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气针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3582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7
得气针灸装置属于针灸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得气针灸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针灸取穴于行针得气难度,有效提高针刺镇痛功效的得气针灸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具有开关的气源,其特征在于:气源的输出端与一注气装置相连,所述注气装置包括注气筒,注气筒外套设有与气源的输出端连接的密封仓,注气筒中部表面设置有连通注气筒内部和密封仓内部的气孔,注气筒内设置有注气活塞杆,注气活塞杆的注气活塞体能移动至气孔的两侧;注气筒有杆的一端为开口,注气筒无杆的一端设置有空心针插接接头。针插接接头。针插接接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得气针灸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针灸器具
,具体涉及一种得气针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临床上由于运动损伤、过劳损伤等问题导致大量患者出现肌筋膜疼痛。长期疼痛被命名为肌筋膜疼痛综合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
[0003]针灸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筋膜疼痛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它通过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诱导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抑制突触前膜的钙通道,减少Ca
2+
内流——减少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并开放钾通道,促进K
+
外流,使突触后膜超极化,能快速阻止痛觉信号传递,从而减轻疼痛。
[0004]传统的针灸疗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至今仍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针刺工具也从原始的“砭石”到“骨针”、“竹针”,再发展到金属针。医者根据阴阳、脏腑、经络理论,运用“四诊”诊查病情,并通过取穴配穴,针刺补泻、行针得气、气至病所等操作手法,反复数次或多次才能达到针刺镇痛的功效。然而,由于针灸取穴与行针得气等技术对医者要求很高,因此,操作较为困难,疗效不稳定。另外,对于一些针刺难以到达的损伤部位存在很大的医疗风险,无法施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针灸取穴与行针得气难度,有效提高针刺镇痛功效的得气针灸装置。
[0006]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具有开关的气源,其特征在于:气源的输出端与一注气装置相连,所述注气装置包括注气筒,注气筒外套设有与气源的输出端连接的密封仓,注气筒中部表面设置有连通注气筒内部和密封仓内部的气孔,注气筒内设置有注气活塞杆,注气活塞杆的注气活塞体能移动至气孔的两侧;注气筒有杆的一端为开口,注气筒无杆的一端设置有空心针插接接头。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源的输出端与一三通的一端相连,三通另一端与所述密封仓相连;三通的第三端设置有一气量控制装置,所述气量控制装置包括气量控制筒,气量控制筒内设置有气量控制活塞杆,所述三通与气量控制筒的无杆腔相连,气量控制筒的有杆腔端部设置有环形固定体,气量控制活塞的活塞杆从环形固定体中心穿过,所述固定体和气量控制活塞杆的气量控制活塞体之间设置有压力弹簧;所述三通与密封仓之间设置有气阀。
[0008]进一步的,所述气量控制筒内壁通过螺纹与固定体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三通和密封仓之间还设置有气体过滤器。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能对患者筋膜疼痛区域进行定量气体注射,配合针灸治疗,提高针灸镇痛效果。
[0011]2、使用本技术能实现损伤部位快速补充氧气,用氧气的弥散作用代替直接进
针难以到达的损伤部位,较传统针刺技术安全可靠。
[0012]3、使用本技术能对针刺处注射纯氧,通过注射的方式代替针刺产生的“气感”,对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降低,使更多针灸入门者也可实现“得气”产生止痛疗效。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准备注气时的气体流向图。
