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607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3
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用于作为移动体的方舱本体(1)、设置在方舱本体(1)上的衬层(2),通过衬层(2),实现了对电磁波进行屏蔽处理,通过方舱本体(1),实现对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实现了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解决了把微波暗室都局限于基建房间内从而不能满足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实现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设置,满足了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辐射敏感度(EMS)测量。辐射敏感度(EMS)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方舱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缩写EMC,就是指某电子设备既不干扰其它设备,同时也不受其它设备的影响,电磁兼容性和我们所熟悉的安全性一样,是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安全性涉及人身和财产,而电磁兼容性则涉及人身和环境保护,需要对天线、雷达等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现有都是在微波暗室中,对天线、雷达等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把微波暗室都局限于基建房间内,现在还没有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由于具有微波暗室的建筑物中处于不能移动状态,从而不能满足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
[0003]本技术通过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技术特征,对把微波暗室都局限于基建房间内从而不能满足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客体是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
[0005]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因此实现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设置,满足了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用于作为移动体的方舱本体、设置在方舱本体上的衬层。
[0007]由于设计了方舱本体和衬层,通过衬层,实现了对电磁波进行屏蔽处理,通过方舱本体,实现对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实现了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解决了把微波暗室都局限于基建房间内从而不能满足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实现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设置,满足了对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使用现场进行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
[0008]本技术设计了,按照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方式把方舱本体和衬层相互联接。
[0009]本技术设计了,按照把微波暗室支撑体与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的方式把方舱本体与衬层联接。
[0010]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凸显了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技术特征,引入了在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的
中应用。
[0011]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
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金属板。
[0012]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通风波导窗。
[0013]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拖杆。
[0014]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屏蔽门、上导轨和下导轨。
[0015]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层。
[0016]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传动丝杠、第二传动丝杠、传动螺母和平台板。
[0017]以上六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扩展了本技术的技术效果。
[0018]本技术设计了,在方舱本体上分别设置有金属板、通风波导窗、拖杆、上导轨和下导轨,在金属板与方舱本体之间设置有衬层并且在上导轨与下导轨之间设置有屏蔽门。
[0019]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方舱本体、衬层、金属板、通风波导窗、拖杆、屏蔽门、上导轨和下导轨,组成了本技术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技术的技术问题。
[0020]本技术设计了,方舱本体设置为包含有舱部和开闭门部并且舱部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开闭门部翻转式联接,舱部的内壁设置为与衬层联接并且舱部的壁板设置为通过铆钉与金属板联接,舱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通风波导窗容纳式联接并且舱部的顶内壁设置为与拖杆联接,舱部的其中一个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和下导轨联接并且开闭门部设置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舱部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开闭门部设置为矩形板状体,开闭门部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合页与舱部联接并且开闭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锁体与舱部联接,开闭门部设置为与屏蔽门相对应分布。
[0021]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与车载底盘对接的壳体设置,方便了进行运输周转。
[0022]本技术设计了,衬层设置为锥形含碳海绵并且衬层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方舱本体贴附式联接,衬层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金属板接触式联接。
[0023]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30MHz~18GHz的波段进行屏蔽处理。
[0024]本技术设计了,金属板设置为单层铁氧体片并且金属板设置为通过铆钉与方舱本体联接,金属板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衬层接触式联接。
[0025]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30MHz

1000MHz的波段进行屏蔽处理。
[0026]本技术设计了,通风波导窗设置为与方舱本体嵌入式联接。
[0027]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舱部设置换气通道。
[0028]本技术设计了,拖杆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拖杆的端头设置为与方舱本体联接。
[0029]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其它电子设备的安装。
[0030]本技术设计了,屏蔽门设置为包含有框架部、门板部、耳座板部和连接螺杆部并且框架部的内壁设置为与门板部的周边侧面部联接,框架部的其中一个边框端头设置为与耳座板部联接并且耳座板部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套装式联接,框架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上导轨滑动式联接并且框架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下导轨滑动式联接,连接螺杆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和下导轨螺纹式联接并且门板部设置为与方舱本体相对应分布,框架部设置为上下端面部具有U字形槽体的矩形架状体并且框架部的U字形槽体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和下导轨容纳式联接,门板部设置为具有由金属板对衬层进行夹装的复合板状体并且耳座板部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片状体,耳座板部设置为的通孔体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联接并且连接螺杆部设置为六角螺栓。
[0031]本技术设计了,上导轨和下导轨设置为工字形杆状体并且上导轨的端头和下导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方舱本体联接,上导轨的中间部和下导轨的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屏蔽门联接。
[0032]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开闭门部部位进行补位电磁波屏蔽处理。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用于作为移动体的方舱本体(1)、设置在方舱本体(1)上的衬层(2),按照对微波暗室进行移动式支撑的方式把方舱本体(1)和衬层(2)相互联接,按照把微波暗室支撑体与车载底盘进行对接安装的方式把方舱本体(1)与衬层(2)联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金属板(3),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通风波导窗(4),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拖杆(5),或,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屏蔽门(6)、上导轨(7)和下导轨(8),或,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层(9),或,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方舱本体(1),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传动丝杠(10)、第二传动丝杠(20)、传动螺母(30)和平台板(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在方舱本体(1)上分别设置有金属板(3)、通风波导窗(4)、拖杆(5)、上导轨(7)和下导轨(8),在金属板(3)与方舱本体(1)之间设置有衬层(2)并且在上导轨(7)与下导轨(8)之间设置有屏蔽门(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磁屏蔽的方舱装置,其特征是:方舱本体(1)设置为包含有舱部(11)和开闭门部(12)并且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开闭门部(12)翻转式联接,舱部(11)的内壁设置为与衬层(2)联接并且舱部(11)的壁板设置为通过铆钉与金属板(3)联接,舱部(1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通风波导窗(4)容纳式联接并且舱部(11)的顶内壁设置为与拖杆(5)联接,舱部(11)的其中一个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联接并且开闭门部(12)设置在上导轨(7)和下导轨(8)之间,舱部(11)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开闭门部(12)设置为矩形板状体,开闭门部(12)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合页与舱部(11)联接并且开闭门部(12)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锁体与舱部(11)联接,开闭门部(12)设置为与屏蔽门(6)相对应分布,或,衬层(2)设置为锥形含碳海绵并且衬层(2)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贴附式联接,衬层(2)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金属板(3)接触式联接,或,金属板(3)设置为单层铁氧体片并且金属板(3)设置为通过铆钉与方舱本体(1)联接,金属板(3)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衬层(2)接触式联接,或,通风波导窗(4)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嵌入式联接,或,拖杆(5)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拖杆(5)的端头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联接,或,屏蔽门(6)设置为包含有框架部(61)、门板部(62)、耳座板部(63)和连接螺杆部(64)并且框架部(61)的内壁设置为与门板部(62)的周边侧面部联接,框架部(61)的其中一个边框端头设置为与耳座板部(63)联接并且耳座板部(63)设置为与连接螺杆部(64)套装式联接,框架部(6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上导轨(7)滑动式联接并且框架部(61)的下端
端面部设置为与下导轨(8)滑动式联接,连接螺杆部(64)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螺纹式联接并且门板部(62)设置为与方舱本体(1)相对应分布,框架部(61)设置为上下端面部具有U字形槽体的矩形架状体并且框架部(61)的U字形槽体分别设置为与上导轨(7)和下导轨(8)容纳式联接,门板部(62)设置为具有由金属板(3)对衬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建代灿明王凯李成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泰开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