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696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该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是在丙烯聚合物粒子的存在下,将乙烯和丙烯共聚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20℃二甲苯可溶成分的极限粘度η↓[A]与20℃二甲苯不溶成分的极限粘度η↓[B]之比η↓[A]/η↓[B]为2.9~7.5,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含量以该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的总重量为基准为5~50重量%,乙烯-丙烯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以该乙烯-丙烯聚合物的重量为基准为20~55重量%,该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的各粒子的乙烯含量的标准偏差小于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丙烯系嵌段共聚物。
技术介绍
0002对于汽车部件、家电部件等中使用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 树脂要求刚性和耐冲击性的平衡,因此一般使用含有丙烯均聚物和乙烯 -丙烯共聚物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多使用 在将丙烯均聚的笫l聚合工序后,进行将丙烯和乙烯共聚的第2聚合工 序的方法。对于这样制造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有时称为"高冲击共聚 物",另外在日本国内也有时习惯称为"丙烯系嵌段共聚物"。0003在评价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品质上,重要的项目有被称 为凝胶含量的项目。此处,"凝胶"是指存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成 形品或薄膜的表面或内部的异物。由于可目视观察到成形品的表面的凝 胶,因此凝胶多的成形品的外观差。由于凝胶不仅产生成形品的外观不 良,而且对于成形品的刚性或耐冲击性等机械物性也有影响,因此优选 丙烯系嵌段共聚物所含有的凝胶尽量少。0004通常,对于具有丙烯均聚物和乙烯-丙烯共聚物的丙烯系 共聚物而言,已知随着上述第2聚合工序中形成的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含 量增多,易于产生该乙烯-丙烯共聚物引起的凝胶。另一方面,已知随着 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含量减少,成形品的耐冲击性降低(参照特开 2002-3565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但是,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凝胶含量不仅有赖于丙烯系 嵌段共聚物中的乙烯-丙烯聚合物的含量,而且为了使其降低,必须调整 各种构造值。对于现有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情况,凝胶含量的降低还 不充分,在使用其制造的成形品的外观、以及刚性和耐冲击性的平衡方 面尚有改善的余地。0006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对于得到具有优异的外观的同时、刚性和耐冲击性的平衡优异的成形品有用 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0007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是在丙烯聚合物 粒子的存在下,将乙烯和丙烯共聚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2(TC二甲苯 可溶成分的极限粘度tia与2(TC二曱苯不溶成分的极限粘度tib之比 (11a/t1b )为2.9 ~ 7.5 ,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含量以该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 子群的总重量为基准为5~50重量%,乙烯-丙烯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以 该乙烯-丙烯聚合物的重量为基准为20- 55重量%,该丙烯系嵌段共聚 物粒子群的各粒子的乙烯含量的标准偏差小于7。0008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各粒子的乙烯 含量的标准偏差小于7,因此与现有的粒子群相比,丙烯系嵌段共聚物 粒子间的乙烯含量的分布具有高度的均一性。为此,可降低成形品中产 生的凝胶,成为成形品的外观、刚性和耐冲击性的平衡优异的材料。0009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丙埽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2(TC二甲苯 可溶成分的极限粘度tia与2(TC二甲苯不溶成分的极限粘度tib之比 (TiA/iiB)为2.9~7.5,因此可使成形品的外观十分优异。另夕卜,优选20。C二曱苯可溶成分的极限粘度TlA为3.0~7.0dl/g。