入驱动杆2的表面,此时驱动杆2表面的定位条17将插入插槽8的内部,可以在驱动杆2带动连接壳1旋转时进行限位,随后再将第二螺栓16拧入第一定位孔6的内部并继续延伸至驱动杆2的第二定位孔7内,可以对驱动杆2与连接壳1进行定位,随后再将连接杆3插入连接壳1的内部,此时插杆15将与插孔10的内腔卡接、限位条13将与限位槽9的内腔卡接,可以起到对连接杆3的限位作用,再将第一螺栓14拧入第一连接孔11并延伸至第二连接孔12的内部并拧紧,可以对连接杆3进行稳固定位,同时也是对顶针4和顶尖5进行安装,从而即完成了顶尖5和顶针4的安装步骤,工作人员再将驱动杆2与驱动组件进行连接即可开始对工件进行加工,值得一提的:顶尖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包括连接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1)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壳(1)内腔的右侧活动连接有驱动杆(2),所述连接壳(1)内腔的左侧设置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顶针(4),所述顶针(4)本体的左侧设置有顶尖(5),所述连接壳(1)顶部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定位孔(6),所述驱动杆(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定位孔(7),所述连接壳(1)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插槽(8),所述连接壳(1)内腔的左侧开设有限位槽(9),所述连接壳(1)内腔的左侧开设有插孔(10),所述连接壳(1)后侧的左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所述连接杆(3)的后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三个限位条(13),所述限位条(13)的表面与限位槽(9)的内腔卡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外圆磨尾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泽文欧阳起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诺一精密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