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组分导电单丝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965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组分导电单丝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双组分导电单丝结合复合纺丝和构建双逾渗结构的方法制备,克服了仅仅只构建双逾渗结构存在的可纺性差和力学性能差等问题,复合纺丝中的非导电组分具有好的可纺性,能够保证导电单丝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另外,在双组分导电单丝的导电组分中构建双逾渗结构进一步减少了常规复合纺丝法制备的导电纤维中导电填料的含量,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组分导电单丝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高分子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双组分导电单丝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2021年中国合成纤维产量为6152.4万吨,稳居全球第一,合成纤维及其制品在国民经济中占十分重要地位,而目前我国合成纤维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合成纤维的发展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合成纤维的原料90%以上依赖石油,而以现已探明的石油总量和消耗速度来计算,50年后纤维及其相关行业将处于“无米之炊”的状况;其次,合成纤维的发展受到环境污染的制约,石油基化学纤维在自然界中不能降解,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把合成纤维产业研究开发的重点转向资源可再生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究开发至关重要。再次,我国合成纤维的生产仍以常规纤维为主,高新技术纤维开发滞后,合成纤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3,但功能化比例不高。因此,实现化学纤维的功能化和高性能化以提高纤维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符合我国合成纤维发展的需要。
[0003]聚乳酸(PLA)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其中最重要的两类已商业化的品种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组分导电单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组分导电单丝包括组分A和组分B,其中:组分A,为非导电组分,组分A为右旋乳酸结构单元含量为0~10mol%的聚乳酸和3

羟基戊酸酯含量为0~100mol%的聚(3

羟基丁酸酯

co
‑3‑
羟基戊酸酯)的共混物;所述组分A中的聚乳酸的粘均分子量为1.0
×
105~1.0
×
106,所述组分A中的聚(3

羟基丁酸酯

co
‑3‑
羟基戊酸酯)的粘均分子量为1.0
×
105~1.0
×
106;组分B,为导电组分,组分B为聚乳酸、聚(3

羟基丁酸酯

co
‑3‑
羟基戊酸酯)和导电填料的共混物,其中组分B中的所述聚乳酸中的右旋乳酸结构单元含量为0~100%,组分B中的所述聚(3

羟基丁酸酯

co
‑3‑
羟基戊酸酯)中的3

羟基戊酸酯含量为0~100mol%;所述组分B中的聚乳酸的粘均分子量为5.0
×
105~1.0
×
106,所述组分B中的聚(3

羟基丁酸酯

co
‑3‑
羟基戊酸酯)的粘均分子量为1.0
×
105~1.0
×
10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分导电单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A中的聚(3

羟基丁酸酯

co
‑3‑
羟基戊酸酯)的质量百分比为0~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分导电单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B中的聚乳酸和聚(3

羟基丁酸酯

co
‑3‑
羟基戊酸酯)的质量比为40:60~60: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分导电单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B中的导电填料的质量占比为聚合物总量的0.05~8%。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组分导电单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A和组分B的复合比为90:10~50:50。6.一种双组分导电单丝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1)材料预处理:将所需要的聚(3

羟基丁酸酯

co
‑3‑
羟基戊酸酯)、聚乳酸进行预处理;(2)取适量的聚(3

羟基丁酸酯

co
‑3‑
羟基戊酸酯)、聚乳酸和导电填料经混合处理、造粒处理,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海洋喻爱芳张伦生刘庆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杜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