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根友专利>正文

自动控制电子捕虫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174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控制电子捕虫灯,包括中空状的壳体、分别安装在壳体上端的通风筒、安装在通风筒上端的顶盖、安装在顶盖内的控制电路板、光源体、光源体固定板、安装在通风筒下且套设在壳体上端内的收集筒、安装在通风筒内下端收集筒上部的自动收入装置,在所述的壳体的下端、所述收集筒的下方安装有风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安全方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广泛适用于畜牧养殖场、蔬菜大棚、庭院、住宅区、粮食仓库、农作物种植场所以及其它害虫密集场所。也可以为科研机构及大中院校作为害虫标本采集,及农作物害虫观察采集使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电子捕虫灯,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各种场所的捕蚊、灭蚊作业,而且还具有杀菌、除臭、净化空气等功能,还具有受光照亮度及定时控制进行开关 机操作的电子捕虫灯。
技术介绍
在人们生活的生活环境中,特别是夏天就会出现许多的蚊子,其在人们耳边飞翔 时会产生噪音扰人清梦,而蚊虫以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作为食物,被叮咬之处会产生红肿 发痒的现象,甚至会传染各种疾病,给人和动物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目前,市场上有着各式各样的除蚊工具,如杀虫剂、蚊香、捕蚊拍、捕蚊灯等。但由 于杀虫剂、蚊香在使用上所生产的气体在扑杀、驱赶蚊虫的同时,相对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 影响,并且,长期使用会令蚊虫产生抗药性,造成其失效;捕蚊拍在使用上只能由使用者主 动出击,挥舞着捕蚊除掉周遭的蚊虫,不仅在使用上较不方便,而且效果极为有限;而捕蚊 灯则利用蚊虫的趋光性,令其自行向光源处靠近,并遭设于光源外围的高压电网捕杀,使用 上较为方便、效果较佳,使得该结构的捕蚊灯广为人们所青睐。 然而,上述结构的捕蚊灯虽可达到较其它捕蚊工具更佳的使用效果,但该结构的 捕蚊灯,其利用于光源外围通有电源的高压电网击毙靠近的蚊虫,在其实际实施使用中发 现诸多缺点如1、其在使用上存在场所的限制,一旦较为潮湿的环境或下雨时,为避免电 网短路造成危险而无法使用;2、当人们特别是小孩不慎触及电网时,会发生电击的现象,有 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击毙蚊虫时还会产生扰人的噪音;3、蚊虫在击毙后或是粘在高压电网 上,或是被弹落在捕蚊灯周围,不仅不易清理,且易滋生细菌,造成环境污染;4、使用上需耗 费极为可观的电能,增加使用成本。另外。现有的捕蚊灯只有单一的捕蚊、灭蚊的功效,并无 其它的用途,例如不具备杀菌、除臭、净化空气等功效。随着工业产生逐渐发展,车辆的增 多以及大自然生态的破坏,使得空气污染日益恶化,存在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有害气体等, 随之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5、因蚊子和一些害虫的生活习性是白天休息夜里活动,这 就需要产品也在白天关机等待,夜里开机工作,目前实施这一工作主要靠人工进行,费时费 工。6、因产品没有设置防逃装置,使进入收集装置内活的蚊子在停电及关机时会逃跑而再 次受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 理、使用安全、方便,不仅具有捕蚊、灭蚊的功效,还具有杀菌、除臭、净化空气等功效,还具 有受光照亮度及定时控制进行开关机操作的自动控制电子捕虫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控制电子捕虫灯,包括中空状 的壳体、分别安装在壳体上端的通风筒、安装在通风筒上端的顶盖、安装在顶盖内的控制电 路板、光源体、光源体固定板、安装在通风筒下且套设在壳体上端内的收集筒、安装在通风筒内下端收集筒上部的自动收入装置,在所述的壳体的下端、所述收集筒的下方安装有风 机。 所述的收集筒内有金属过滤网,其上部通过卡销与透光筒相连,所述的透光筒下部安装有自动收入装置,自动收入装置包括漏斗状主体、弹簧、和开关门,所述开关门与所述弹簧通过销子与所述漏斗状主体连接,所述透光筒上部与所述顶盖胶合。 所述的光源体固定在所述的光源体固定板下,所述光源体固定板与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顶盖下;所述顶盖设有光感应孔、感应量调节孔,顶部安装有吊环、转换开关和电源线。 