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前叉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2299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减震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前叉减震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摩托车前叉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差的问题,包括液压筒、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活塞、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衬套、第一封口盖、第二封口盖、连接板以及调节装置,第一封口盖设于液压筒的上端,调节装置设于液压筒的下部,第一套筒穿设于液压筒内,第二封口盖设于第一套筒的上端,所述第一套筒的下部且位于液压筒内设有一个第一连通孔,第二套筒穿设于第一套筒内,第二套筒的下端穿出第一套筒且与调节装置连接,第二套筒的上端设有支撑环,活塞设于第二套筒上,第二套筒的上部且位于第一套筒内分别设有第二连通孔、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前叉减震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前叉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为了缓和与衰减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道路凹凸不平受到的冲击和震动,保证行车的平顺性与舒适性,有利于提高摩托车的使用寿命和操纵的稳定性,摩托车上均设置有减震器。
[0003]中国申请号为03234269.1,授权公告号为CN 2621963Y公开了一种内单筒阻尼器倒置式前减震器,适用于中、高档越野车和赛车的内单筒阻尼器倒置式前减震器,包括底筒、前叉管、防尘盖、外筒、端盖、缓冲垫、衬套座、垫圈、油封、减震簧、底座、定位座、螺钉、锁紧螺母、开口垫圈、挡圈、活塞体、限位垫、缓冲簧、工作缸、导向座、连杆、阻尼器,前叉管一头套装有底筒,另一头套装有外筒,前叉管外壁与外筒内壁之间设置有衬套;前叉管内设置有阻尼器,阻尼器上套装有减震簧,减震簧一头与定位座接触,另一头由设置在阻尼器上的衬套座限位,衬套座与前叉管内壁之间设置有活塞环。使用时,将外筒与整车方向柱的上、下部配合连接,在单筒阻尼器内加入减震油,并使减震油高于活塞体、外筒4在外力作用下带动阻尼器向左方运动,迫使工作缸内腔的减震器经活塞体上的阻尼孔产生压缩阻力,使减震器内部形成高压室,此时减震簧被压缩,实现减震作用。在减震簧回复到原来长度的过程中,作用力作用在衬套座上,衬套座经定位管带动阻尼器向左右方向运动,迫使工作缸左端的减震油流经活塞体上的阻尼孔产生复原阻力,使减震簧复位。在整个运动中前叉管的外壁与外筒内壁之间通过衬套和支承,没有直接接触,不仅减小了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而且提高了减震器的运动灵活性和抗弯强度。
[0004]但是,上述摩托车减震器不能满足摩托车在不同路况、不同跳跃度、不同转弯弯度的减震需求,使得减震器不能舒适、平稳、灵活、有效的吸附来自路面的震动与冲击;尤其是对于赛车型摩托车,其减震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前叉减震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摩托车前叉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摩托车前叉减震器,包括液压筒、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活塞、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衬套、第一封口盖、第二封口盖、连接板以及调节装置,所述液压筒的下端设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于沿液压筒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液压筒的上部且位于液压筒的径向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安装座和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座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液压筒的中部且与第三安装座同一侧分布设有第四安装座,所述第四安装座上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锁紧于第三安装座和第四安装座上,所述第一封口盖设于液压筒的上端,所述调
节装置设于液压筒的下部,所述第一套筒穿设于液压筒内,并且第一套筒的上端穿过第一封口盖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封口盖设于第一套筒的上端,所述第一套筒的下部且位于液压筒内设有一个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二套筒的下端穿出第一套筒且与调节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套筒的上端设有支撑环,所述活塞设于第二套筒上,并且分布于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二套筒的上部且位于第一套筒内分别设有第二连通孔、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分布于活塞的下侧,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活塞的距离尺寸小于第三连通孔与活塞的距离尺寸,所述第三连通孔与活塞的距离尺寸小于第四连通孔与活塞的距离尺寸,所述第二套筒的下部设有两个第五连通孔,所述第一衬套设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并且分布于活塞的下侧,所述第一弹簧穿设于第一套筒内,并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二封口盖和支撑环上,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第二套筒上,并且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环和活塞连接,通过第二封口盖、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活塞以及调节装置形成第一容腔,通过第一封口盖、液压筒、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以及活塞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第二容腔内均填充有阻尼油,通过调节装置调节阻尼油进、出第一容腔的流速。
