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8346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包括串联设置的管路制热器和管路制冷器;管路制热器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支架、上加热块、下加热块和第一下支架,第一上支架和第一下支架通过第一螺杆连接,上加热块和下加热块内布置有等量的加热电阻丝;上加热块和下加热块之间设有制热蛇形管腔;管路制冷器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二上支架、上散热风扇、上半导体制冷片、上管路模块、下管路模块、下半导体制冷片、下散热风扇和第二下支架,第二上支架和第二下支架通过第二螺杆连接;上管路模块和下管路模块之间设有制冷蛇形管腔。上述装置实现了对管路中气体温度的控制;各部件之间活动配合,方便拆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方便。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属于包装膜的气体透过性测量


技术介绍

[0002]包装膜主要是指用于物品包装的薄膜,通常包含聚乙烯薄膜、双向拉伸聚酯(BOPET)、BOPP膜、CPP膜等,主要用于食品,药品和纺织品的包装。
[0003]食品用包装膜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保障食品质量和卫生、不损失原始成分和营养、方便贮运、促进销售、延长货架期和提高商品价值等重要作用。由于塑料材料具有重量轻、化学稳定性好、易于加工和装饰、且具有良好的食品保护作用等优异特性,在食品包装领域应用十分广阔。其中塑料薄膜对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的阻隔性,对于食品的保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包装膜的气体透过性进行检测。由于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气体透过性的检测是需要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的,现有技术中温度是通过对环境温度控制实现的,无法对输送气体的管路实现温度控制,由于测试时,气体在管路中的停留时间是比较有限的,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与环境温度完全相同,进而影响测试的准确性,如申请号为201920568968.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分子材料膜透过性测试装置,虽然实现了高分子材料膜透过性测试,但无法对管路中的测试所用气体进行温度控制,为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在气体透过性测量时,可实现对管路中测试所用气体的制冷、制热控制,提高气体透过性测量时温度控制的准确性;各部件之间活动配合,方便拆装,方便局部损坏局部更换,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包括串联设置的管路制热器和管路制冷器;
[0007]管路制热器包括上加热块、下加热块、第一上支架、第一下支架和第一螺杆;上加热块活动置于下加热块上;上加热块和下加热块内布置有等量的加热电阻丝;上加热块的底面设有纵截面为半圆的上制热蛇形槽,上制热蛇形槽的两端贯通上加热块底面的边缘;下加热块的顶面设有纵截面为半圆的下制热蛇形槽,下制热蛇形槽的两端贯通下加热块顶面的边缘;上制热蛇形槽和下制热蛇形槽上下相对、拼接形成纵截面为圆形的制热蛇形管腔,制热蛇形管腔的两端均贯通上加热块和下加热块的边缘;第一上支架位于上加热块顶部,第一下支架位于下加热块底部,第一螺杆至少有两根以上,第一螺杆穿过第一上支架边缘后、与第一下支架边缘螺纹配合;
[0008]管路制冷器包括上管路模块、下管路模块、上半导体制冷片、下半导体制冷片、上
散热风扇、下散热风扇、第二上支架、第二下支架和第二螺杆;上管路模块活动置于下管路模块上,上管路模块的底面设有纵截面为半圆的上制冷蛇形槽,上制冷蛇形槽的两端贯通上管路模块底面的边缘;下管路模块的顶面设有纵截面为半圆的下制冷蛇形槽,下制冷蛇形槽的两端贯通下管路模块顶面的边缘;上制冷蛇形槽和下制冷蛇形槽上下相对、拼接形成纵截面为圆形的制冷蛇形管腔,制冷蛇形管腔的两端均贯通上管路模块和下管路模块的边缘;上半导体制冷片活动配合在上管路模块顶部,下半导体制冷片活动配合在下管路模块底部;上散热风扇活动配合在上半导体制冷片顶部,下散热风扇活动配合在下半导体制冷片底部;第二上支架设在上散热风扇顶部,第二下支架设在下散热风扇底部,第二螺杆至少有两根以上,第二螺杆穿过第二上支架边缘后、与第二下支架边缘螺纹配合。
[0009]上述制热蛇形管腔的两端均贯通上加热块和下加热块的边缘,指制热蛇形管腔的两端是一直通至上加热块和下加热块的边缘、且贯通边缘,这样便于向制热蛇形管腔内置管,也便于管路的进出。
