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0828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能抑制共用电位的中心电位的移位、防止图像残留,改善显示品位。在共用电极(22)的线状部(22E)上,以界面A、B、C的顺序存在着线状部与无机膜(23)的界面A、无机膜与第1取向膜(24)的界面B、第1取向膜与液晶(LC)的界面C。在共用电极的缝隙部(22S)的形成区域,按照D、E、F的顺序,存在着像素电极(20)与绝缘膜(21)的界面D、绝缘膜与第1取向膜的界面E、第1取向膜与液晶的界面F。由此在像素电极(20)和共用电极(22)的线状部之间产生电场时,线状部上的各界面A、B、C所带电的电荷的蓄积量与缝隙部的各界面D、E、F所带电的蓄积量基本相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涉及用相对透明M大 体上水平方向的电场控制液晶的。
技术介绍
作为可以得到高的对比度和宽视场角的液晶显示装置,人们知道使用 相对透明基板大体上水平方向的电场的液晶显示装置,就是说,知道用FFS(边缘场开关)模式或IPS(面内开关)模式等工作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FF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夹持液晶的2个透明基板之 中的一方的透明1j敗上,形成被供给显示信号的像素电极,在其上层,夹 着绝缘膜地配置交互地具有多个线状部和缝隙部的、净皮供给共用电位的共 用电极。作为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的形成例,如图17的剖面图所示,在覆盖 形成有像素晶体管的第1透明M(未图示)的平坦化膜18上,形成有由 IT0(氧化铟锡)、IZ0(氧化铟锌)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像素电极20。像 素电极20被由氮化硅膜等的无机膜形成的绝缘膜21覆盖起来,在绝缘膜 21上,配置有由ITO、 IZ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交互地具有多个 线状部22E和缝隙部22S,被供给共用电位的共用电极。共用电极的线状 部22E和缝隙部22S,被由聚酰亚胺系树脂等形成的第1取向膜24覆盖起 来。在该第1透明基板上,粘贴上配置有第2取向膜的第2透明J41(未图 示),在它们之间封入液晶LC。此外,在第1透明14l和第2透明基板, 配置有透射轴垂直相交的第1偏振片和第2偏振片(未图示)。第1取向膜 24和第2取向膜的摩擦方向,例如,对于第l偏振片的透射轴是平行的, 对于共用电极的线状部22E的长边方向平面性地倾斜大约5 ~ 10° 。另外,至于以FFS模式工作的液晶显示装置,已在专利文献l中进行了讲述。特开2002-296611号公报但是,在现有例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与TN模式等的别的 液晶模式比,尽管可以得到高的对比度和宽视场角,但是,如果连续地使 用,则就会发生最佳的共用电位的中心电位从初始值移位(shift),发生图 像残留这样的问题。因此,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位降低。根据由迄今为止的实验所得到的评价可知FFS模式的共用电位的中 心电位的移位和图像残留,大大地受第1取向膜24的特性的影响。由此可知,倘着眼于图17的第1取向膜24附近的构成,则在共用电 极的线状部22E上,存在着形成线状部22E的IT0等的透明导电材料与由 聚酰亚胺系树脂等形成的第1取向膜24之间的界面H,以及第l取向膜24 与液晶LC之间的界面I。另一方面,在共用电极的缝隙部22S,则存在着 像素电极20与由氮化硅膜等无机膜形成的绝缘膜21之间的界面J、绝缘 膜21与第1取向膜24之间的界面K以及第1取向膜24与液晶LC之间的 界面L。就是说,共用电极的线状部22E的叠层关系和缝隙部22S的叠层 关系不一致。为此,在归因于显示信号与共用电位的电位差,在像素电极20和共 用电极的线状部22E之间发生了电场的情况下,线状部22E的界面H、 I 所带电的电荷的蓄积量与缝隙部22S的界面J、 K、 L所带电的电荷的蓄积 量就会不同起来。可认为归因于该电荷的蓄积量的差异,在像素电极20 与共用电极的线状部22E之间就会发生不必要的直流分量,最佳的共用电 位的中心电位的移位就易于发生,就变得易于产生图像残留。对于该问题,虽然也可以考虑变更第1取向膜24、液晶LC等的材料 来应对,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会表现出取向力的降低、由于电荷过度 地移动而产生的图像残留等的不相容(与预期相反)特性,故在现在的状 况下还不能说是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为,具备被第1透明基&和笫2透明基昧所夹持着的液晶;配置在上述第l透明^L上、驱动上述液晶的第 1和第2电极;配置在上述第1电极上的1个或多个膜;以及配置在上述 第2电极上的1个或多个膜,使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液晶之间和第2电极 与上述液晶之间的叠层关系 一致。