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虫菊粗提物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72445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除虫菊初分离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除虫菊粗提物分离装置,包括单蠕动结构、双蠕动结构、双旋转抵触结构以及单旋转抵触结构。该除虫菊粗提物分离装置,以蠕动原理对分离釜的内部进行低压处理、粗提物与分离剂的导入,具备较高的投入精度控制功能,同时,上述功能均来自一个驱动电机,具备使用成本低以及动能利用率高的特点,并且,在进行内部进行低压处理、粗提物与分离剂的导入时,气体抽取量、粗提物投放计量以及分离剂的投放计量之间的比值为定比例状态且为同步状态,具备高效的工作效率,由于其定比例计量的控制,能够保证每次进行粗提物分离时的最佳分离量,提高分离后的成品效果。后的成品效果。后的成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虫菊粗提物分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除虫菊初分离
,具体为一种除虫菊粗提物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除虫菊植物在经过萃取后,得到一种萃取溶剂含量较大的萃取液,萃取液经过浓缩后形成膏状的粗提物,粗提物要用分离装置将其中的有效成份分离出来。现有技术中的分离釜,其上部设置有粗提物进口,粗提物进口上盖有密封盖,密封盖安装在一个开启密封盖的气缸上,分离釜侧面下部安装有分离剂进口,上部安装有分离剂出口,底部安装有残料出口,进行分离工作时,要将除虫菊粗提物抬升至分离釜顶部, 从物料进口处将除虫菊粗提物灌注到分离釜中,再用气缸盖紧密封盖,之后,在从分离釜下部通入分离剂,在分离釜内对粗提物和分离剂进行减压处理,使粗提物中除虫菊有效成份与杂质分开,有效成份随分离剂一起从分离釜顶部输出。除虫菊粗提物中所剰的残渣则从分离釜低部排出,这种分离方式由于粗提物要分次加入, 每次加料时均要进行开关密封盖的操作,工作不仅缺乏连接性,而且费力费时,生产效率很低。
[0003]为此,我国专利公众号CN201807357U公布了一种除虫菊粗提物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虫菊粗提物分离装置,包括用于除虫菊粗提物分离的分离釜(1)、用于储存除虫菊粗提物的主料桶(2)、用于储存分离剂的副料桶(3)、通过卡环(10)以及水平设置于卡环(10)一侧的水平安装板(9)固定安装在分离釜(1)一侧的介质驱动器(11),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驱动器(11)包括立式桶体(14),立式桶体(14)的中心设置有纵向部件活动腔(16)以及倒置安装于立式桶体(14)上端面的驱动电机(15);还包括单蠕动结构(17),固定安装于纵向部件活动腔(16)顶部区域,其内部设置有可在挤压以及复位状态下对管孔中的介质进行定量驱动的第一半环形蠕动软管(174);双蠕动结构(18),固定安装于纵向部件活动腔(16)的中部区域,其内部设置有可在挤压以及复位状态下对管孔中的介质进行定量驱动的第二半环形蠕动软管(184)和第三半环形蠕动软管(189);双旋转抵触结构(19),位于单蠕动结构(17)和双蠕动结构(18)之间且可随驱动电机(15)的转子转动,其内部设置有两个对称设计、且可随所述转子产生围绕转子轴心线旋转的公转以及在公转时对第一半环形蠕动软管(174)产生蠕动挤压效果的第一棍子(196),同样设置有两个对称设计、且可随所述转子产生围绕转子轴心线旋转的公转以及在公转时对第二半环形蠕动软管(184)产生蠕动挤压效果的第二棍子(198);以及单旋转抵触结构(20),位于双蠕动结构(18)下方且可随双旋转抵触结构(19)转动,其内部设置有两个对称设计、且可随所述双旋转抵触结构(19)产生围绕转子轴心线旋转的公转以及在公转时对第三半环形蠕动软管(189)产生蠕动挤压效果的第三棍子(2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虫菊粗提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蠕动结构(17)包括外圆周面固定于立式桶体(14)环形内壁处的第一环形板(171),第一环形板(171)的中心设置有用于部件穿设的第一环孔(172),第一环形板(171)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曲形管道安放槽(173),第一环形板(171)在位于第一曲形管道安放槽(173)中铺设有第一半环形蠕动软管(174),第一半环形蠕动软管(174)的两个端口延伸形成朝向立式桶体(14)对应圆周内壁的第一曲形导向结构(175),两个第一曲形导向结构(175)的端口分别设置有贯通立式桶体(14)对应结构的粗提物进料端口(176)和粗提物排料端口(17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除虫菊粗提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粗提物进料端口(176)与主料桶(2)的第一物料排放端口(13)通过管道对接,所述粗提物排料端口(177)与分离釜(1)的粗提物进料口(4)通过管道对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除虫菊粗提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蠕动结构(18)包括外圆周面固定于立式桶体(14)环形内壁处的第二环形板(181),第二环形板(181)的中心设置有用于部件穿设的第二环孔(182),第二环形板(18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曲形管道安放槽(183)和第三曲形管道安放槽(188),第二环形板(181)在位于第二曲形管道安放槽(183)和第三曲形管道安放槽(188)中分别铺设有第二半环形蠕动软管(184)和第三环形蠕动软管(189),第二半环形蠕动软管(184)和第三环形蠕动软管(189)的两个端口分别延伸形成朝向立式桶体(14)对应圆周内壁的第二曲形导向结构(185)和第三曲形导向结构(1810),两个第二曲形导向结构(185)的端口分别设置有贯通立式桶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其军乔春玲刘科新邓思倪文匡陈泉公孙江明田玉纳高松普樱雯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南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