通过使用极限粘度TlA为该范围内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可通过注射成形制造外观优异的大型成 形品。0010而且,本专利技术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其含有的乙烯-丙烯 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以该乙烯-丙烯共聚物的重量为基准为20~55重量 %。通过使用乙烯-丙烯共聚物的乙烯含量为上述范围内者,可使成形品 的伸长度、以及低温冲击性最佳化。0011另外,上述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所含的丙烯均聚物 的全同立构五单元组百分率,从成形品的刚性、耐热性以及硬度的观点 来看,优选为0.98以上。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对于得到具有优异的外观、同时刚 性和耐冲击性的平衡优异的成形品有用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的内部构造的模式剖面图。 图2为表示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制造系统的概略构成图。具体实施例方式0013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0014< 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是经过下述工序而得 到的进行丙烯的均聚而生成丙烯均聚物粒子的第1聚合工序,在该丙 烯均聚物粒子的存在下,进行乙烯与丙烯的共聚而生成共聚乙烯-丙烯共 聚物的第2聚合工序。0015如图1所示,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粒子5具有包含丙烯 均聚物的部分l (以下称为"pp部r 。)、和包含乙烯-丙烯共聚物的 部分2 (以下称为"EP部2"。)。0016经过上述第1聚合工序以及第2聚合工序得到的丙烯系 嵌段共聚物粒子群(以下简称为"嵌段共聚物粒子群"。),EP部2 的含量以该嵌段共聚物粒子群的总重量为基准,为5~50重量%。 EP部 2的含量不足5重量%,则成形品的耐冲击性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 超过50重量%,则成形品的刚性变得不充分。EP部2的含量更优选为 7~48重量°/。,进一步优选为8~45重量%。0017此处,嵌段共聚物粒子群中的EP部2的含量是指通过 13C-NMR分析求得的值,更具体而言,测定装置使用7'A力一公司制 AVANCE600,为以下面的条件测定的值。峰的归属依照MKakugo等人 的《Mac腿olecules》、Vo1.15、 1150 ( 1982)。测定模式质子去偶法、脉冲宽度8p秒、脉冲重复时间4秒、积分次数20000次、溶剂1 , 2-二氯苯(75体积%)与1, 2-二氯苯-d4 ( 25体积%)的 混合液、内部化学位移标准四曱基硅烷、 试样浓度200mg/3.0ml溶剂。0018嵌段共聚物粒子群中,各粒子5的乙烯含量的标准偏差 小于7。乙烯含量的标准偏差为7以上,则难于充分降低成形品中产生 的凝胶。乙烯含量的标准偏差优选小于6,更优选小于5。0019此处,嵌段共聚物粒子群的各粒子的乙烯含量的标准偏差是指如下测定的值。即,由嵌段共聚物粒子群采集一粒任意的粒子,将其在19(TC加热,进行成形而制成平板状的试样。使用日本分光林式 会社制FY/IR-470Plus (商品名)测定该试样的乙烯含量。FY/IR的乙烯 吸收的归属依照《新版高分子分析手册》、纪伊国屋书店U995年)、 第616页记载的(i)关于无规共聚物的方法。制作平板状的试样共计 70个,如上所述地测定各试样的乙烯含量,将得到的70个的测定值的 标准偏差作为嵌段共聚物粒子群中的各粒子的乙烯含量的标准偏差。0020另外,嵌段共聚物粒子群2(TC二甲苯可溶成分的极限粘 度iu与嵌段共聚物粒子群2(TC二甲苯不溶成分的极限粘度tib之比 (r|A/r|B)优选为2.9 ~ 7.5。0021极限粘度之比(tia/tib)不足2.9,则不仅无法得到所期望 的良好外观的成形品,而且嵌段共聚物粒子之间的粘着性恶化。另一方 面,极限粘度之比(tia/tib)超过7.5,则成形品中不会均一地分散乙烯-丙烯共聚物,损害注射成形品的外观,另外注射成形品的面冲击強度显 著降低。极限粘度之比(tia/tib)更优选为3.0-7.3,进一步优选为3.1 ~ 7.1。0022形成粒子5的成分中,2(TC二甲苯可溶成分的极限粘度TiA 优选尽量高,具体而言,优选为3.0dl/g以上,更优选为3.2dl/g以上, 进一步优选为3.5dl/g以上。极限粘度TiA为3.0dl/g以上,则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其为在丙烯聚合物粒子的存在下,进行乙烯与丙烯的共聚,生成乙烯-丙烯共聚物而得到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粒子群,其特征在于, 上述嵌段共聚物粒子群的20℃二甲苯可溶成分的极限粘度ηA与上述嵌段共聚物粒子群的20℃二甲苯 不溶成分的极限粘度ηB之比ηA/ηB为2.9~7.5, 上述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含量以该嵌段共聚物粒子群的总重量为基准为5~50重量%, 上述乙烯-丙烯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以该乙烯-丙烯聚合物的重量为基准为20~55重量%,  该嵌段共聚物粒子群的各粒子的乙烯含量的标准偏差小于7。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田健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