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5265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0
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包括顺次设置的弃留井和蓄水池,弃留井包括井体本体、雨水进水管与蓄水池连通的配水管、溢流管和检修孔,雨水进水管和配水管对应设置,且顺水流方向通向设置,井体本体内设有截留墙,截留墙将井体本体分为截流槽和顺流槽,溢流管与截流槽连通,所述雨水进水管和配水管与顺流槽连通。本申请可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以大大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担,节约投资,减少运行费,具有安全、适用等特点,有很好的推广和实用价值,广泛的推广应用后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后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后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全球能源、水资源匮乏,世界各地缺水的地方很多,很多缺水地区,我国的雨水资源十分的丰富, 年降雨量达61900亿m3, 是我国可利用的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0003]集水面的径流雨水经常表现出初期冲刷效应,初期径流雨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水质混浊,随着降雨的持续,一旦冲刷效应完成,径流雨水的水质将明显提高。对于收集利用系统,在雨水收集时弃流掉初期污染严重的径流雨水,便可以大大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担,节约投资,减少运行费用。对于收集排放系统,弃流初期雨水可消除面源污染,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要解决可对初期污染严重的径流雨水进行弃流,大大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担。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设置的弃留井和蓄水池,所述弃留井包括井体本体、雨水进水管与蓄水池连通的配水管、溢流管和检修孔,雨水进水管和配水管对应设置,且顺水流方向通向设置,所述井体本体内设有截留墙,截留墙将井体本体分为截流槽和顺流槽,所述溢流管与截流槽连通,所述雨水进水管和配水管与顺流槽连通;所述蓄水池包括底板、侧壁、PP模块和顶部覆盖层,所述底板包括自下而上顺次设置的素混凝土层、钢筋混凝土层、砂垫层和土工布复合防水层,所述PP模块堆放在土工布复合防水层上,所述侧壁包括靠近PP模块的土工布复合防水层和外侧聚苯板保护层,所述顶部覆盖层包括自下而上顺次覆盖在PP模块上的土工布层、细砂回填层和回填浮土层,所述蓄水池内顺流水方向设有两口出水井,所述出水井位于蓄水池内的井体由PP模块围固形成,位于蓄水池以上的部分由砖块砌筑而成,所述配水管顺细砂回填层顶面与位于上游的出水井连通,位于上游的出水井内设有排污泵,所述排污泵与下游雨水井连通,位于下游的出水井内设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通过提升管与地埋一体机连通。
[000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检修孔露出地面的出口设有垫圈和盖板,垫圈与盖板为成品配套井盖结构,垫圈为中空环形结构,截面为T型,T型横部支立在地面,T型横部与竖部之间的空间为盖板支撑空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的横向截面和纵向截面均为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土工布复合防水层和侧壁的土工布复合防水层为一体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弃留井内、配水管的入水口上设有镀锌不锈钢截污罩。
[0011]进一步地,所述井体本体包括下部矩形腔体和上部矩形腔体,所述下部矩形腔体
横截面面积大于上部矩形腔体横截面面积。
[0012]此外,所述PP模块底部、底板上分布有反冲洗水管,反冲洗水管通过反冲洗总管与地埋一体机连通,所述反冲洗水管上均布有排水孔。
[0013]更加优选地,所述土工布复合防水层包括自下而上顺次铺设的500g土工布、200g土工布和防渗膜,土工布层由500g土工布铺设而成。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0015]本申请可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以大大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担,节约投资,减少运行费,具有安全、适用等特点,有很好的推广和实用价值,广泛的推广应用后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申请涉及的弃留井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申请图2横剖图示。