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为,具备被第1透明J41和 第2透明a所夹持着的液晶;配置在上述第l透明a上、驱动上述液 晶的第1和第2电极;配置在上述第1电极上的1个或多个膜;配置在上 述第2电极上的1个或多个膜,在上述笫1和第2电极间发生了电场时, 使存在于上述第1电极与液晶之间的、与上述膜的界面所带电的电荷的蓄 积量,和存在于上述第2电极与液晶之间的、与上述膜的界面所带电的电 荷的蓄积量大体上相等。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配置在上述第 1 J41上的上述第1电极;覆盖上述第1电极的第1无机膜;配置在上述 第1无机膜上,交互地具有线状部和缝隙部的上述第2电极;配置在上述 第2电极上的第2无机膜;以及覆盖上迷第2无机膜的取向膜。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在上述构成中,上 述第2无机膜,仅仅配置在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线状部上,上述取向膜, 覆盖上述第1无机膜、上迷第2电极和上述第2无机膜。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在上述构成中,上 述第2无机膜,被配置为把上述笫1无机膜、上述第2电极的上迷线状部 和上述缝隙部覆盖起来。此外,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上述第l无机膜和上述 第2无机膜,由同一材料形成。此外,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上述第l无机膜和上述 笫2无机膜,含有包含氮的化合物。此外,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上述第1无4几膜和第2 无机膜,含有包含氧的化合物。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是上述第l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液 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上述第1透明J^L的上述第1电极;由具有酰亚胺键的有机材料形成,覆盖上述第1电极的有机膜;配置 在上述有机膜上,交互地具有线状部和缝隙部的上述第2电极;以及由具 有酰亚胺键的有机材料形成,覆盖上述有机膜、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线状 部以及上迷缝隙部的取向膜。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形成于上述第 1透明基板的上述第1电极;由聚酰胺系的有机材料形成,覆盖上述第1 电极的有机膜;配置在上述有机膜上,交互地具有线状部和缝隙部的上述 第2电极;以及由聚酰胺系的有机材料形成,覆盖上述有机膜、上述第2 电极的上述线状部以及上述缝隙部的取向膜。此外,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上述有机膜和取向膜, 由同一材料形成。此外,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上述第1和第2电极, 分别是透明电极。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的 工序在上述笫1 !41形成上述第1电极的工序;形成覆盖上述第1电极 的第1无机膜的工序;形成覆盖上述第1无机膜的透明导电材料的工序; 形成覆盖上述透明导电材料的第2无机膜的工序;同时使上述透明导电材 料和上述第2无机膜图形化,形成交互地具有把上述透明导电材料和第2 无机膜叠层起来的线状部和缝隙部的上述第2电极的工序;形成覆盖上述 第2电极的取向膜的工序;以及,把笫2透明I41粘贴到上述第1透明基 板上,把液晶封入到上述第1透明J41与上迷第2透明皿之间的工序。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除去上述的 工序之外,还包括形成在上述第1透明基板上的要形成端子部的预定的 区域延伸的布线层的工序;和形成覆盖该布线层的一部分上的电极的工序, 在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第1透明基板和第2透明基板夹持着的液晶; 配置在上述第1透明基板上、驱动上述液晶的第1和第2电极; 配置在上述第1电极上的1个或多个膜;以及 配置在上述第2电极上的1个或多个膜 , 使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液晶之间的叠层关系,和第2电极与上述液晶之间的叠层关系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田雅明渡部学矢田龙也濑川泰生小野木智英
申请(专利权)人: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