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方法及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2443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3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工方法及加工装置,用于装配第一工件至第二工件上,第二工件开设有通孔,通孔贯穿第二工件的顶面和底面。加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工件的厚度,并基于第一工件的厚度获取第一工件的类别及对应的加工值;获取第二工件的通孔的深度,并基于通孔的深度获取第二工件的类别;基于加工值,加工对应类别的第二工件中通孔的侧壁以形成安装槽,安装槽贯穿对应第二工件的顶面并连通通孔,安装槽的深度等于加工值;装配第一工件至类别相同的第二工件的安装槽内。该加工方法可消除因第二工件的厚度不同导致安装槽形成后的内段差的波动,提高了加工的准确度,加工值是基于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类别自动匹配所得,作业简单,提高了加工效率。了加工效率。了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工方法及加工装置


[0001]本申请涉零组件加工及装配
,具体涉及一种加工方法及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产品标志等小件(第一工件)一般通过嵌设的方式装配在产品主体(第二工件)上,在装配产品标志与产品主体时,一般会按照固定的加工值先加工产品主体上的通孔,以形成安装槽,然后将产品标志装配在安装槽内。为确保产品标志装配在安装槽后,产品标志的顶面与产品主体的顶面之间的距离符合生产要求,安装槽的底壁与产品主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内段差)需在预设范围内。
[0003]然而,不同的产品主体的自身厚度会出现波动,按照固定的加工值加工安装槽会使得形成的内段差不稳定,出现内段差超出预设范围的现象,导致加工的准确度低,从而使得产品标志装配在安装槽后,产品标志的顶面与产品主体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不符合生产要求。此外,加工值是基于产品标志的厚度所设定的,即不同厚度的产品标志其对应的加工值也不同,采用固定加工值的方式装配不同厚度的产品标志时需要暂停作业,以调整对应的加工值,导致作业繁琐,加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加工方法及加工装置,以提高加工的准确度及加工效率。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工方法,用于装配第一工件至第二工件上,所述第二工件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和底面,所述加工方法包括:
[0006]获取所述第一工件的厚度,并基于所述第一工件的厚度获取所述第一工件的类别及对应的加工值;
[0007]获取所述第二工件的通孔的深度,并基于所述通孔的深度获取所述第二工件的类别;
[0008]基于所述加工值,加工对应类别的所述第二工件中通孔的侧壁以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贯穿对应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并连通所述通孔,所述安装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加工值;
[0009]装配所述第一工件至类别相同的所述第二工件的安装槽内。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二工件的通孔的深度包括:
[0011]提供一承载台;
[0012]放置所述第二工件至所述承载台上,并使所述第二工件的底面抵接所述承载台;
[0013]在所述顶面远离所述承载台的一侧选取一参考点;
[0014]测得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承载台的第一距离H1;
[0015]测得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顶面的第二距离H2;
[0016]基于所述第一距离H1及所述第二距离H2,获取所述通孔的深度。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得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承载台的第一距离H1包括:
[0018]在所述参考点设置测距传感器,所述承载台上具有第一垂直点,使得所述参考点与所述第一垂直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所述承载台;
[0019]通过所述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所述第一垂直点的距离即为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承载台的第一距离H1。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垂直点为n个,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所述通过所述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所述第一垂直点的距离包括:
[0021]沿平行于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的方向移动所述承载台,使得所述参考点与一个所述第一垂直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所述承载台;
[0022]通过所述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垂直点的距离h11;
[0023]移动所述承载台(n

1)次,并通过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剩余的所述第一垂直点的距离分别为h12、h13
……
h1n;
[0024]基于测得h11、h12、h13
……
h1n,确定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承载台的第一距离H1;其中,
[0025]第一距离H1满足关系式:H1=(h11+h12+h13
……
+h1n)/n。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得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顶面的第二距离H2包括:
[0027]沿平行于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的方向移动所述承载台,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具有第二垂直点,使得所述参考点与所述第二垂直点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
[0028]通过所述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所述第二垂直点的距离即为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顶面的距离H2。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垂直点为n个,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所述通过所述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所述第二垂直点的距离包括:
[0030]沿平行于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的方向移动所述承载台,使得所述参考点与一个所述第二垂直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
[0031]通过所述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垂直点的距离h21;
[0032]移动所述承载台(n

