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隧道
—
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属于土木工程抗震
技术介绍
[0002]由于部分铁路,如川藏铁路等经过地震区或地震带,且地形复杂,可能出现隧道与桥梁直接相连的情况。隧道刚度远高于相连的桥梁结构的刚度,在地震作用下,这种刚度突变使得隧道与桥梁的变形和位移响应不协调,导致桥隧和铁路结构震害加重,严重影响其震后使用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可有效地降低桥隧和铁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损伤。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包括隧道、桥梁以及桥台,所述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还包括多级连接装置以及减隔震装置,所述桥梁一端通过减隔震装置放置在桥台上,减隔震装置提供耗能及自复位作用;所述隧道、桥梁之间通过所述多级连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包括隧道(01)、桥梁(02)以及桥台(06),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还包括多级连接装置(03)以及减隔震装置(05),所述桥梁(02)一端通过减隔震装置(05)放置在桥台(06)上,减隔震装置(05)提供耗能及自复位作用;所述隧道(01)、桥梁(02)之间通过所述多级连接装置(03)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多级连接装置(03)能够控制隧道(01)和桥梁(02)产生的相对错动,同时通过变形产生阻尼并实现耗能能力;其中,所述桥台(06)设置在隧道(01)外端,桥台(06)与桥梁(02)外端之间设置有接缝(04),所述多级连接装置(03)两端分别设置在接缝(04)两侧的桥台(06)和桥梁(0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隔震装置(05)为复位耗能隔震支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耗能隔震支座为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或摩擦摆隔震支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01)内以及桥梁(02)上铺设有铁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连接装置(03)为多边形变形体系,且为设置在桥台(06)和桥梁(02)两侧的至少一组,每组包括中间的连接耗能装置以及两端的铰接固定装置,两端的铰接固定装置分别伸出并垂直固定在桥台(06)和桥梁(02)外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桥梁(02)包括桥墩(021)、盖梁(025)以及承台(026),桥墩(021)与盖梁(025)以及承台(026)间设置有摇摆界面(023),或桥墩(021)与盖梁(025)间设置有减隔震装置(0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桥梁一体化的多阶段协同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对于设置有摇摆界面(0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