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感测模块及具有光学感测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7657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学感测模块及具有光学感测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光学感测模块,包括:一支架,中间设有一阻隔壁,所述阻隔壁连接所述支架的左、右两侧并将所述光学感测模块分隔成一第一空间与一第二空间,所述支架的左、右两侧的内壁面设有数个挡壁,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左、右两侧及所述第二空间的一侧,所述支架的一侧向后延伸后向内弯折形成一第一定位卡勾;一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支架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卡勾与所述挡壁之间;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及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所述阻隔壁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之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光学感测模块能够避免光线干扰,提高检测精准度。提高检测精准度。提高检测精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感测模块及具有光学感测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感测模块,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避免光线干扰,提高检测精准度的光学感测模块,以及具有光学感测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

技术介绍

[0002]光学感测模块主要是由传送光线的投光部位和接收光线的受光部位所组成。当投射的光线被检测物体制遮蔽,或是反射回来时,到达受光部位的受光量就会产生变化。受光部位只要检测到光线变化,就会将其转换为电子讯号并加以输出。一般投光部位所使用的光线以可视光和红外线占绝大部分。
[0003]中国专利公开第113126108号揭露了「一种距离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基板、发光芯片、感测芯片、分隔胶墙和挡光胶壳,发光芯片和感测芯片安装于基板,分隔胶墙凸设于感测芯片,挡光胶壳安装于基板,分隔胶墙将挡光胶壳的内部腔室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距离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采用在发射端感光区和接收端感光区之间凸设分隔胶墙,分隔胶墙能够完全隔开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的光线干扰。
[0004]现有技术的距离传感器虽然以分隔胶墙将挡光胶壳的内部腔室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但仍会有漏光影响传感器的检测精准度。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光学感测模块能够完全避免光线干扰,提高检测精准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光学感测模块及具有光学感测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一种光学感测模块,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中间设有一阻隔壁,所述阻隔壁连接所述支架的左、右两侧并将所述光学感测模块分隔成一第一空间与一第二空间,所述支架的左、右两侧的内壁面设有数个挡壁,数个所述挡壁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左、右两侧及所述第二空间的一侧,所述支架的一侧向后延伸后向内弯折形成一第一定位卡勾;一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支架内,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卡勾与所述挡壁之间;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及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所述阻隔壁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之间。
[000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电路板的顶部设有至少一贯穿所述电路板的前、后表面的第一定位孔,所述支架的顶部设有至少一贯穿所述支架前、后表面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孔。
[000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架的底部向下斜向延伸形成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有贯穿所述固定部前、后表面的两第三定位孔,所述固定部设有贯穿所述固定部前、后表面的一第四定位孔,所述第四定位孔设置于两所述第三定位孔之间。
[00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一种具有光学感测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包括:一后盖,
设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一光学感测模块,所述光学感测模块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光学感测模块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支架中间设有一阻隔壁,所述阻隔壁连接所述支架的左、右两侧并将所述光学感测模块分隔成一第一空间与一第二空间;一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支架内,所述电路板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一延伸部;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所述阻隔壁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之间;一第一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顶部及一侧;一框架,设置于所述后盖的前表面;及一外壳,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前表面,所述外壳设有一镜片、一导光柱、一第二遮光结构,所述镜片对应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所述导光柱对应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柱与所述第一遮光结构之间,所述第二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底部及一侧。
[001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架的左、右两侧的内壁面分别向内延伸形成数个挡壁,所述支架的一侧向后延伸后向内弯折形成一第一定位卡勾,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卡勾与所述挡壁之间,数个所述挡壁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左、右两侧及所述第二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卡勾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内。
[00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延伸部设有至少一第一定位柱,所述电路板的顶部设有至少一贯穿所述电路板的前、后表面的第一定位孔,所述支架的顶部设有至少一贯穿所述支架前、后表面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柱。
[001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延伸部设有两凸柱与一第二定位柱,两所述凸柱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定位柱设置于两所述凸柱之间,所述支架的底部向下斜向延伸形成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有贯穿所述固定部前、后表面的两第三定位孔,所述固定部设有贯穿所述固定部前、后表面的一第四定位孔,所述第四定位孔设置于两所述第三定位孔之间。两所述凸柱对应两所述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柱对应所述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
[0014]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后盖的前表面往前延伸形成一抵持部,所述抵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抵持部的长度,所述电路板的顶部对应所述后盖的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电路板的底部对应所述后盖的所述抵持部,所述支架的底部对应所述后盖的所述第二延伸部。
[001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框架设有一缺口,所述缺口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光学感测模块的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一遮光结构的位置及所述外壳的所述镜片、所述导光柱、所述第二遮光结构及一第三定位卡勾,所述外壳后表面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定位卡勾,所述第三定位卡勾设置于所述镜片下方,所述第三定位卡勾扣合于所述框架的所述缺口。
[0016]如上所述,所述光学感测模块通过所述阻隔壁完全隔开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的光线干扰,所述第一遮光结构遮挡所述第一空间的上方及左侧避免漏光,所述第二遮光结构遮挡所述第一空间的下方及左侧避免漏光,所述第一空间的右侧靠近所述后盖内侧而不会有光线外漏。解决了现有的光学感测模块漏光导致检测精准度低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了光学感测模块的检测精准度,且通过所述安装部中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大于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抵持部的长度。所述光学感测模块斜向安装于所述后盖内,提升所述光学感测模块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沿着图2的III

III线的剖面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部分分解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部分分解图。
[0022]图6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后盖的立体图。
[00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感测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中间设有一阻隔壁,所述阻隔壁连接所述支架的左、右两侧并将所述光学感测模块分隔成一第一空间与一第二空间,所述支架的左、右两侧的内壁面设有数个挡壁,数个所述挡壁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左、右两侧及所述第二空间的一侧,所述支架的一侧向后延伸后向内弯折形成一第一定位卡勾;一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支架内,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卡勾与所述挡壁之间;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及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所述阻隔壁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感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顶部设有至少一贯穿所述电路板的前、后表面的第一定位孔,所述支架的顶部设有至少一贯穿所述支架前、后表面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感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底部向下斜向延伸形成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有贯穿所述固定部前、后表面的两第三定位孔,所述固定部设有贯穿所述固定部前、后表面的一第四定位孔,所述第四定位孔设置于两所述第三定位孔之间。4.一种具有光学感测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后盖,设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一光学感测模块,所述光学感测模块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光学感测模块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支架中间设有一阻隔壁,所述阻隔壁连接所述支架的左、右两侧并将所述光学感测模块分隔成一第一空间与一第二空间;一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支架内,所述电路板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一延伸部;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一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前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所述阻隔壁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之间;一第一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顶部及一侧;一框架,设置于所述后盖的前表面;及一外壳,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前表面,所述外壳设有一镜片、一导光柱、一第二遮光结构,所述镜片对应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所述导光柱对应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柱与所述第一遮光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进中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