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18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包括PCAB板,所述PCAB板电连接三串锂电池组,每组锂电池组均耦接有对应的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2、控制芯片U3及相应的检测电路,所述控制芯片的型号为DW01,输入正极P+耦接第一个电池组B1的正极,输入正极P+、三极管Q5的导通端、电阻R12、三极管Q4的导通端依次电连接后与第一个电池组B1的负极和第二个电池组B2的正极电连接,电阻R12、电阻R11、三极管Q3的导通端依次电连接后与第二个电池组B2的负极和第三个电池组B3的正极电连接,输出负极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储能电池应用比较广泛,储能锂电池包主要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电站、调峰调频电力辅助服务、数码类产品、动力产品、医疗和安防、和UPS电源上等。市场上的储能电池集装包基于先进的锂电池技术,配置标准化变流设备和监控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储能需求,但是成本极高。而低成本储能电池保护板反应速度慢,很少有能同时检测集成电池中各个电池的过压、欠压、过流、短路状态,不能很好的保护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4]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包括PCAB板,所述PCAB板电连接三串锂电池组,每组锂电池组均耦接有对应的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2、控制芯片U3及相应的检测电路,所述控制芯片的型号为DW01,输入正极P+耦接第一个电池组B1的正极,输入正极P+、三极管Q5的导通端、电阻R12、三极管Q4的导通端依次电连接后与第一个电池组B1的负极和第二个电池组B2的正极电连接,电阻R12、电阻R11、三极管Q3的导通端依次电连接后与第二个电池组B2的负极和第三个电池组B3的正极电连接,输出负极P

耦接保护控制电路后与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电连接。
[0005]进一步,所述第一个电池组B1的检测电路包括与控制芯片U1的第2引脚分别电连接的电容C3、电阻R3,电容C3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电阻R3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的正极,控制芯片U1的第4引脚电连接电阻R9后与三极管Q5的控制端电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5引脚电连接电阻R8后与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电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1引脚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
[0006]进一步,所述第二个电池组B2的检测电路包括与控制芯片U2的第2引脚分别电连接的电容C2、电阻R2,电容C2电连接第二个电池组B2、第三个电池组B3的中间极,电阻R2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控制芯片U2的第4引脚电连接电阻R7后与三极管Q4的控制端电连接,控制芯片U2的第5引脚电连接电阻R6后与第二个电池组B2、第三个电池组B3的中间极电连接,控制芯片U2的第1引脚电连接第二个电池组B2、第三个电池组B3的中间极。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三个电池组B3的检测电路包括与控制芯片U3的第2引脚分别电连接的电容C1、电阻R1,电容C1电连接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电阻R1电连接第二个电池组B2、第三个电池组B3的中间极,控制芯片U3的第4引脚电连接电阻R5后与三极管Q3的控制端电连接,控制芯片U3的第5引脚电连接电阻R4后与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电连接,控制芯片U3的第1引脚电连接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
[0008]进一步,保护控制电路上包括有MOS管,所述MOS管的S极与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电连接,MOS管的D极电连接电阻R13后与输出负极P

电连接,所述输出负极P

还电连接一电阻R15,电阻R15电连接三极管Q2的控制端,所述三极管Q2的一个导通端与所述MOS管的G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另一个导通端与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电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输入正极P+电连接一电阻R14后与MOS管的G极电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电阻R11电连接电阻R10,电阻R10电连接一三极管Q1的控制端,所述三极管Q1的一个导通端电连接MOS管的G极,另一个导通端电连接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本技术能同时检测集成电池中各个电池组的过压、欠压、过流、短路状态,具有多个控制端,反应速度快,能保护并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申请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如图1所示,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包括PCAB板,所述PCAB板电连接三串锂电池组,每组锂电池组均耦接有对应的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2、控制芯片U3及相应的检测电路,所述控制芯片的型号为DW01,输入正极P+耦接第一个电池组B1的正极,输入正极P+、三极管Q5的导通端、电阻R12、三极管Q4的导通端依次电连接后与第一个电池组B1的负极和第二个电池组B2的正极电连接,电阻R12、电阻R11、三极管Q3的导通端依次电连接后与第二个电池组B2的负极和第三个电池组B3的正极电连接,输出负极P

耦接保护控制电路后与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电连接。本技术能同时检测集成电池中各个电池组的过压、欠压、过流、短路状态,具有多个控制端,反应速度快,能保护并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0016]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个电池组B1的检测电路包括与控制芯片U1的第2引脚分别电连接的电容C3、电阻R3,电容C3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电阻R3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的正极,控制芯片U1的第4引脚电连接电阻R9后与三极管Q5的控制端电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5引脚电连接电阻R8后与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电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1引脚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
[0017]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个电池组B2的检测电路包括与控制芯片U2的第2引脚分别电连接的电容C2、电阻R2,电容C2电连接第二个电池组B2、第三个电池组B3的中间极,电阻R2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控制芯片U2的第4引脚电连接电阻R7后与三极管Q4的控制端电连接,控制芯片U2的第5引脚电连接电阻R6后与第二个电池组B2、第三个电池组B3的中间极电连接,控制芯片U2的第1引脚电连接第二个电池组B2、第
三个电池组B3的中间极。
[0018]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个电池组B3的检测电路包括与控制芯片U3的第2引脚分别电连接的电容C1、电阻R1,电容C1电连接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电阻R1电连接第二个电池组B2、第三个电池组B3的中间极,控制芯片U3的第4引脚电连接电阻R5后与三极管Q3的控制端电连接,控制芯片U3的第5引脚电连接电阻R4后与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电连接,控制芯片U3的第1引脚电连接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
[0019]优选的实施例中,保护控制电路上包括有MOS管,所述MOS管的S极与第三个电池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储能电池为三串锂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PCAB板,所述PCAB板电连接三串锂电池组,每组锂电池组均耦接有对应的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2、控制芯片U3及相应的检测电路,所述控制芯片的型号为DW01,输入正极P+耦接第一个电池组B1的正极,输入正极P+、三极管Q5的导通端、电阻R12、三极管Q4的导通端依次电连接后与第一个电池组B1的负极和第二个电池组B2的正极电连接,电阻R12、电阻R11、三极管Q3的导通端依次电连接后与第二个电池组B2的负极和第三个电池组B3的正极电连接,输出负极P

耦接保护控制电路后与第三个电池组B3的负极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电池组B1的检测电路包括与控制芯片U1的第2引脚分别电连接的电容C3、电阻R3,电容C3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电阻R3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的正极,控制芯片U1的第4引脚电连接电阻R9后与三极管Q5的控制端电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5引脚电连接电阻R8后与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电连接,控制芯片U1的第1引脚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储能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个电池组B2的检测电路包括与控制芯片U2的第2引脚分别电连接的电容C2、电阻R2,电容C2电连接第二个电池组B2、第三个电池组B3的中间极,电阻R2电连接第一个电池组B1、第二个电池组B2的中间极,控制芯片U2的第4引脚电连接电阻R7后与三极管Q4的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远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拓达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