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815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包括设于后轮罩内板朝向车外一侧的后减振器支座,连接在后减振器支座朝向后轮罩一侧的支座加强板,以及与后减振器支座的底部连接的支座下加强板;后减振器支座上设有一并贯穿支座加强板设置的后减振器安装孔,支座下加强板连接在位于后轮罩下方的后地板纵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通过设置支座加强板和下加强板,能够对后减振器支座位置进行结构加强,并由此增加后减振器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提升后减振器安装的稳定性。提升后减振器安装的稳定性。提升后减振器安装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后减振器是关乎行车舒适和安全的重要配件,当汽车路面不平或驾驶条件差的道路上行驶时,会导致车辆摇晃与颠簸,减振器可以缓冲震动,保持车辆的平顺性,快速消除由颠簸路面引起的车轴和车轮震动,提高驾乘人员的舒适性,以及车辆驾驶的安全性。然而,由于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后减振器安装点受力较大,易造成安装点钣金开裂、变形等问题,从而影响后减振器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以提升后减振器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包括设于后轮罩内板朝向车外一侧的后减振器支座,连接在所述后减振器支座朝向所述后轮罩一侧的支座加强板,以及与所述后减振器支座的底部连接的支座下加强板;
[0006]所述后减振器支座上设有一并贯穿所述支座加强板设置的后减振器安装孔,所述支座下加强板连接在位于所述后轮罩下方的后地板纵梁上。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支座加强板上的加强板补板,所述后减振器安装孔一并贯穿所述加强板补板设置;所述后减振器安装孔为间隔布置的两个,所述加强板补板为沿两个所述后减振器安装孔连线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板。
[0008]进一步的,所述支座加强板上设有向所述后轮罩一侧鼓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后减振器支座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0009]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补板连接在所述支座加强板朝向所述后轮罩的一侧,且所述加强板补板自身弯曲并形成有凹槽,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凹槽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座下加强板的底端与设置在所述后地板纵梁底部的后螺旋弹簧上支座相连。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座下加强板扣合在所述后地板纵梁上,并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0012]所述腔体的底端与所述后螺旋弹簧上支座内连通,所述腔体的顶端与所述后减振器支座朝向所述后轮罩的一侧连通。
[0013]进一步的,所述后减振器支座的底部设有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前连接臂和后连接臂;
[0014]所述前连接臂向下延伸至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所述后连接臂向下延伸至与部
分所述支座下加强板重叠,并与所述支座下加强板连接。
[0015]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后轮罩朝向车内一侧的前连接板和C柱下加强板;
[0016]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C柱下加强板靠近所述后轮罩的前端设置,所述前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后轮罩和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所述C柱下加强板的底部连接在所述后轮罩上,并与所述前连接板的顶部连接连;
[0017]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C柱下加强板与所述后减振器支座在整车左右方向上衔接设置。
[0018]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后轮罩朝向车内一侧的后连接板;
[0019]所述后连接板沿整车上下方向延伸,并靠近所述后轮罩的后端设置,且所述后连接板的底部连接在所述后地板纵梁上;
[0020]所述后连接板与所述后减振器支座在整车左右方向上衔接设置。
[002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2]本技术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通过设置支座加强板和下加强板,不仅能够利用支座加强板在后减振器支座位置进行结构加强,同时也可通过下加强板借助后地板纵梁对后减振器支座位置进行加强,由此可增加后减振器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提升后减振器安装的稳定性。
[0023]此外,通过设置有加强板补板,能够进一步增加减振器支座位置的结构强度,且通过使加强板补板为长条形板,可在降低减振器支座和支座加强板料厚的同时,仅通过增加加强板补板的料厚来满足后减振器安装点的强度要求,能够利于车身减重。
[0024]通过在支座加强板上设置凸起部,并与后减振器支座围构形成腔体,利于提升支座加强板自身及后减振器支座位置的结构强度。并且,在加强板补板上形成凹槽,并使凸起部位于凹槽内,可保证加强板补板的加强效果。
[0025]其次,通过使支座下加强板底端与后螺旋弹簧上支座相连,利于同时提升后减振器安装点以及后螺旋弹簧安装点的结构强度。并且,通过在支座下加强板与后地板纵梁之间围构形成腔体,利于使支座下加强板起到更好的加强作用。
[0026]后减振器支座底部通过前连接臂与后地板纵梁连接,可增加后减振器支座设置的稳定性,并能够进一步借助后地板纵梁提升后减振器支座位置的刚度。而通过后连接臂与支座下加强板相连,可便于和支座下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并能够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0027]另外,通过前连接板和所述C柱下加强板与后减振器支座衔接设置,能够增加后减振器支座前侧的刚度,提升后减振器安装点整体刚度。通过设有后连接板,利于增加后减振器支座后侧的刚度,可进一步提升后减振器安装点整体刚度,提升后减振器安装的可靠性。
[0028]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
[0029]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通过设有如上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利于提升后减振器安装的稳定性,提升客户对于车辆的满意度。
附图说明
[003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
附图中:
[00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于车辆上安装时的其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于车辆上安装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减振器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支座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后减振器支座;101、前连接臂;102、后连接臂;103、支座加强凸起;2、支座加强板;201凸起部;3、支座下加强板;4、后轮罩;5、后地板纵梁;6、加强板补板;601、凹槽;
[0040]7、后减振器安装孔;8、后螺旋弹簧上支座;9、前连接板;901、前连接板加强凸起;10、C柱下加强板;1001、C柱下加强板加强凸起;11、后连接板;1101、后连接板加强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后轮罩(4)内板朝向车外一侧的后减振器支座(1),连接在所述后减振器支座(1)朝向所述后轮罩(4)一侧的支座加强板(2),以及与所述后减振器支座(1)的底部连接的支座下加强板(3);所述后减振器支座(1)上设有一并贯穿所述支座加强板(2)设置的后减振器安装孔(7),所述支座下加强板(3)连接在位于所述后轮罩(4)下方的后地板纵梁(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支座加强板(2)上的加强板补板(6),所述后减振器安装孔(7)一并贯穿所述加强板补板(6)设置;所述后减振器安装孔(7)为间隔布置的两个,所述加强板补板(6)为沿两个所述后减振器安装孔(7)连线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加强板(2)上设有向所述后轮罩(4)一侧鼓出的凸起部(201),所述凸起部(201)和所述后减振器支座(1)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补板(6)连接在所述支座加强板(2)朝向所述后轮罩(4)的一侧,且所述加强板补板(6)自身弯曲并形成有凹槽(601),所述凸起部(201)位于所述凹槽(601)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下加强板(3)的底端与设置在所述后地板纵梁(5)底部的后螺旋弹簧上支座(8)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下加强板(3)扣合在所述后地板纵梁(5)上,并与所述后地板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月董思元刘玉明贺志杰檀庆榜景向策白雪娟张二江任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