所述风机、转换开关及光源体分别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板与电源连接。 所述的光源体为冷阴极灯管。由于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此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安全方便,不仅对蚊子有捕灭作用,还对其他夜间 活动的农作物害虫都有很好的捕灭作用,在附加特定的苍蝇引诱剂时对苍蝇也有很好的捕 获作用。本技术广泛适用于畜牧养殖场、蔬菜大棚、庭院、住宅区、粮食仓库、农作物种 植场所以及其它害虫密集场所。也可以为科研机构及大中院校作为害虫标本采集,及农作 物害虫观察采集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拆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盖子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光控与控制电路方框图;图5为风机及照明电路方框图。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1-壳体;ll-风机;12-风机电源插;2_通风筒;21-收集筒与通风筒结合部件;22-风机电源线;3-顶盖;31-控制电路板;32-光源体;33-光源体固定板;3435-调节孔;36-吊环;37-转换开关;38-电源线;4-收集筒41-观察孔;42-金属过滤网;43-收集筒与通风筒结合部件;5-自动防逃装置;51-漏斗状主体;52-弹簧;53-防逃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自动控制电子捕虫灯,包括中空状的壳体1、分别安 装在壳体1上端的通风筒2。安装在通风筒2上端的顶盖3、安装在顶盖3内的控制电路板 31、光源体32、光源体固定板33、安装在通风筒2下且通过卡槽式套设在壳体1上端内的收 集筒4、安装在通风筒2内下端收集筒4上部的自动防逃装置5,在所述的壳体1的下端、所 述收集筒4的下方安装有风机11。 收集筒4内部装有金属过滤网41 ,其上部通过卡槽式与通风筒2相连,通风筒2下 部安装有自动防逃装置5,自动防逃装置包括漏斗状主体51、弹簧52和防逃门53,防逃门53与弹簧52通过销子54与漏斗状主体51连接,通风筒2上部与顶盖3胶合。 光源体32固定在光源体固定板33下,光源体固定板33与控制电路板31分别通过螺丝固定在顶盖3下;顶盖3设有光感应孔34、感应量调节孔35,顶部安装有吊环36、手动/自动转换开关37和电源线38。风机11、手动/自动转换开关37及光源体32分别通过控制电路板31与电源连接。 本技术的优点主要在于 1、采用自动控制因捕虫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灯光引诱害虫,在风机的吸力作用 下将害虫吸到收集腔内,从而达到捕虫的目的,其工作是时段性的, 一般在夜间工作白天关 闭,且要保证将引诱进来的害虫在关闭时不至于逃跑,因此本技术设置了自动收入装 置,在夜间,光控电路或定时电路触发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打开电源使整机处于工作状态,同时收集口活动门在风力(或其他牵引 力)的作用下自动打开,使害虫能顺利进入收集腔,在白天,光控电路触发控制电路,控制 电路将电源关闭,同时收集口活动因失去引力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关闭,使得进入收集腔 内的害虫无法逃出。这样就达到了自动控制的目的,降低了劳动强度。 2、结构合理性因目前同类产品基本上风机设置在收集腔上面,这样会造成害虫 在经过高速转动的风机时被打死,有一部分会粘在扇叶上,也有一部分在风机的离心作用 下被刮到风机内壁,使得摩擦力增大,风机负荷也增大,影响整机的正常工作。而清理又十 分不便。本技术将风机设置在收集腔下部,害虫被吸入后,在进入收集箱时被金属滤网 挡在收集腔内,而风机的扇叶不接触害虫,保持扇叶的清洁。 3、光源的选择光源体采用冷阴极(CCFL)灯管,该光源光照强、能耗低、使用寿命 长、使用成本低,利用其光色容易控制的特点,对蚊子有很好的引诱作用,对其他夜间活动 的农作物害虫也有很好的引诱作用。 图4为本技术光控与控制电路方框图;图5为风机及照明电路方框图。如图 4所示,光控与定时控制电路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控制电子捕虫灯,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状的壳体、分别安装在壳体上端的通风筒、安装在通风筒上端的顶盖、安装在顶盖内的控制电路板、光源体、光源体固定板、安装在通风筒下且套设在壳体上端内的收集筒、安装在通风筒内下端收集筒上部的自动收入装置,在所述的壳体的下端、所述收集筒的下方安装有风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根友
申请(专利权)人:徐根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