[0010]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气体透过性测试时,气体从气源流出后,经管路后,直接进入测试腔,无法对输送气体的管路进行温度控制,其温度是通过对管路所在的环境温度进行控制的,由于气体在管路中的停留时间是比较有限的,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与环境温度完全相同,进而影响测试的准确性。而本申请的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可对输送气体的管路进行温度控制,进而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具体测试方法为:先将气体透过性测量输送气体(载气、测试气体等)所用管路一端连接气源、另一端沿下制热蛇形槽盘绕后、从下制热蛇形槽穿出,然后装上上加热块、使得管路位于制热蛇形管腔中、且管路分别从制热蛇形管腔的两端穿出,然后装上第一上支架和第一下支架,最后装上第一螺杆,完成管路制热器的安装;在将从下制热蛇形槽穿出的管路沿下制冷蛇形槽盘绕后、从下制冷蛇形槽穿出连接测试腔,然后装上上管路模块,再分别装上上半导体制冷片、下半导体制冷片、上散热风扇、下散热风扇、第二上支架、第二下支架和第二螺杆。然后根据测试所需温度及气源温度等,来确定是进行制热、还是制冷,然后开启制热或制冷,打开气源,气体顺着管路流经制热蛇形管腔/制冷蛇形管腔时,实现管路内气体的制冷或制热,然后进入测试腔。这样结合环境温度的控制,可实现对测试所用气体温度的精准控制,进而提高气体透过性的测试准确性。
[0011]上述制热蛇形管腔和制冷蛇形管腔均采用蛇形管腔结构,延长了温控长度,可更好地确保管路内气体的温度均匀性。
[0012]上述串联设置的管路制热器和管路制冷器,指输送气体的管路需要依次经过管路制热器和管路制冷器,也即输送气体的管路将管路制热器和管路制冷器串联在一起。
[0013]上述上加热块、下加热块、上半导体制冷片、下半导体制冷片、上散热风扇和下散热风扇的电连接实现方式,直接参照现有成熟技术即可,本申请对此没有特别改进,因此不再赘述。
[0014]上述上加热块和/或下加热块上设有制热温控头,上管路模块和/或下管路模块上设有制冷温控头。也即本申请管路制热器和管路制冷器的温度由电子温控器控制,制热温控头和制冷温控头将感应到的温度数据传回电子温控器,通过通电断电的方式控制温度在所设定的范围。本申请对电子温控器本身的结构和使用方式没有特殊改进,因此不再赘述。本申请将制热、制冷温控头分别直接设置在设置了制热蛇形管腔的加热块和设置了制冷蛇
形管腔的管路模块上,直接接触气体管路,这样可更加精准地控制管路中气体的温度。
[0015]为了提高装置的稳定性,第一上支架下表面设有与上加热块顶部形状相同的第一上卡槽,上加热块的顶部位于第一上卡槽内;第一下支架上表面设有与下加热块底部形状相同的第一下卡槽,下加热块的底部位于第一下卡槽内。
[0016]为了方便拆装,第一上支架的第一上卡槽沿周边设有第一上连接沿,第一下支架的第一下卡槽沿周边设有第一下连接沿,第一螺杆穿过第一上连接沿后、与第一下连接沿螺纹配合。
[0017]为了避免上、下制热蛇形槽之间的错位,上加热块的底面和下加热块的顶面设有相互匹配的第一防错位结构。
[0018]作为其中一种具体的实现方案,第一防错位结构包括:分别设在上加热块底面两端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串联设置的管路制热器和管路制冷器;管路制热器包括上加热块(1)、下加热块(2)、第一上支架(4)、第一下支架(5)和第一螺杆(6);上加热块(1)活动置于下加热块(2)上;上加热块(1)和下加热块(2)内布置有等量的加热电阻丝(7);上加热块(1)的底面设有纵截面为半圆的上制热蛇形槽(101),上制热蛇形槽(101)的两端贯通上加热块(1)底面的边缘;下加热块(2)的顶面设有纵截面为半圆的下制热蛇形槽(201),下制热蛇形槽(201)的两端贯通下加热块(2)顶面的边缘;上制热蛇形槽(101)和下制热蛇形槽(201)上下相对、拼接形成纵截面为圆形的制热蛇形管腔(3),制热蛇形管腔(3)的两端均贯通上加热块(1)和下加热块(2)的边缘;第一上支架(4)位于上加热块(1)顶部,第一下支架(5)位于下加热块(2)底部,第一螺杆(6)至少有两根以上,第一螺杆(6)穿过第一上支架(4)边缘后、与第一下支架(5)边缘螺纹配合;管路制冷器包括上管路模块(8)、下管路模块(9)、上半导体制冷片(11)、下半导体制冷片(12)、上散热风扇(13)、下散热风扇(14)、第二上支架(15)、第二下支架(16)和第二螺杆(17);上管路模块(8)活动置于下管路模块(9)上,上管路模块(8)的底面设有纵截面为半圆的上制冷蛇形槽(801),上制冷蛇形槽(801)的两端贯通上管路模块(8)底面的边缘;下管路模块(9)的顶面设有纵截面为半圆的下制冷蛇形槽(901),下制冷蛇形槽(901)的两端贯通下管路模块(9)顶面的边缘;上制冷蛇形槽(801)和下制冷蛇形槽(901)上下相对、拼接形成纵截面为圆形的制冷蛇形管腔(10),制冷蛇形管腔(10)的两端均贯通上管路模块(8)和下管路模块(9)的边缘;上半导体制冷片(11)活动配合在上管路模块(8)顶部,下半导体制冷片(12)活动配合在下管路模块(9)底部;上散热风扇(13)活动配合在上半导体制冷片(11)顶部,下散热风扇(14)活动配合在下半导体制冷片(12)底部;第二上支架(15)设在上散热风扇(13)顶部,第二下支架(16)设在下散热风扇(14)底部,第二螺杆(17)至少有两根以上,第二螺杆(17)穿过第二上支架(15)边缘后、与第二下支架(16)边缘螺纹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透过性测量用管路气体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加热块(1)和/或下加热块(2)上设有制热温控头(102),上管路模块(8)和/或下管路模块(9)上设有制冷温控头(802)。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透过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洲陶晓琳蒋若晗刘鹏远仝大伟庄棪秦杏陈倩倩陈璐王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质量发展与先进技术应用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