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386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聚碳酸酯薄膜领域,尤其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包括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包括基底层、粘接层、功能层和表面处理层,基底层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粘接层,粘接层上端涂覆设置有第一中间层,第一中间层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功能层,功能层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硬化层,硬化层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二中间层,第二中间层的上端涂覆设置有表面处理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薄膜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具有高透明性能,能够保持被保护物表面的原本清晰明亮的外观;该薄膜采用多层结构,包括硬化层、防刮层等,能够有效抵抗外界划伤、磨损等因素的侵蚀,从而延长被保护物的使用寿命。用寿命。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


[0001]本技术涉及聚碳酸酯薄膜
,尤其涉及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

技术介绍

[0002]聚碳酸酯薄膜是一种透明、柔韧、耐磨、耐化学腐蚀的薄膜材料,主要用于保护各种高价值、易损坏的物品表面,如电子设备屏幕、汽车车身、建筑玻璃等,现有的数码产品的屏幕都比较容易刮伤,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都会向数码产品(特别是手机)的屏幕上贴上一层屏幕保护膜。
[0003]在相关技术中,现有的聚碳酸酯薄膜大多都只能起到防刮性能的保护,但刮痕还是会停留在保护膜的表面上,需要频繁更换保护膜,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
[0004]本
技术介绍
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理解本专利技术构思的
技术介绍
,并且因此,它可以包含不构成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聚碳酸酯薄膜大多都只能起到防刮性能的保护,但刮痕还是会停留在保护膜的表面上,需要频繁更换保护膜,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包括基底层、粘接层、功能层和表面处理层,所述基底层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上端涂覆设置有第一中间层,所述第一中间层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功能层,所述功能层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硬化层,所述硬化层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二中间层,所述第二中间层的上端涂覆设置有表面处理层。<br/>[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层包括防刮层、聚碳酸酯层和透明导电层,所述防刮层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聚碳酸酯层,所述聚碳酸酯层的上端涂覆设置有透明导电层。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底层为多层纳米复合聚碳酸酯层,所述基底层的厚度为100微米,所述粘接层为聚氨酯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的厚度为15微米。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硬化层为硅氧烷硬化层,所述硬化层的厚度为50微米,所述表面处理层为UV保护层,所述表面处理层的厚度为10微米。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为聚丙烯酸酯中间层,所述第二中间层为聚氨酯中间层,所述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的厚度为10微米。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刮层为聚乙烯醇防刮层,所述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铟锡透明导电层,所述防刮层的厚度为10微米,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厚度为50纳米。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5](1)、高透明性能:该薄膜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具有高透明性能,能够保持被保护物表面的原本清晰明亮的外观;
[0016](2)、防划伤性能:该薄膜采用多层结构,包括硬化层、防刮层等,能够有效抵抗外界划伤、磨损等因素的侵蚀,从而延长被保护物的使用寿命;
[0017](3)、耐久性能:该薄膜采用表面处理层和硬化层,能够增加其表面硬度和耐久性,使其能够长期保持防划伤性能,不易老化;
[0018](4)、导电性能:该薄膜采用透明导电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应用于电子产品等领域;
[0019](5)、兼容性:该薄膜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被保护物表面,例如手机、电脑、显示屏等,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设计。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的功能层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是基底层,2是粘接层,3是第一中间层,4是功能层,5是硬化层,6是第二中间层,7是表面处理层,8是防刮层,9是聚碳酸酯层,10是透明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参照图1,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包括基底层1、粘接层2、功能层4和表面处理层7,基底层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粘接层2,粘接层2上端涂覆设置有第一中间层3,第一中间层3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功能层4,功能层4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硬化层5,硬化层5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二中间层6,第二中间层6的上端涂覆设置有表面处理层7。
[0027]本技术的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如图1、2所示,功能层4包括防刮层8、聚碳酸酯层9和透明导电层10,防刮层8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聚碳酸酯层9,聚碳酸酯层9的上端涂覆设置有透明导电层10,透明导电层10可以提供良好的电导性能,使得该膜可以应用于一些需要电导性能的场合。
[0028]本技术的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基底层1为多层纳米复合聚碳酸酯层,基底层1的厚度为100微米,粘接层2为聚氨酯粘接层,粘接层2的厚度为15微米,硬化层5为硅氧烷硬化层,硬化层5的厚度为50微米,表面处理层7为UV保护层,表面处理层7的厚度为10微米,硬化层5是为了提高薄膜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能,该层的加入可以有效降低薄膜表面的划痕深度和数量。
[0029]本技术的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如图1、2所示,第一中间层3为聚丙烯酸酯中间层,第二中间层6为聚氨酯中间层,第一中间层3和第二中间层6的厚度为10微米,防刮层8为聚乙烯醇防刮层,透明导电层10为氧化铟锡透明导电层,防刮层8的厚度为10微米,透明导电层10的厚度为50纳米,中间层是为了保持薄膜的机械性能和防止不同层之间的反应。
[0030]本实施例中,该薄膜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具有高透明性能,能够保持被保护物表面的原本清晰明亮的外观;该薄膜采用多层结构,包括硬化层5、防刮层8等,能够有效抵抗外界划伤、磨损等因素的侵蚀,从而延长被保护物的使用寿命;该薄膜采用表面处理层7和硬化层5,能够增加其表面硬度和耐久性,使其能够长期保持防划伤性能,不易老化;该薄膜采用透明导电层10,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应用于电子产品等领域;该薄膜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包括基底层(1)、粘接层(2)、功能层(4)和表面处理层(7),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粘接层(2),所述粘接层(2)上端涂覆设置有第一中间层(3),所述第一中间层(3)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功能层(4),所述功能层(4)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硬化层(5),所述硬化层(5)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二中间层(6),所述第二中间层(6)的上端涂覆设置有表面处理层(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4)包括防刮层(8)、聚碳酸酯层(9)和透明导电层(10),所述防刮层(8)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聚碳酸酯层(9),所述聚碳酸酯层(9)的上端涂覆设置有透明导电层(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透明防划伤聚碳酸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1)为多层纳米复合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方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华普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