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刀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2782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压刀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刀,压刀具有面向压料且用于压向压料的刀面,刀面包括圆滑连接的非受力区域和受力区域,非受力区域为刀面与压料相接触的边界区域,受力区域为刀面与压料相接触的界内区域;非受力区域包括第一非受力区域,第一非受力区域为开设在刀面的角部的圆角,第一非受力区域的厚度沿靠近受力区域的方向逐渐增大,且第一非受力区域的最大厚度小于受力区域的厚度;其中,当压刀触压在压料上时,开设为圆角的刀面的角部至少用于压向压料中的极片。本申请将刀面的角部开设为圆角,避开了应力集中区域,可有效避免压印问题。有效避免压印问题。有效避免压印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刀组件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尤其是一种压刀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圣维南原理解释,制作电池时,叠片设备在叠片过程中,当极片与隔膜叠放的叠片层数大于10pcs时,极片与隔膜之间较为松散,极片与压刀的边界区域相接触的部分易出现压印,或是出现掉料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有效避免出现压印问题的压刀组件,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压刀组件,包括压刀,所述压刀具有面向压料且用于压向所述压料的刀面,所述刀面包括圆滑连接的非受力区域和受力区域,所述非受力区域为所述刀面与所述压料相接触的边界区域,所述受力区域为所述刀面与所述压料相接触的界内区域;
[0006]所述非受力区域包括第一非受力区域,所述第一非受力区域为开设在所述刀面的角部的圆角,所述第一非受力区域的厚度沿靠近所述受力区域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非受力区域的最大厚度小于所述受力区域的厚度;
[0007]其中,当所述压刀触压在所述压料上时,开设为圆角的所述刀面的角部至少用于压向所述压料中的极片。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将刀面的角部开设为圆角,避开了应力集中区域,可有效避免压印问题。
附图说明
[0009]为了使本申请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申请。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申请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来描述和解释本申请。
[0010]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压刀组件中压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压刀组件中调节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压刀组件中调节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如下:
[0014]1‑
压刀,11

触压端,111

受力区域,112

第一非受力区域,113

第二非受力区域,12

连接端;
[0015]2‑
刀架;
[0016]3‑
双轴位移平台;
[0017]4‑
锁紧螺栓;
[0018]5‑
调整螺栓;
[0019]6‑
限位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0021]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A和/或B”表示所有可能的A与B的组合,比如只是A、只是B或者A和B,术语“至少一个A或B”或者“A和B中的至少一个”含义与“A和/或B”类似,可以包括只是A、只是B或者A和B;单数形式的术语“一个”、“这个”也可以包含复数形式;术语“内侧”、“外侧”、“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而不是要求本申请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另外,术语“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本申请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方式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2]为方便理解本申请提供的压刀组件,首先说明其应用场景,压刀组件是在电池制造的叠片工艺中与叠放设备配合使用,作用在叠片层上,用于将叠放后的压料固定;但是当极片与隔膜叠放的叠片层数大于10pcs时,极片与隔膜之间较为松散,极片与压刀的边界区域相接触的部分易出现压印,或是出现掉料现象。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压刀组件,用于解决叠片过程中易出现压印和掉料的问题。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4]实施例
[0025]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刀1组件,包括压刀1,压刀1具有面向压料且用于压向压料的刀面,刀面包括圆滑连接的非受力区域和受力区域111,非受力区域为刀面与压料相接触的边界区域,受力区域111为刀面与压料相接触的界内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谓的压料是指在叠片过程中已经叠放在一起的极片和隔膜。所谓的边界区域是指刀面的外部轮廓与压料相接触的区域。所谓的界内区域是指刀面的边界区域内部且与压料相接触的区域。
[0026]具体地,刀面的受力区域111主要用于向压料施加压力,用以保证叠片过程中压料叠放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对刀面的非受力区域未进行改造之前,刀面的非受力区域也会在叠片过程中与压料接触,但是当叠片层数大于10pcs时,非受力区域对压料易产生压印等问题,因此需要对非受力区域进行改造以避免出现压印等问题,具体方案在下文详细说明。
[0027]如图1所示,非受力区域包括第一非受力区域112,第一非受力区域112为开设在刀
面的角部的圆角;其中,当压刀1触压在压料上时,开设为圆角的刀面的角部至少用于压向压料中的极片。由此可知,刀面的角部为多个且可在叠片过程中作用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刀面的角部可能会压在压料中的极片上,易于对极片产生压印,所以至少要保证用于压向压料中的极片刀面的角部一定开设为圆角,以避开了应力集中区域,并可有效避免压印问题。
[0028]具体地,刀面的角部一般为两个,在叠片过程中,两个角部均用于压向压料中的极片,即两个角部均与极片接触并压向极片,该两个角部具有对极片产生压印的可能,因此需要将该两个角部开设为圆角;或者,两个角部中的任一个角部用于压向压料中的极片,即两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与极片接触并压向极片,该角部具有对极片产生压印的可能,因此至少需要将该角部开设为圆角,而另一角部不与压料中的极片相接触,该角部不会对极片产生压印,但是也可将该角部开设为圆角,以避免在叠片过程中压刀1插入压料或从压料中抽出时刀面的角部损伤压料及即将叠放的隔膜。
[0029]如图1所示,第一非受力区域112的厚度沿靠近受力区域111的方向逐渐增大,且第一非受力区域112的最大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刀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刀,所述压刀具有面向压料且用于压向所述压料的刀面,所述刀面包括圆滑连接的非受力区域和受力区域,所述非受力区域为所述刀面与所述压料相接触的边界区域,所述受力区域为所述刀面与所述压料相接触的界内区域;所述非受力区域包括第一非受力区域,所述第一非受力区域为开设在所述刀面的角部的圆角,所述第一非受力区域的厚度沿靠近所述受力区域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非受力区域的最大厚度小于所述受力区域的厚度;其中,当所述压刀触压在所述压料上时,开设为圆角的所述刀面的角部至少用于压向所述压料中的极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受力区域还包括第二非受力区域,所述第二非受力区域为开设在所述刀面的边缘部的圆角,所述第二非受力区域的厚度沿靠近所述受力区域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二非受力区域的最大厚度小于所述受力区域的厚度,所述第二非受力区域与所述第一非受力区域采用圆滑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刀的宽度与所述第一非受力区域的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5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刀的宽度与所述第二非受力区域的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5

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强李祝愿
申请(专利权)人:中创新航新能源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