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305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包括主体、内导体、接触头和弹簧,主体的尾部具有安装盲孔;内导体固定设置在安装盲孔内,内导体的尾部端面设置有连接孔;接触头设置在连接孔内,且接触头的内端面与连接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弹簧,处于非连接状态时,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接触头的外端伸出至连接孔外;处于连接状态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接触头的外端向连接孔内部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弹簧的伸缩性实现弹性连接,既满足了弹性需求又满足了连接稳定性。求又满足了连接稳定性。求又满足了连接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衰减器中的弹性接触连接器通常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任务,它们的设计必须精确到位以确保最优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弹性接触连接器的设计中,对弹性部件的要求是严格而精细的。如果这些部件设计不当,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接触头被按到底部后无法恢复原状。这种情况下,连接器可能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整个衰减器的性能下降或失效。
[0003]另一方面,如果弹性部件的设计过于松散,各个部件可能会容易脱落或移位,这会在组装或维护衰减器时增加难度和复杂性。此外,松散的部件也可能导致连接器的性能不稳定,或者在震动或机械应力下导致连接器的早期失败。
[0004]因此,设计弹性接触连接器需要兼顾稳定性和弹性,同时还需要满足衰减器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出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应用和环境条件的弹性接触连接器,就成为了一个技术挑战。尤其是在高频或高功率的应用中,连接器的设计和性能将直接影响到衰减器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阶段无法有效的兼顾弹性连接器的稳定性和弹性,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在满足弹性连接需求的情况下,增加了稳定性。
[0006]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包括:
[0008]主体,其尾部具有一个连接端面,所述连接端面上设置有安装盲孔;
[0009]内导体,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盲孔内,且所述内导体与设置在所述主体头部的线缆电连接,所述内导体的尾部端面设置有连接孔;
[0010]接触头,其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内,且所述接触头的内端面与所述连接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端与所述连接孔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外端与所述接触头固定连接;
[0011]处于非连接状态时,所述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所述接触头的外端伸出至所述连接孔外;
[0012]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接触头的外端向所述连接孔内部移动。
[0013]具体地,所述连接孔分为第一直孔和第二直孔,所述第一直孔和所述第二直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直孔设置在所述内导体内部,所述第一直孔的外端面与所述第二直孔的内端面连通,所述第二直孔的外端面与所述内导体的尾部端面重合;
[0014]所述第一直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孔的直径,所述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直孔的直径,所述弹簧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直孔过盈配合,所述弹簧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孔的直径,所述弹簧与所述第二直孔间隙配合。
[0015]具体地,所述接触头包括第一圆柱和第二圆柱,所述第一圆柱和所述第二圆柱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圆柱的外端面与所述第二圆柱的内端面固定连接;
[0016]所述第一圆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柱的直径,所述弹簧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圆柱的外径,所述弹簧的外端与所述第一圆柱过盈配合。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直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圆柱的长度。
[0018]可选地,所述弹簧处于极限压缩状态时,所述弹簧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直孔的深度与所述第一圆柱的长度之和。
[0019]具体地,所述接触头沿所述连接孔的中轴线移动,所述连接孔的中轴线与所述主体的插入方向平行。
[0020]进一步,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用于绝缘的介质环,所述介质环设置在所述内导体的外侧面与所述安装盲孔之间。
[0021]具体地,所述介质环与所述安装盲孔过盈配合,所述内导体与所述介质环过盈配合。
[0022]具体地,所述主体为SM接头、N型接头、4.3

10型接头、L29型接头或2.92型接头。
[002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4]本技术通过将接触头设置在内导体内,并通过弹簧将连接孔与接触头固定连接,通过弹簧的伸缩性实现弹性连接,既满足了弹性需求又满足了连接稳定性,并使得在连接状态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接触头的外端向连接孔内部移动。在非连接状态时,弹簧回复至原长状态,接触头的外端伸出至连接孔外。这种设计实现了接触头的良好弹性,解决了接触头按到底后无法弹出的问题。
[0025]同时通过将连接孔分为第一直孔和第二直孔,将接触头分别第一圆柱和第二圆柱,并通过控制直径来实现过盈配合和间隙配合,实现了弹簧与连接孔的稳定连接,避免了弹簧过度松动,各个部件容易脱落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6]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
[0027]图1是根据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根据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的爆炸图。
[0029]附图标记:1

主体,2

介质环,3

内导体,4

第一直孔,5

第二直孔,6

弹簧,7

接触头,8

第一圆柱,9

第二圆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
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1]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
[0032]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33]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4]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其尾部具有一个连接端面,所述连接端面上设置有安装盲孔;内导体(3),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盲孔内,且所述内导体(3)与设置在所述主体(1)头部的线缆电连接,所述内导体(3)的尾部端面设置有连接孔;接触头(7),其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内,且所述接触头(7)的内端面与所述连接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弹簧(6);所述弹簧(6)的内端与所述连接孔固定连接,所述弹簧(6)的外端与所述接触头(7)固定连接;处于非连接状态时,所述弹簧(6)处于原长状态,所述接触头(7)的外端伸出至所述连接孔外;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弹簧(6)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接触头(7)的外端向所述连接孔内部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头(7)沿所述连接孔的中轴线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中轴线与所述主体(1)的插入方向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衰减器的弹性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分为第一直孔(4)和第二直孔(5),所述第一直孔(4)和所述第二直孔(5)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直孔(4)设置在所述内导体(3)内部,所述第一直孔(4)的外端面与所述第二直孔(5)的内端面连通,所述第二直孔(5)的外端面与所述内导体(3)的尾部端面重合;所述第一直孔(4)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孔(5)的直径,所述弹簧(6)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直孔(4)的直径,所述弹簧(6)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直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清诚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天亚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