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频率可调的RC振荡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7175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IC片上时钟产生设计领域,具体是一种频率可调的RC振荡器电路,包括片外部分:电阻和电容,还包括片内部分:放电NMOS晶体管、Vref产生电路、比较器、电流源、整形反相器链、控制电路和分频电路;输入端XFCN分别同电流源和Vref产生电路相连,输入端XOSCMD同控制电路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对片外电阻和电容充放电的原理,可以通过计算来更换片外电阻和电容,进而得到电路系统所需要的时钟频率。本发明专利技术只需更换片外电阻和电容,并且把寄存器信号调节到对应的档位上,即可得到不超过3.2MHz的任何频率。其输出频率f=1.23/RC,R为片外电阻阻值,C为片外电容容值。C为片外电容容值。C为片外电容容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频率可调的RC振荡器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IC片上时钟产生设计领域,具体是一种频率可调的RC振荡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振荡器是用来产生重复电子信号(通常是正弦波或方波)的电路,其构成的电路叫振荡电路,可以将恒定电压转换为具有一定频率周期信号输出。振荡器的种类有很多,按振荡产生方式可分为谐波振荡器、张弛振荡器(多谐振荡器);按电路结构可分为RC振荡器、LC振荡器、晶体振荡器等;按输出波形可分为正弦波振荡器、方波振荡器、锯齿波振荡器等。振荡器是许多电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用范围从微处理器中的时钟产生到蜂窝电话中的载波合成,要求的结构和性能参数差别很大。振荡器最常见的应用是用来产生电路系统中的时钟。
[0003]近些年来,出现了各种振荡器电路结构,如图1,典型的实现方式是利用集成电容的充电和放电来实现电压的变化,进而实现振荡,但是其缺陷是频率不可调,假如在电路系统中所需要的时钟信号频率发生变化,则无法产生相应的频率,并且产生时钟信号的频率随温度、电源电压、工艺角的变化很大,稳定性较差。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型振荡器,来实现产生可调并且稳定的时钟信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使用片外电阻和电容,并且输出频率可调、稳定的新型RC振荡器电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频率可调的RC振荡器电路,包括片外部分:电阻R和电容C,还包括片内部分:放电NMOS晶体管M1、Vref产生电路C1、比较器A1、电流源C2、整形反相器链INVS、控制电路C3和分频电路C4。输入端XFCN分别同电流源C2和Vref产生电路C1相连,输入端XOSCMD同控制电路C3相连,电阻R的一端与电容C的一端相连并接入片内,同放电NMOS晶体管M1的漏极和比较器A1的一个输入相连,电阻R的另一端接电源,电阻C的另一端接地,Vref产生电路的输出同比较器A1的另一个输入相连,电流源C2的输出同比较器A1相连,比较器A1的输出同整形反相器链INVS的输入相连,整形反相器的输出同控制电路C3的输入相连,控制电路C3的输出分别同整形反相器INVS、Vref产生电路C1、电流源C2、比较器A1、放电NMOS晶体管M1的栅极和分频电路C4的输入相连,放电NMOS晶体管M1的源极接地,分频电路C4的输出信号为该振荡器电路的时钟输出。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就在于:
[0007]1、输出频率可调。与普通的振荡器电路如图1相比,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对片外电阻和电容充放电的原理,可以通过计算来更换片外电阻和电容,进而得到电路系统所需要的时钟频率。
[0008]2、频率调节方式简单且调节范围大。只需更换片外电阻和电容,并且把寄存器信号调节到对应的档位上,即可得到不超过3.2MHz的任何频率。其输出频率f=1.23/RC,R为
片外电阻阻值,C为片外电容容值。
