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坡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4021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放坡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包括获取放坡体的建筑图纸;基于建筑图纸确定放坡体的边线以及边线之间的距离,边线包括坑顶边线以及坑底边线;基于边线之间的距离以及放坡体的厚度,得到边线的偏移距离;基于偏移距离对边线进行第一偏移处理得到偏移后的边线,并确定边线之间的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及偏移后的边线之间的第二顶点对应关系;根据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及第二顶点对应关系进行放样,生成放坡体。由于防坡体的边线是基于建筑图纸得到的,保证了所确定出的放坡体边线及边线之间距离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建模生成的放坡体的准确性。提高了建模生成的放坡体的准确性。提高了建模生成的放坡体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放坡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具体涉及放坡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放坡是利用土体自身的强度保持边坡不发生坍滑、移动、松散或不均匀下沉,达到边坡稳定,一般适用于杂填土、粘性土或粉性土,且环境条件允许的基坑。放坡是通过放坡图纸体现的,放坡图纸中相邻放坡有高差时,会有斜交拉通的边线,拉通的场景有顶标高相同,底标高不同放坡比例相差不是很大;底标高相同,顶标高不同放坡比例相差不大,顶底标高相同放坡比例不一样,且放坡线坑顶边线和坑顶边线不是一样长的。
[0003]对于放坡体的建模,使用线式构件手动绘制放坡长度,但放坡图纸中坑顶坑底边线长度不一样,线式构件绘制的线条上下长度必须是一样长,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或者使用面式构件绘制,修改标高后变成斜的,但因土钉墙坑顶坑底边线长度不一样,但标高是一样的,面式设斜后,若一个平面上的标高不在一个面上,就自动反算标高,模型达不到用户想要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放坡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放坡体建模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放坡体的建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6]获取放坡体的建筑图纸;
[0007]基于所述建筑图纸确定所述放坡体的边线以及所述边线之间的距离,所述边线包括坑顶边线以及坑底边线,所述边线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坑顶边线与所述坑底边线之间的距离;r/>[0008]基于所述边线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放坡体的厚度,得到所述边线的偏移距离,所述坑顶边线的偏移距离与所述坑底边线的偏移距离相同;
[0009]基于所述偏移距离对对应的所述边线进行第一偏移处理得到偏移后的边线,并确定所述边线之间的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及偏移后的边线之间的第二顶点对应关系,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为偏移前的坑顶边线与偏移前的坑底边线之间的顶点对应关系,所述第二顶点对应关系为偏移后的坑顶边线与偏移后的坑底边线之间的顶点对应关系;
[0010]根据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及所述第二顶点对应关系进行放样,生成所述放坡体。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放坡体的建模方法,由于防坡体的边线是基于建筑图纸得到的,保证了所确定出的放坡体边线及边线之间距离的准确性。同时,边线的偏移距离是在放坡体的厚度以及边线之间的距离得到,使得边线的偏移是与放坡体的实际情况相关的,在此基础上,对偏移前后的边线进行顶点对应关系的确定,提高了所得到的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
及第二顶点对应关系的准确性,再利用该对应关系进行放样,保证了建模生成的放坡体的准确性。
[00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边线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放样体的厚度,得到所述边线的偏移距离,包括:
[0013]基于所述坑顶边线与所述坑底边线之间的第一方向距离以及第二方向距离,确定所述放坡体的放坡角度;
[0014]基于所述放坡角度以及所述放坡体的厚度,得到所述偏移距离。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放坡体的建模方法,边线是从建筑图纸中得到的,是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在此基础上能够提高所确定出的放坡体的放坡角度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所得到的偏移距离的准确性。
[001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偏移距离对所述边线进行第一偏移处理得到偏移后的边线,并确定所述边线之间的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及偏移后的边线之间的第二顶点对应关系,包括:
[0017]基于所述坑顶边线与所述坑底边线的顶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
[0018]基于所述偏移距离对所述边线进行第一偏移处理,得到第一偏移后的坑顶边线以及第一偏移后的坑底边线;
[0019]基于所述第一偏移后的坑顶边线与所述第一偏移后的坑底边线的顶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第二顶点对应关系。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放坡体的建模方法,在第一偏移前先确定第一顶点对应关系,再在偏移处理后确定第二顶点对应关系,以避免第一偏移后的边线对第一偏移前的边线的第一顶点对应关系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所得到的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及第二顶点对应关系的准确性。
