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4115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包括前车架、后车架、中车架、电池包和上盖。其中,前车架、中车架和后车架自前向后依次连接,中车架包括于左右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根纵梁,以及沿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根横梁,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梁固定,形成容置空间;电池包包括支撑板和电池主体,电池主体置于容置空间内,支撑板与电池主体的底部固定,且支撑板与两根纵梁的下侧端面固定;上盖与两根纵梁的上侧端面固定。此CTC结构合理的利用了两根纵梁之间的闲置空间作为电池包的容置空间,还便于电池包的拆装更换。换。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一些乘用车企业已经在其新能源车辆上应用了CTC(cell

to

chassis)技术,并且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进行CTC技术的布局。应用CTC技术可整车降重、底盘扭转刚度提升、轻量化、提高体积利用率、降本增效等优势,因此CTC电池技术无疑是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量发展趋势。现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应用的CTC技术是将车辆底盘作为电池的密封容腔,集成效率高。
[0003]CTC有如此多的优势,所以商用车领域也逐步引入CTC技术,来提升新能源商用车的优势,并且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中间和轴距间的空间充足,更便于CTC构型布置,提升空间利用率,还可以节省出车架外侧两侧空间,增加整车的储物空间。
[0004]但由于商用车其不具备乘用车的底盘结构,因此无法直接参考相对成熟的乘用车的布局方式,并且乘用车的CTC构型其电池系统是无法拆卸和更换的。
[0005]因此,亟需一种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能够合理的利用两根纵梁之间的闲置空间作为电池包的容置空间,便于电池包的拆装更换。
[0007]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包括:
[0009]前车架和后车架;
[0010]中车架,上述前车架、上述中车架和上述后车架自前向后依次连接,上述中车架包括于左右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根纵梁,以及沿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根横梁,上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上述纵梁固定,形成容置空间;
[0011]电池包,上述电池包包括支撑板和电池主体,上述电池主体置于上述容置空间内,上述支撑板与上述电池主体的底部固定,且上述支撑板与两根上述纵梁的下侧端面固定;
[0012]上盖,上述上盖与两根上述纵梁的上侧端面固定。
[0013]作为上述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根上述纵梁的上侧端面分别设置有向左和/或右方向弯折的第一翻边结构,且分别位于两根上述纵梁的上述第一翻边结构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述第一翻边结构的上端面与上述上盖的下端面固定。
[0014]作为上述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根上述纵梁的下侧端面分别设置有向上述容置空间内侧弯折的第二翻边结构,且分别位于两根上述纵梁的上述第二翻边结构位于同一水平面。
[0015]作为上述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根上述纵梁的下侧端面还分别设置有向上述容置空间外侧弯折的第三翻边结构,且分别位于两根上述纵梁
的上述第三翻边结构位于同一水平面,螺栓紧固件穿过上述电池包的上述支撑板与上述第三翻边结构后与螺母螺纹连接。
[0016]作为上述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纵梁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前连接部、中段和后连接部,上述中段与上述横梁围合成上述容置空间,上述前连接部与上述前车架连接,上述后连接部与上述后车架连接,于上述左右方向,两个上述前连接部的间距、两个上述后连接部的间距均小于两根上述中段的间距。
[0017]作为上述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中段与上述前连接部之间以及上述中段与上述后连接部之间均通过衔接部连接,且上述衔接部与上述中段、上述前连接部及上述后连接部的连接位置均开设有圆弧倒角,上述倒角的轴线平行于竖直方向。
[0018]作为上述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于上述容置空间的内侧,上述中段设置有折边结构,两个上述折边结构分别连接上述中段和上述前连接部及上述中段和上述后连接部。
[0019]作为上述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于上述左右方向,两个上述折边结构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前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也小于两个上述后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上述电池包还包括于上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端板,上述第二端板均垂直于上述支撑板,于上述前后方向,两个上述第二端板相背一侧的端面分别与上述折边结构的相邻一侧的端面抵接,且一侧的上述第二端板同时与于上述左右方向对称的两个上述折边结构抵接。
[0020]作为上述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上盖于上述前后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一端板,于上述左右方向,上述第一端板的长度等于两个上述折边结构之间的间距,于上述前后方向,两个上述第一端板之间的间距与两个上述折边结构之间的间距相同,上述第一端板插设于两个上述折边结构之间。
[0021]作为上述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于上述前后方向,上述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上述上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部,上述第一密封部和上述第二密封部于上述竖直方向与上述折边结构的两侧端面抵接并密封。
[0022]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
[0023]将商用车的车架分为前车架、中车架和后车架,采用分段式车架替代传统的边梁式车架,提高了整车的扭转刚度,且通过两根纵梁和两根横梁围合成用于装载电池的容置空间,电池主体的底壁与支撑板的上端面固定,电池主体位于容置空间内,支撑板的上端面的左右两侧边缘则与两侧的纵梁的下端面固定,以形成容置空间的底壁,上盖的下端面的两侧边缘则与两根纵梁的上端面固定,形成容置空间的顶壁,如此利用车架的中车架中部作为电池包的安装区域,合理的利用了两根纵梁之间的闲置空间,且提升了放置电池的空间。在安装过程中电池包自车架的底部向上顶升,将电池主体放入容置空间中,支撑板的上侧端面与纵梁的底侧端面抵接并固定,上盖则与容置空间的上方自上向下的扣合于纵梁的上端面并固定,如此,在对容置空间内的电池进行检修或是更换时,仅需要自车架的底部,拆除螺栓紧固件,即可使得电池包于容置空间中脱出,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较于传统的CTC构型来说,本专利技术的CTC构型更有利于电池包的维修和更换,不破坏其固有结构。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纵梁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纵梁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纵梁的结构示意图三;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中车架(100),所述前车架、所述中车架(100)和所述后车架自前向后依次连接,所述中车架(100)包括于左右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根纵梁(110),以及沿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根横梁(120),所述横梁(120)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纵梁(110)固定,形成容置空间(130);电池包(200),所述电池包(200)包括支撑板(210)和电池主体(220),所述电池主体(220)置于所述容置空间(130)内,所述支撑板(210)与所述电池主体(220)的底部固定,且所述支撑板(210)与两根所述纵梁(110)的下侧端面固定;上盖(300),所述上盖(300)与两根所述纵梁(110)的上侧端面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纵梁(110)的上侧端面分别设置有向左和/或右方向弯折的第一翻边结构(111),且分别位于两根所述纵梁(110)的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11)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11)的上端面与所述上盖(300)的下端面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纵梁(110)的下侧端面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容置空间(130)内侧弯折的第二翻边结构(112),且分别位于两根所述纵梁(110)的所述第二翻边结构(112)位于同一水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纵梁(110)的下侧端面还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容置空间(130)外侧弯折的第三翻边结构(113),且分别位于两根所述纵梁(110)的所述第三翻边结构(113)位于同一水平面,螺栓紧固件(119)穿过所述电池包(200)的所述支撑板(210)与所述第三翻边结构(113)后与螺母螺纹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10)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前连接部(114)、中段(115)和后连接部(116),所述中段(115)与所述横梁(120)围合成所述容置空间(130),所述前连接部(114)与所述前车架连接,所述后连接部(116)与所述后车架连接,于所述左右方向,两个所述前连接部(114)的间距、两个所述后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雨默项小雷王博孟维江张艺铭王梓航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