1)次,并通过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剩余的所述第二垂直点的距离分别为h22、h23
……
h2n;
[0033]基于测得h21、h22、h23
……
h2n,确定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顶面的第二距离H2;其中,
[0034]第二距离H2满足关系式:H2=(h21+h22+h23
……
+h2n)/n。
[0035]在一些实施例中,n个所述第二垂直点沿所述通孔的周缘等间距设置。
[00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所述第一工件至所述安装槽内包括:
[0037]在所述安装槽的底壁涂覆粘贴体;
[0038]放置所述第一工件至所述粘贴体上;
[0039]抵压所述第一工件至所述粘贴体,以固定所述第一工件与所述第二工件。
[004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工装置,用于装配第一工件至第二工件上,所述第二工件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和底面,所述加工装置包括:
[0041]检测机构,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工件的厚度并基于所述第一工件的厚度获取所述第一工件的类别及对应的加工值,以及获取所述第二工件的通孔的深度并基于所述通孔的深
度获取所述第二工件的类别;
[0042]加工机构,电连接所述检测机构,用于获取并基于所述加工值,加工对应类别的所述第二工件中通孔的侧壁以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贯穿对应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并连通所述通孔,所述安装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加工值;
[0043]移载机构,用于装配所述第一工件至类别相同的所述第二工件的安装槽内。
[00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工装置还包括:
[0045]承载台,用于承载所述第二工件,并与所述第二工件的底面抵接;
[0046]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承载台,用于驱动所述承载台沿平行于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的方向移动。
[0047]上述加工方法和加工装置中,第一工件的厚度、加工值及第二工件的通孔的深度形成相对应的关系,加工时,使得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属于同一类别,安装槽是基于加工值,并在对应类别的第二工件中通孔的侧壁加工形成,能够消除因第二工件的厚度不同导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工方法,用于装配第一工件至第二工件上,所述第二工件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和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第一工件的厚度,并基于所述第一工件的厚度获取所述第一工件的类别及对应的加工值;获取所述第二工件的通孔的深度,并基于所述通孔的深度获取所述第二工件的类别;基于所述加工值,加工对应类别的所述第二工件中通孔的侧壁以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贯穿对应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并连通所述通孔,所述安装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加工值;装配所述第一工件至类别相同的所述第二工件的安装槽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二工件的通孔的深度包括:提供一承载台;放置所述第二工件至所述承载台上,并使所述第二工件的底面抵接所述承载台;在所述顶面远离所述承载台的一侧选取一参考点;测得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承载台的第一距离H1;测得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顶面的第二距离H2;基于所述第一距离H1及所述第二距离H2,获取所述通孔的深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得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承载台的第一距离H1包括:在所述参考点设置测距传感器,所述承载台上具有第一垂直点,使得所述参考点与所述第一垂直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所述承载台;通过所述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所述第一垂直点的距离即为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承载台的第一距离H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点为n个,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所述通过所述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所述第一垂直点的距离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的方向移动所述承载台,使得所述参考点与一个所述第一垂直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所述承载台;通过所述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垂直点的距离h11;移动所述承载台(n

1)次,并通过测距传感器测得所述参考点与剩余的所述第一垂直点的距离分别为h12、h13
……
h1n;基于测得h11、h12、h13
……
h1n,确定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承载台的第一距离H1;其中,第一距离H1满足关系式:H1=(h11+h12+h13
……
+h1n)/n。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得所述参考点距离所述顶面的第二距离H2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工件的顶面的方向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伟熊刚廖华伟杨俊国黄振荣胡涛冉华山邓敏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