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后悬架转向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9586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7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悬架转向系统及车辆。后悬架转向系统包括后桥、第一悬架连杆、第二悬架连杆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固定于车架上,驱动装置通过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与后桥的两端铰接,以为后桥两端提供前后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从而使后桥能够旋转,实现非独立悬架的主动后桥转向功能,减小车辆低速转弯时的转弯半径,提高车辆机动性,并提高车辆高速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同时,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便于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同时,本申请的后悬架转向系统不会削弱后桥的承载能力。同时,本申请的后悬架转向系统,不仅具有位置转角控制模式,还具有力转角控制模式。还具有力转角控制模式。还具有力转角控制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悬架转向系统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悬架转向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的商务车一般以前桥为转向桥,即仅通过前桥实现转向功能,但这使得车辆在低速转弯时,转弯半径较大,车辆机动性较差,而车辆在高速转弯时,由于商务车质心较高,又存在操纵稳定性差的问题,容易出现后甩尾相向。
[0003]此外,目前也有少数商务车应用主动后桥转向技术,即将后桥为转向桥,但转向系统通常采用的是转向梯形的设计方案,结构相对复杂,在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时,实现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悬架转向系统及车辆,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后悬架转向系统的结构,便于在现有车辆上进行改造。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悬架转向系统,包括后桥、第一悬架连杆、第二悬架连杆和驱动装置;
[0006]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固定于车辆的车架上,所述第一悬架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悬架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悬架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后桥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悬架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后桥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铰接;
[0007]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悬架连杆和所述第二悬架连杆对所述后桥的两端提供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且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所述后桥转向。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后悬架转向系统还包括转向推臂;
[0009]所述转向推臂与所述后桥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转向推臂的中部通过转动铰连接于所述车架上,且所述转向推臂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铰接,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转向推臂转动,使所述转向推臂的一端靠近所述后桥,另一端远离所述后桥;
[0010]所述第一悬架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向推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悬架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向推臂的另一端铰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铰为弹性铰链,所述转动铰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当所述转动铰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转动铰并排设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
[0013]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悬架连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或铰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悬架连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或铰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具有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线,所述车辆在直行状态时,所述第一悬架连杆与所述第二悬架连杆关于所述中线对称。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后悬架转向系统,还包括车架连杆,所述车架连杆位于所述第一悬架连杆和所述第二悬架连杆之间,且所述车架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铰接,所述车架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后桥铰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车架连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车架连杆关于所述中线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车架连杆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车架连杆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0017]两个所述车架连杆的轴线的延长线的交点为所述后桥的旋转中心点。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悬架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悬架连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后桥的下方;两个所述车架连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后桥的上方。
[001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为电动推杆或者液压缸。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后悬架转向系统。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后悬架转向系统,包括后桥、第一悬架连杆、第二悬架连杆和驱动装置,后桥用于与车辆的车架相连接,以承托车架,驱动装置固定于车辆的车架上,第一悬架连杆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以及第二悬架连杆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分别与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相连接,第一悬架连杆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与后桥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铰接,第二悬架连杆连杆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与后桥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铰接。驱动装置在工作时,驱动装置能够通过第一悬架连杆和第二悬架连杆分别对后桥的两端提供作用力,且作用于后桥的两端的作用力前后方向相反,即驱动装置能够对后桥的一端提供沿车辆的长度方向朝前的作用力或者分作用力,同时驱动装置能够对后桥的另一端提供沿车辆的长度方向朝后的作用力,从而使后桥能够绕某一点作为旋转中心点发生旋转,进而实现非独立悬架的主动后桥转向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车辆低速转弯时的转弯半径,提高车辆机动性;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辆高速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
[0023]同时,本申请的后悬架转向系统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尤其适用空间不足的车辆,同时,本申请的后悬架转向系统,也适用于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同时,本申请的后悬架转向系统,是后桥旋转带动轮毂随转以实现后桥转向;相较于现有的主动后桥转向技术,即后桥两端设置转向轮毂,采用主销与转向梯形相结合的方案,本申请的后悬架转向系统不仅结构简单,同时也不必在后桥上设置主销而削弱后桥的承载能力。同时,本申请的后悬架转向系统,不仅具有位置转角控制模式,还具有力转角控制模式。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后悬架转向系统,因而所述车辆也具有后悬架转向系统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悬架转向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悬架转向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1‑
驱动装置,2

转向推臂,3

第一悬架连杆,4

车架连杆,5

后桥,6

第二悬架连杆,7

转动铰。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1]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0032]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悬架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桥、第一悬架连杆、第二悬架连杆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固定于车辆的车架上,所述第一悬架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悬架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悬架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后桥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悬架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后桥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铰接;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悬架连杆和所述第二悬架连杆对所述后桥的两端提供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且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所述后桥转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推臂;所述转向推臂与所述后桥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转向推臂的中部通过转动铰连接于所述车架上,且所述转向推臂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铰接,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转向推臂转动,使所述转向推臂的一端靠近所述后桥,另一端远离所述后桥;所述第一悬架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向推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悬架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向推臂的另一端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铰为弹性铰链,所述转动铰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当所述转动铰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转动铰并排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孔辉孙汉鑫王杨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