[0009]3、输出频率稳定性高。在CMOS工艺中,电阻和电容随工艺角的变化很大,由于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对片外电阻和电容进行充放电,所以其频率几乎不随工艺角的改变而改变,并且该电路随温度和电源电压的变化也很小,在PVT变化的情况下,其误差不超过5%。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普通振荡器电路示意图。
[0011]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频率可调的RC振荡器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频率可调的RC振荡器电路,它包括片外部分:电阻R和电容C,以及片内部分:放电NMOS晶体管M1、Vref产生电路C1、比较器A1、电流源C2、整形反相器链INVS、控制电路C3和分频电路C4。输入端XFCN分别同电流源C2和Vref产生电路C1相连,输入端XOSCMD同控制电路C3相连,电阻R的一端与电容C的一端相连并接入片内,同放电NMOS晶体管M1的漏极和比较器A1的一个输入相连,电阻R的另一端接电源,电阻C的另一端接地,Vref产生电路的输出同比较器A1的另一个输入相连,电流源C2的输出同比较器A1相连,比较器A1的输出同整形反相器链INVS的输入相连,整形反相器链INVS的输出同控制电路C3的输入相连,控制电路C3的输出分别同整形反相器INVS、Vref产生电路C1、电流源C2、比较器A1、放电NMOS晶体管M1的栅极和分频电路C4的输入相连,放电NMOS晶体管M1的源极接地,分频电路C4的输出信号为该振荡器电路的时钟输出。
[0014]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频率可调的RC振荡器电路,其工作原理为电源通过片外电阻R对片外电容C充电,电容C上产生的电压与Vref进行比较,比较器A1的输出信号经过处理可以产生一个脉冲,通过分频电路C4产生时钟输出,同时接入放电NMOS晶体管M1的栅极,NMOS晶体管M1可以对电容C进行放电,而电源会通过电容C重新充电,如此便产生了振荡。
[0015]XOSCMD是开关信号,输入控制电路C3,控制电路C3可以产生信号输入到各个模块,用来开启或关闭各个模块工作,电容C的电压小于Vref时,比较器A1输出高电位信号,通过整形反相器链INVS输入控制电路C3,控制电路C3输出给分频电路C4低电位信号,同时反馈给放电NMOS管M1的栅极低电位信号使其关断,不对电容C进行放电,当电容C的电压大于Vref时,比较器A1输出一个低电位信号,通过整形反相器链INVS输入到控制电路C3,控制电路C4立刻输出给分频电路C4高电位信号,同时立刻反馈给放电NMOS管M1的栅极高电位信号,使其对电容C放电,电容C的电压低于Vref后,比较器A1输出高电位信号并通过整形反相器链INVS输入控制电路,由于控制电路C3内存在延时结构,故控制电路C3对放电NMOS管M1的栅极反馈的高电位信号和输出给分频电路C4的高电位信号会保持一个较短的时间之后才变为低电位信号,这一段时间会使电容C充分放电,然后电源开始通过电阻R重新对电容C进行充电,实现振荡过程,而由于放电时间很短,故电容C两次开始充电之间的时间间隔主要取决于电容C的充电时间,由于控制电路输出的高电位信号只会保持一个很短的时间,故此信号占空比很高,通过分频电路C4可以使其占空比变为50%,得到一个标准的时钟信号。
[0016]该振荡器的输出频率f=1.23/RC,其中R为片外电阻阻值,C为片外电容容值,电容
不应大于100pF,也不应很小。XFCN2~0为档位信号位,对于不同的输出频率,要根据频率范围选择对应的档位,该档位控制Vref产生电路C1输出不同大小的Vref、控制电流源C2输出不同的电流。频率范围与对应的档位如表1所示。XOSCMD2~0为开关信号位,当XOSCMD2~0=00x(x为任意信号)时,该振荡器电路关闭,当XOSCMD2~0=100时,振荡器电路开启。
[0017][0018]表1
[0019]基于本专利技术的设计结构,在0.11μmCMOS工艺下实现了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频率可调的RC振荡器电路,包括片外部分:电阻和电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片内部分:放电NMOS晶体管、Vref产生电路、比较器、电流源、整形反相器链、控制电路和分频电路;输入端XFCN分别同电流源和Vref产生电路相连,输入端XOSCMD同控制电路相连,电阻的一端与电容的一端相连并接入片内,同放电NMOS晶体管的漏极和比较器的一个输入相连,电阻的另一端接电源,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创惠新元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