[000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座以及调节杆,所述调节座固设于液压筒上,所述调节座上且沿液压筒的轴向方向设有调节孔,所述第二套筒的下端嵌设于调节孔内,所述调节杆穿设于调节孔内,并且与调节座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上具有外螺纹,所述调节杆的上部嵌设于第二套筒内,并且与第二套筒螺纹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封口盖包括端盖、顶环、弹性套、金属弹性圈以及第二衬套,所述顶环的上表面抵靠于端盖的下端面,所述弹性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分别设有上环形槽和下环形槽,所述顶环的下端面抵靠于弹性套的上端面,所述金属弹性圈夹持于弹性套的圆周外表面上,所述第二衬套的上端嵌设于下环形槽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套的上端面通过上环形槽分成内圈和外圈,所述顶环的圆周外侧面呈倾斜面设置,所述顶环的下端面抵靠于内圈上,所述顶环的圆周外侧面抵靠于上环形槽的外侧面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弹性圈上具有一缺口,所述金属弹性圈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第一曲线部、第二曲线部、第三曲线部、第四曲线部和第五曲线部,所述第一曲线部、第二曲线部沿第三曲线部的中心线与第五曲线部、第四曲线部呈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一曲线部的凹面朝向内侧面,所述第二曲线部的凹面朝向外侧面,所述第二曲线部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一曲线部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一曲线部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三曲线部的曲率半径。
[0012]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筒上且位于第二安装座下侧分别设有呈三角形结构的第五安装座和第六安装座,所述第六安装座分布于第五安装座的下侧,所述第六安装座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五安装孔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五安装座上设有第五安装孔,所述第六安装座上设有第六安装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五安装座的下部延伸设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设有第七安装孔。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六安装座的下部延伸设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第八安装孔和第九安装孔。
[0015]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筒上设有沿其轴向方向分布的加强肋条。
[001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的中轴线与第三安装孔的中轴线垂直分布。
[0017]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摩托车前叉减震器,第一套筒的上端安装于摩托车前叉的叉肩上,并且通过液压筒的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第三安装座和第四安装座与摩托车的车身安装连接,同时通过连接板连接第三安装座和第四安装座,使得减震器与摩托车的连接牢固性好,并且液压筒上的安装座设置,能够均衡摩托车行驶中产生的冲击和震动作用于液压筒上,提高液压筒与安装座的连接强度,避免较大冲击造成断裂的问题发生,在使用时,冲击力作用于第一套筒,使得第一套筒与液压筒相向滑动运动,同样的,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相向滑动运动,使得第二套筒上的活塞挤压第一套筒内的阻尼油,并且第二套筒上的支撑环挤压第一弹簧,通过活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前叉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筒、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活塞、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衬套、第一封口盖、第二封口盖、连接板以及调节装置,所述液压筒的下端设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于沿液压筒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液压筒的上部且位于液压筒的径向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安装座和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座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液压筒的中部且与第三安装座同一侧分布设有第四安装座,所述第四安装座上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锁紧于第三安装座和第四安装座上,所述第一封口盖设于液压筒的上端,所述调节装置设于液压筒的下部,所述第一套筒穿设于液压筒内,并且第一套筒的上端穿过第一封口盖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封口盖设于第一套筒的上端,所述第一套筒的下部且位于液压筒内设有一个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二套筒的下端穿出第一套筒且与调节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套筒的上端设有支撑环,所述活塞设于第二套筒上,并且分布于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二套筒的上部且位于第一套筒内分别设有第二连通孔、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分布于活塞的下侧,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活塞的距离尺寸小于第三连通孔与活塞的距离尺寸,所述第三连通孔与活塞的距离尺寸小于第四连通孔与活塞的距离尺寸,所述第二套筒的下部设有两个第五连通孔,所述第一衬套设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并且分布于活塞的下侧,所述第一弹簧穿设于第一套筒内,并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二封口盖和支撑环上,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第二套筒上,并且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环和活塞连接,通过第二封口盖、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活塞以及调节装置形成第一容腔,通过第一封口盖、液压筒、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以及活塞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第二容腔内均填充有阻尼油,通过调节装置调节阻尼油进、出第一容腔的流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叉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座以及调节杆,所述调节座固设于液压筒上,所述调节座上且沿液压筒的轴向方向设有调节孔,所述第二套筒的下端嵌设于调节孔内,所述调节杆穿设于调节孔内,并且与调节座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上具有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金钟颜宝辉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博汉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