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841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包括有装配组件与受力部件,所述装配组件的外边侧设置有螺栓插接的减震机构,且所述减震机构的一端铰链连接有与装配组件固定连接的应力组件,所述应力组件的外侧设置有螺栓套接的扩张机构,且所述扩张机构的外端设置有螺栓套接的受力部件。该发明专利技术装置主要是利用减震机构上的螺栓端片、减震器、连臂和活动条通过受力后能够产生减震的效果,因此能够提升舒适度,由于气动伸缩臂通过铰接臂铰接连接有扩张杆,这样使用受力部件在受力产生变形后,能够调节扩张与收缩角度,从而能够将受力的作用降低到最小,因此提升了设备的使用安全性,以争取最大时间进行救援处理。取最大时间进行救援处理。取最大时间进行救援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是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动机舱纵梁都是由单个冲压成型的钣金件,拼焊成一个封闭的空腔结构,在碰撞过程中通过机舱纵梁将碰撞力传递到驾驶室,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正面碰撞的重大交通事故中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是发动机舱纵梁溃缩吸能不足,导致汽车在碰撞过程中驾驶室变形,从而造成人员伤亡。
[0003]现有吸能结构在使用时,一般是将撞击力进行应受后,通过自带的减震吸能构造,以提升驾驶人员的安全性,如申请号CN201721013750.8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结构及其吸能块,其中吸能块包括底板、安装板以及镂空的溃缩结构,安装板与底板分别固定在溃缩结构两端;溃缩结构呈扇形并沿其中轴线对称设置,包括位于扇形尖端的凸台部、分别位于扇形半径边的两条传力部,以及支撑两条传力部的加强筋;然而上述技术中,前纵梁是直杆结构,会受最强的撞击力,会对后部造成更强的受力,产品的减震效果不佳,舒适度与安全性不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该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主要是利用减震机构上的螺栓端片、减震器、连臂和活动条通过受力后能够产生减震的效果,因此能够提升舒适度,由于气动伸缩臂通过铰接臂铰接连接有扩张杆,这样使用受力部件在受力产生变形后,能够调节扩张与收缩角度,从而能够将受力的作用降低到最小,因此提升了设备的使用安全性,以争取最大时间进行救援处理。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包括有装配组件与受力部件,所述装配组件的外边侧设置有螺栓插接的减震机构,且所述减震机构的一端铰链连接有与装配组件固定连接的应力组件,所述应力组件的外侧设置有螺栓套接的扩张机构,且所述扩张机构的外端设置有螺栓套接的受力部件。
[0007]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装配组件包括螺纹板、螺栓插杆、固定螺帽、固定连棒和侧插臂,所述螺纹板的内边侧设置有平行分布且安装固定螺帽的螺栓插杆,所述螺纹板的外边侧设置有固定连棒,且所述固定连棒的外边侧设置有多组侧插臂。
[0008]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减震舱、螺栓端片、减震器、连臂、铰链条、铰接基座和活动条,所述减震舱设置在所述侧插臂的外端,所述减震舱的后端设置有螺栓连接的螺栓端片,所述螺栓端片的内边侧设置有减震器,且所述减震器的一端设置有连臂。
[0009]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臂的一端通过铰链条与铰接基座铰链连接,所述铰链条的一端外侧设置有铰链连接的活动条。
[0010]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应力组件包括插孔板、插条、连板、液压臂和固定基座,所述插孔板铰链连接在所述活动条的内端,所述插孔板的内端后侧设置有插接的插条,且所述插条的一端设置有连板,且所述连板连接有液压臂的输出端,所述液压臂的外端设置有固定基座。
[0011]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扩张机构包括螺栓套座、第一方孔基座、固定臂、气动伸缩臂、铰接臂、扩张杆、后铰接座和前铰接座,所述第一方孔基座通过螺栓套座螺栓套接在所述插孔板的两端内侧,所述第一方孔基座的内边侧设置有固定臂。
[0012]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臂的外侧通过气动伸缩臂的输出端连接有铰接臂,且所述铰接臂的外端设置有扩张杆,所述扩张杆的两端分别铰链连接有后铰接座与前铰接座。
[0013]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受力部件包括第二方孔基座、拦截条、圆孔基座、长空基座、粘连插接板、前梁、弧形棒和扩力板,所述第二方孔基座设置在所述前铰接座的外端,所述第二方孔基座的内边侧设置有拦截条,所述第二方孔基座的外端设置有圆孔基座,且所述圆孔基座的一端设置有长空基座,所述长空基座的外侧设置有粘连插接板。
[0014]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粘连插接板插接粘连有前梁,且所述前梁的外侧设置有多组平行分布的弧形棒,所述前梁上下两端设置有扩力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该专利技术装置主要是利用减震机构上的螺栓端片、减震器、连臂和活动条通过受力后能够产生减震的效果,因此能够提升舒适度,由于气动伸缩臂通过铰接臂铰接连接有扩张杆,这样使用受力部件在受力产生变形后,能够调节扩张与收缩角度,从而能够将受力的作用降低到最小,因此提升了设备的使用安全性,以争取最大时间进行救援处理。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应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受力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装配组件;101、螺纹板;102、螺栓插杆;103、固定螺帽;104、固定连棒;105、侧插臂;2、减震机构;201、减震舱;202、螺栓端片;203、减震器;204、连臂;205、铰链条;206、铰接基座;207、活动条;3、应力组件;301、插孔板;302、插条;303、连板;304、液压臂;305、固定基座;4、扩张机构;401、螺栓套座;402、第一方孔基座;403、固定臂;404、气动伸缩臂;405、铰接臂;406、扩张杆;407、后铰接座;408、前铰接座;5、受力部件;501、第二方孔基座;502、拦截条;503、圆孔基座;504、长空基座;505、粘连插接板;506、前梁;507、弧形棒;508、扩力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
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包括有装配组件(1)与受力部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1)的外边侧设置有螺栓插接的减震机构(2),且所述减震机构(2)的一端铰链连接有与装配组件(1)固定连接的应力组件(3),所述应力组件(3)的外侧设置有螺栓套接的扩张机构(4),且所述扩张机构(4)的外端设置有螺栓套接的受力部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1)包括螺纹板(101)、螺栓插杆(102)、固定螺帽(103)、固定连棒(104)和侧插臂(105),所述螺纹板(101)的内边侧设置有平行分布且安装固定螺帽(103)的螺栓插杆(102),所述螺纹板(101)的外边侧设置有固定连棒(104),且所述固定连棒(104)的外边侧设置有多组侧插臂(10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2)包括减震舱(201)、螺栓端片(202)、减震器(203)、连臂(204)、铰链条(205)、铰接基座(206)和活动条(207),所述减震舱(201)设置在所述侧插臂(105)的外端,所述减震舱(201)的后端设置有螺栓连接的螺栓端片(202),所述螺栓端片(202)的内边侧设置有减震器(203),且所述减震器(203)的一端设置有连臂(2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臂(204)的一端通过铰链条(205)与铰接基座(206)铰链连接,所述铰链条(205)的一端外侧设置有铰链连接的活动条(207)。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前纵梁传力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组件(3)包括插孔板(301)、插条(302)、连板(303)、液压臂(304)和固定基座(305),所述插孔板(301)铰链连接在所述活动条(207)的内端,所述插孔板(301)的内端后侧设置有插接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永帅代孝红赵宇田丰福周艳微李起振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