[0015]图3是本技术未注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中1为空心针、2为插接接头、3为注气筒、4为密封仓、5为气孔、6为注气活塞体、7为注气活塞杆、8为气体过滤器、9为气阀、10为气量控制活塞杆、11为固定体、12为气量控制筒、13为压力弹簧、14为气量控制活塞体、15为三通、16为开关、17为气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技术包括具有开关16的气源17,其特征在于:气源17的输出端与一注气装置相连,所述注气装置包括注气筒3,注气筒3外套设有与气源17的输出端连接的密封仓4,注气筒3中部表面设置有连通注气筒3内部和密封仓4内部的气孔5,注气筒3内设置有注气活塞杆7,注气活塞杆7的注气活塞体6能移动至气孔5的两侧;注气筒3有杆的一端为开口,注气筒3无杆的一端设置有空心针1插接接头2。
[00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源17的输出端与一三通15的一端相连,三通15另一端与所述密封仓4相连;三通15的第三端设置有一气量控制装置,所述气量控制装置包括气量控制筒12,气量控制筒12内设置有气量控制活塞杆10,所述三通15与气量控制筒12的无杆腔相连,气量控制筒12的有杆腔端部设置有环形固定体11,气量控制活塞的活塞杆从环形固定体11中心穿过,所述固定体11和气量控制活塞杆10的气量控制活塞体14之间设置有压力弹簧13;所述三通15与密封仓4之间设置有气阀9。
[0019]进一步的,所述气量控制筒12内壁通过螺纹与固定体11连接。
[0020]进一步的,所述三通15和密封仓4之间还设置有气体过滤器8。
[0021]进一步的,所述气量控制筒12表面设置与气量控制活塞体14对应的体积刻度线。
[0022]本技术保护内容为得气针灸装置本身,以下说明仅为清楚描述本技术的结构而公开的一种使用方式,该使用方式并不是本技术唯一的使用方式,也非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手段,同时,以下内容可能涉及疾病的治疗方法,但是该方法不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得气针灸装置为下述方法提供操作工具。
[0023]本技术的注气筒3、注气活塞杆7、气量控制筒12、气量控制活塞杆10可使用医用注射器进行改造,气阀9可使用医用输液管上的滚轮式阀门,也可以使用能实现气路关闭、开启的其它阀门,本技术的气源17可使用纯氧气瓶,也可使用医院用的氧气管路。
[0024]1、准备工作:首先,将空心针1与注气筒3的插接接头2相连;然后将注气活塞体6推至注气筒3无杆腔一端的端部,注气筒3的气孔5与注气筒3的有杆腔连通,开启气源17的开关16和气阀9;气源17优选使用纯氧气源17,纯氧经三通15、气阀9、气体过滤器8流入密封仓4,再经气孔5流入有杆腔,如图3所示,纯氧对本技术各个管路、腔体内空气进行吹扫,使各管路、腔体内均充满纯氧,准备工作完成。
[0025]2、行针:对患者进行找穴、针刺。
[0026]3、控制纯氧注入量:将气阀9关闭,纯氧通过三通15流向气量控制装置,可通过螺纹连接的固定体11调节压力弹簧13的压缩量,从而控制气量控制筒12内的气体压力;由于气源17压力较大,气源17流出的纯氧推动气量控制活塞体14压迫压力弹簧13产生位移,当气量控制筒12内气体达到需要体积时,关闭气源17。
[0027]然后,拉动注气筒3内的注气活塞杆7,当注气活塞体6位于气孔5无杆腔一侧时,无杆腔内接近真空(空心针1如刺入血管,则注气筒3的无杆腔内会有血液流入,需换其它位置行针,如空心针1未刺入血管,则注气筒3的无杆腔内会为接近真空的状态);当注气活塞体6移动至气孔5有杆腔一侧时,开启气阀9,气量控制筒12内的氧气,在压力弹簧13的推动下,流入注气筒3的无杆腔内;完成定量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得气针灸装置,包括具有开关(16)的气源(17),其特征在于:气源(17)的输出端与一注气装置相连,所述注气装置包括注气筒(3),注气筒(3)外套设有与气源(17)的输出端连接的密封仓(4),注气筒(3)中部表面设置有连通注气筒(3)内部和密封仓(4)内部的气孔(5),注气筒(3)内设置有注气活塞杆(7),注气活塞杆(7)的注气活塞体(6)能移动至气孔(5)的两侧;注气筒(3)有杆的一端为开口,注气筒(3)无杆的一端设置有空心针(1)、插接接头(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得气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17)的输出端与一三通(15)的一端相连,三通(15)另一端与所述密封仓(4)相连;三通(15)的第三端设置有一气量控制装置,所述气量控制装置包括气量控制筒(12),气量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光宇刘雨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