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53425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30 1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包括:一外壳,设有一第一凸出部与一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设有一定位凹槽:所述按键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按键模块设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一开槽、一第一触发机构及一弹性臂,所述第一触发机构设置于所述开槽一侧,所述第一触发机构对应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弹性臂设置于所述开槽内,所述弹性臂的下表面设有一第二触发机构与一抵持机构,所述抵持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触发机构与所述第二触发机构之间,所述第二触发机构对应所述第二凸出部并设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能够避免各相邻按键间产生联动与误操作。避免各相邻按键间产生联动与误操作。避免各相邻按键间产生联动与误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持装置壳体,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避免各相邻按键间产生联动与误操作的手持装置壳体。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无线通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行动电话、平板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兴起,令消费者可随时随地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随着电子产品功能增多,手持装置壳体的按键板上或外壳侧壁上就必须增设对应的功能按键,以实现对该手持装置壳体的功能控制。
[0003]现有技术的手持装置壳体的功能按键采用多键设计。现有多键功能按键结构相对复杂,制造成本比较高。因应手持装置壳体朝向小型化的发展,在现有多键功能按键结构中,各相邻按键间的距离也趋于缩短。在使用过程中,当该多键功能按键被按压时,与该按键相邻的其他按键易产生联动现象,从而产生误操作,影响了手持装置壳体的使用性能。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各相邻按键间产生联动与误操作手持装置壳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一种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包括:一外壳,设有一第一凸出部与一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设有一定位凹槽;一按键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按键模块设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一开槽、一第一触发机构及一弹性臂,所述第一触发机构设置于所述开槽一端,所述第一触发机构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触发机构对应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弹性臂设置于所述开槽内,所述弹性臂连接于所述开槽的一壁面,所述壁面远离所述第一触发机构,所述弹性臂的下表面设有一第二触发机构与一抵持机构,所述抵持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触发机构与所述第二触发机构之间,所述第二触发机构对应所述第二凸出部并设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及一主机,设置于所述外壳中间,设有一第一功能键与一第二功能键,所述第一功能键对应所述第一触发机构,所述第二功能键对应所述第二触发机构。
[0007]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主体部向一端延伸形成一第一固定部,所述弹性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设有至少一贯穿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下表面的定位孔,所述外壳的顶部向下延伸形成两挡壁,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两所述挡壁之间,所述外壳的顶部向下延伸形成至少一凸柱,所述凸柱设置于两所述挡壁之间,所述凸柱穿过所述定位孔。
[000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二固定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往前延伸形成一第三凸出部,所述第三凸出部与所述挡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右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凸出部上,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左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凸出部上。
[000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固定部底部设有一凹陷的缺口,所述第二凸出部设有一凸块,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凸块,所述缺口对应所述凸块。
[00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凸块的前端设有所述定位凹槽,所述凸块的左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顶端向右延伸形成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右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之间形成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一定位卡勾,所述定位卡勾固定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固定部抵靠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
[001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按键模块设有一按键,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开槽另一端,所述按键下表面设有所述第一触发机构,所述外壳的顶部设有一安装孔及一穿孔,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穿孔对应所述第二触发机构。
[00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一种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包括:一外壳;一按键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按键模块设有:一主体部;一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外壳;一第一触发机构,延伸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的下表面;一开槽,形成于所述主体部,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触发机构之间;一弹性臂,设置于所述开槽内,所述弹性臂连接于所述开槽的一壁面,所述壁面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弹性臂呈一悬臂梁形式;一第二触发机构,延伸于所述弹性臂的下表面;一第一功能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机构;及一第二功能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二触发机构。
[001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弹性臂的下表面延伸有一抵持机构,所述抵持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触发机构与所述第二触发机构之间,所述外壳内安装有一主机,所述第一功能键与所述第二功能键分别设置于所述主机的壳体,所述抵持机构对应于所述主机的壳体。
[0014]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后表面延伸有一定位卡勾,所述外壳的前表面设有一第一延伸部、一第二延伸部与一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之间形成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部抵靠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所述定位卡勾固定于所述凹槽内。
[001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另一端的上表面设有一按键,所述按键对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机构,所述外壳的顶部设有一收容所述按键的安装孔,所述外壳的所述前表面设有一第一凸出部与一凸块,所述第一触发机构抵靠于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凸块的前侧设有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触发机构设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0016]如上所述,所述按键模块通过所述开槽的设计,避免按压所述按键模块时所述按键与所述弹性臂同时被触发。且所述第一触发机构与所述第二触发机构对应所述主机的所述第一功能键与所述第二功能键。即使所述主机与所述外壳保持一段距离,仍可使用所述主机的功能。因此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能配合各式主机进行操作,且避免同时按压多个按键。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部分分解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部分分解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沿着图3的X1线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外壳的立体图。
[0022]图6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外壳沿着图5的X2线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7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按键模块的立体图。
[0024]图8为本技术手持装置壳体的按键模块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0025]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6]手持装置壳体 100 外壳 1
[0027]安装孔 11 第一凸出部 12
[0028]穿孔 13 第二凸出部 14
[0029]凸块 140 定位凹槽 141
[0030]第一延伸部 142 第二延伸部 143
[0031]第三延伸部 144 凹槽 145
[0032]挡壁 15 凸柱 16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设有一第一凸出部与一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设有一定位凹槽;一按键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按键模块设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一开槽、一第一触发机构及一弹性臂,所述第一触发机构设置于所述开槽一端,所述第一触发机构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触发机构对应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弹性臂设置于所述开槽内,所述弹性臂连接于所述开槽的一壁面,所述壁面远离所述第一触发机构,所述弹性臂的下表面设有一第二触发机构与一抵持机构,所述抵持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触发机构与所述第二触发机构之间,所述第二触发机构对应所述第二凸出部并设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及一主机,设置于所述外壳中间,设有一第一功能键与一第二功能键,所述第一功能键对应所述第一触发机构,所述第二功能键对应所述第二触发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向一端延伸形成一第一固定部,所述弹性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设有至少一贯穿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下表面的定位孔,所述外壳的顶部向下延伸形成两挡壁,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两所述挡壁之间,所述外壳的顶部向下延伸形成至少一凸柱,所述凸柱设置于两所述挡壁之间,所述凸柱穿过所述定位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二固定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往前延伸形成一第三凸出部,所述第三凸出部与所述挡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右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凸出部上,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左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凸出部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底部设有一凹陷的缺口,所述第二凸出部设有一凸块,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凸块,所述缺口对应所述凸块。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按键模块的手持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的前端设有所述定位凹槽,所述凸块的左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顶端向右延伸形成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右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之间形成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一定位卡勾,所述定位卡勾固定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固定部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进中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