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7642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属于储热换热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循环流通的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困难冷却效果差且耗能严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外壳、相变材料和换热隔板;所述换热器外壳为矩形筒状结构;所述换热隔板将所述换热器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矩形空间;所述矩形空间内部填充相变材料;所述换热器外壳和换热隔板的内部设置相互连通的“己”字形的液体流道;通过液体在流道内流通,实现与相变材料的热交换,进而实现对液体的冷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液体在换热隔板中顺序流通时进行多次、连续的热交换,实现了快速储热换热。实现了快速储热换热。实现了快速储热换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储热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液冷散热方式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途径,如汽车,飞机引擎、天线/雷达的发热模块等的散热。由于液体的散热速度远远大于空气,以及液体的良好流通性,因此,液冷散热系统往往具备不错的散热效果,同时在噪音方面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0003]液冷散热过程中需要不断提供低温的冷却液进行散热循环。当发热模块的功耗过高时,为了保证低温冷却液的供给一般需要采用具有制冷功能的液冷源对冷却液进行制冷,增加了液冷系统的功率消耗。
[0004]为了维持冷却液的低温冷却效果,减少液冷源的功率消耗,需要采用具有良好吸热效果的换热器进行储热。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的分析,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用以解决现有液冷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困难导致的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用于循环液冷系统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外壳、相变材料和换热隔板;所述换热器外壳为矩形筒状结构;所述换热隔板将所述换热器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矩形空间;所述矩形空间内部填充相变材料;所述换热器外壳和换热隔板的内部设置相互连通的“己”字形的液体流道。
[0008]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外壳的顶部设置进液口,底部设置出液口。
[0009]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外壳的顶板、底板以及换热隔板的内部均设有储液腔;冷却液能够在顶板、底板和换热隔板内部呈“己”字形流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外壳的顶板内部的储液腔与进液口连通,所述换热器外壳的底板内部的储液腔与出液口连通。
[0011]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外壳的侧壁内部嵌套安装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用于连通相邻的顶板、换热隔板和底板内部的储液腔。
[0012]进一步地,所述换热隔板内部设置隔板进液口、隔板出液口和矩形储液腔;所述隔板进液口连通矩形储液腔和换热隔板的上表面;所述隔板出液口连通矩形储液腔和换热隔板的下表面;所述隔板进液口和隔板出液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矩形储液腔的两侧。
[0013]进一步地,所述隔板进液口通过上方的连通管与上层的换热隔板或顶板连通;所述隔板出液口通过下方的连通管与下层的换热隔板或底板连通。
[0014]进一步地,所述矩形储液腔内部设置阵列排布的多个导流柱。
[0015]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柱连接至矩形储液腔的上下表面。
[0016]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外壳的顶板和底板与换热隔板的结构相同。
[0017]本技术技术方案至少能够实现以下效果之一:
[0018]1.本技术的换热器,冷却液能够通过顶部的进液口流入换热器内部,与换热器内部的相变材料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冷却液的相变吸热,使冷却液降温后进入下一个液冷循环,进而实现对目标产品的散热。
[0019]2.本技术的换热器,通过在换热隔板内部设置隔板进液口、矩形储液腔和隔板出液口,进而通过嵌入换热器外壳中的连通管将换热隔板依次连通,形成“己”字形的流道,进而冷却液依次流经多块换热隔板后从出液口流出,并通过换热隔板将热量转移到相变材料,保证了换热器的吸热效果。
[0020]3.本技术的换热器,通过阵列排布的导流柱对换热隔板内的冷却液进行导流,是液体能够铺满矩形储液腔,增大与换热隔板的接触面,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储热效果。
[0021]本技术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2]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中的换热器的未装填吸热材料状态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中的换热器的换热隔板的剖视状态示意图;
[0026]图4为冷却液在换热器中的流通状态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
第三进液口;2

第三出液口;3

换热器外壳;4

相变材料;5

换热隔板;6

连通管;501

隔板进液口;502

隔板出液口;7

导流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0]实施例1
[0031]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如图1、图2所示,包括:换热器外壳3、相变材料4和换热隔板5;所述冷却液能够在所述换热器外壳3和换热隔板5内部流通,且能够与相变材料4进行热交换。
[0032]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换热器外壳3为矩形筒状结构;换热隔板5将换热器外壳3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矩形空间;所述矩形空间内部填充相变材料4。
[0033]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换热器外壳3的顶部设置进液口1,底部设置出液口2;所述换热器外壳3的顶板和底板与换热隔板5的结构相同;所述顶板内部的储液腔与进液
口1连通,所述底板内部的储液腔与出液口2连通;所述换热器外壳3的侧壁内部嵌套安装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用于连通顶板、换热隔板5和底板。
[0034]如图3所示,所述换热隔板5内部设置隔板进液口501、隔板出液口502和矩形储液腔。
[0035]具体地,所述隔板进液口501连通矩形储液腔和换热隔板5的上表面;并且,对应的换热隔板5通过隔板进液口501与位于其上方的连通管6进行连通。
[0036]具体地,所述隔板出液口502连通矩形储液腔和换热隔板5的下表面;并且,对应的换热隔板5通过隔板出液口502与位于其下方的连通管6进行连通。
[0037]具体地,所述隔板进液口501和隔板出液口502分别设置在所述矩形储液腔的两侧。实施时,冷却液从一端的隔板进液口501流入矩形储液腔,由另一端的隔板出液口502流出。
[0038]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隔板进液口501通过上方的连通管6与上层的换热隔板5或顶板连通;所述隔板出液口502通过下方的连通管6与下层的换热隔板5或底板连通。
[0039]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外壳(3)、相变材料(4)和换热隔板(5);所述换热器外壳(3)为矩形筒状结构;所述换热隔板(5)将所述换热器外壳(3)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矩形空间;所述矩形空间内部填充相变材料(4);所述换热器外壳(3)和换热隔板(5)的内部设置相互连通的“己”字形的液体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的顶部设置进液口(1),底部设置出液口(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的顶板、底板以及换热隔板(5)的内部均设有储液腔;冷却液能够在顶板、底板和换热隔板(5)内部呈“己”字形流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的顶板内部的储液腔与进液口(1)连通,所述换热器外壳(3)的底板内部的储液腔与出液口(2)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液冷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外壳(3)的侧壁内部嵌套安装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用于连通相邻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秋实刘利杰孙铭芳王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