[002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坑顶边线与所述坑底边线的顶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包括:
[0022]统计所述坑顶边线的顶点数量以及所述坑底边线的顶点数量,并将所述顶点数量较多的边线确定为目标边线;
[0023]从所述目标边线的预设顶点开始,在另一边线的顶点中查询距离最近的顶点,以确定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放坡体的建模方法,从顶点数量较多的边线开始,在另一边线中进行查询,由于目标顶点中的所有顶点均需要在另一边线的顶点中进行查询,因此,能够保证目标边线上的所有顶点均能够查询到对应的顶点。
[002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建筑图纸确定所述放坡体的边线,包括:
[0026]利用所述建筑图纸中所述放坡体的图纸边线,确定所述放坡体的初始边线,所述初始边线包括初始坑顶边线以及初始坑底边线;
[0027]对所述初始边线合法性进行校验,确定所述放坡体的边线。
[002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放坡体的建模方法,由于建筑图纸的绘制可能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因此,从建筑图纸中得到的图纸边线可能存在非法等问题,因此,在得到初始边线之后对其进行合法性校验,以保证所得到的放坡体边线的准确性。
[002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初始边线合法性进行校验,确定所述放坡体的边线,包括:
[0030]若检测出所述初始边线自相交,获取所述初始边线的悬挑段,并基于所述悬挑段对所述初始边线进行修剪,确定所述边线;
[0031]若检测出所述初始边线包括至少两个不连续的线段,对所述至少两个不连续的线段进行延伸合并,确定所述边线;
[0032]若检测出所述初始坑顶边线与所述初始坑底边线相交,发出检查提醒,以确定所述边线。
[003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放坡体的建模方法,对于自相交的初始边线进行修改,同一初始边线中不连续的线段进行延伸合并,对于相交的初始坑顶边线以及初始坑底边线发出相应的提醒,因此,通过自动校验与修正,提高了放坡体建模的效率。
[003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35]获取与所述放坡体连接的平台的宽度,所述平台包括第一平台和/或第二平台,所述第一平台与所述坑顶边线对应,所述第二平台与所述坑底边线对应;
[0036]基于所述平台的宽度对相应的边线进行第二偏移处理,并利用第二偏移处理后的边线与第二偏移处理前的边线形成平台多边形;
[0037]基于所述放坡体的厚度对所述平台多边形进行拉伸,得到平台体;
[0038]将所述平台体与所述放坡体进行合并,得到土钉墙的体。
[003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放坡体的建模方法,对于放坡体所连接的第一平台和/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坡体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放坡体的建筑图纸;基于所述建筑图纸确定所述放坡体的边线以及所述边线之间的距离,所述边线包括坑顶边线以及坑底边线,所述边线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坑顶边线与所述坑底边线之间的距离;基于所述边线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放坡体的厚度,得到所述边线的偏移距离,所述坑顶边线的偏移距离与所述坑底边线的偏移距离相同;基于所述偏移距离对所述边线进行第一偏移处理得到偏移后的边线,并确定所述边线之间的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及偏移后的边线之间的第二顶点对应关系,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为偏移前的坑顶边线与偏移前的坑底边线之间的顶点对应关系,所述第二顶点对应关系为偏移后的坑顶边线与偏移后的坑底边线之间的顶点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及所述第二顶点对应关系进行放样,生成所述放坡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边线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放样体的厚度,得到所述边线的偏移距离,包括:基于所述坑顶边线与所述坑底边线之间的第一方向距离以及第二方向距离,确定所述放坡体的放坡角度;基于所述放坡角度以及所述放坡体的厚度,得到所述偏移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偏移距离对所述边线进行第一偏移处理得到偏移后的边线,并确定所述边线之间的第一顶点对应关系以及偏移后的边线之间的第二顶点对应关系,包括:基于所述坑顶边线与所述坑底边线的顶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基于所述偏移距离对所述边线进行第一偏移处理,得到第一偏移后的坑顶边线以及第一偏移后的坑底边线;基于所述第一偏移后的坑顶边线与所述第一偏移后的坑底边线的顶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第二顶点对应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坑顶边线与所述坑底边线的顶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包括:统计所述坑顶边线的顶点数量以及所述坑底边线的顶点数量,并将所述顶点数量较多的边线确定为目标边线;从所述目标边线的预设顶点开始,在另一边线的顶点中查询距离最近的顶点,以确定所述第一顶点对应关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建筑图纸确定所述放坡体的边线,包括:利用所述建筑图纸中所述放坡体的图纸边线,确定所述放坡体的初始边线,所述初始边线包括初始坑顶边线以及初始坑底边线;对所述初始边线合法性进行校验,确定所述放坡体的边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初始边线合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月张宗敏贾文朝李佩佩
申请(专利权)人: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