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0]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0021]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如图1~3所示,包括顺次设置的弃留井1和蓄水池2,弃留井1包括井体本体11、雨水进水管12与蓄水池2连通的配水管13、溢流管14和检修孔16,所述雨水进水管12和配水管13对应设置,且顺水流方向通向设置,所述井体本体11内设有截留墙15,截留墙15将井体本体11分为截流槽17和顺流槽18,溢流管14与截流槽17连通,雨水进水管12和配水管13与顺流槽18连通;蓄水池2包括底板21、侧壁22、PP模块23和顶部覆盖层24,底板21包括自下而上顺次设置的素混凝土层、钢筋混凝土层、砂垫层和土工布复合防水层,PP模块23堆放在土工布复合防水层上,侧壁22包括靠近PP模块23的土工布复合防水层和外侧聚苯板保护层,顶部覆盖层24包括自下而上顺次覆盖在PP模块23上的土工布层、细砂回填层和回填浮土层,蓄水池2内顺流水方向设有两口出水井4,出水井4位于蓄水池2内的井体由PP模块围固形成,位于蓄水池2以上的部分由砖块砌筑而成,配水管13顺细砂回填层顶面与位于上游的出水井4连通,位于上游的出水井4内设有排污泵5,排污泵与下游雨水井连通,位于下游的出水井4内设有提升泵6,提升泵6通过提升管7与地埋一体机8连通。
[0022]检修孔16露出地面的出口设有垫圈和盖板19,垫圈与盖板19为成品配套井盖结构,垫圈为中空环形结构,截面为T型,T型横部支立在地面,T型横部与竖部之间的空间为盖板支撑空间,蓄水池2的横向截面和纵向截面均为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结构,底板21的土工布复合防水层和侧壁22的土工布复合防水层为一体结构,弃留井1内、配水管13的入水口上
设有镀锌不锈钢截污罩3。井体本体11包括下部矩形腔体和上部矩形腔体,下部矩形腔体横截面面积大于上部矩形腔体横截面面积。
[0023]PP模块23底部、底板21上分布有反冲洗水管10,反冲洗水管10通过反冲洗总管9与地埋一体机8连通,反冲洗水管10上均布有排水孔,土工布复合防水层包括自下而上顺次铺设的500g土工布、200g土工布和防渗膜,土工布层由500g土工布铺设而成。
[0024]蓄水池施工步骤,步骤1、基坑开挖;2、垫层施工;3、在垫层上依次铺设500g土工布,200g土工布,防渗膜;4、在防渗膜上拼装集水模块;5、在模块四周依次铺设防渗膜,200g土工布,500g土工布,并与底部的500g土工布,200g土工布,防渗膜连接成为整体;6、在四周500g土工布外设置挤塑板等材料保护层后回填砂土或松软土;7、在模块上部依次铺设防渗膜,200g土工布,500g土工布,并与模块四周的500g土工布,200g土工布,防渗膜连接成为整体;8、在上部500g土工布外设置挤塑板等材料保护层后回填砂土或松软土。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设置的弃留井(1)和蓄水池(2),所述弃留井(1)包括井体本体(11)、雨水进水管(12)与蓄水池(2)连通的配水管(13)、溢流管(14)和检修孔(16),所述雨水进水管(12)和配水管(13)对应设置,且顺水流方向通向设置,所述井体本体(11)内设有截留墙(15),截留墙(15)将井体本体(11)分为截流槽(17)和顺流槽(18),所述溢流管(14)与截流槽(17)连通,所述雨水进水管(12)和配水管(13)与顺流槽(18)连通;所述蓄水池(2)包括底板(21)、侧壁(22)、PP模块(23)和顶部覆盖层(24),所述底板(21)包括自下而上顺次设置的素混凝土层、钢筋混凝土层、砂垫层和土工布复合防水层,所述PP模块(23)堆放在土工布复合防水层上,所述侧壁(22)包括靠近PP模块(23)的土工布复合防水层和外侧聚苯板保护层,所述顶部覆盖层(24)包括自下而上顺次覆盖在PP模块(23)上的土工布层、细砂回填层和回填浮土层,所述蓄水池(2)内顺流水方向设有两口出水井(4),所述出水井(4)位于蓄水池(2)内的井体由PP模块围固形成,位于蓄水池(2)以上的部分由砖块砌筑而成,所述配水管(13)顺细砂回填层顶面与位于上游的出水井(4)连通,位于上游的出水井(4)内设有排污泵(5),所述排污泵与下游雨水井连通,位于下游的出水井(4)内设有提升泵(6),所述提升泵(6)通过提升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云波陈龙斌黄勇李剑孙文任广亮王明远马小斌张泉于克成李健男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东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