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动态回灌试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8875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动态回灌试验系统。回灌试验系统上游依次连接输水管(1)、第一流量计(2)、沉淀池(3)和回灌主管(4),回灌主管(4)上连接若干回灌支管(5),回灌支管(5)连接回灌井(6),并且回灌支管(5)上连接有闸阀(7);回灌试验系统下游依次连接第二流量计(8)和应急溢流管(9);闸阀(7)用于选择性开启回灌井(6),以获得多组不同的动态回灌试验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回灌区布设动态回灌试验系统,选择性开启回灌井进行不同的回灌试验,分析回灌群井效应对回灌井回灌能力的影响,为工程回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一次试验设施投入能够开展多组回灌试验,试验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可操作性强。可操作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动态回灌试验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施工
,尤其是降水回灌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动态回灌试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下工程施工时,将施工降水的抽排水进行资源性回灌已成为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手段。回灌方案设计中单井回灌能力计算是主要步骤,也是确定回灌井数量、保证回灌实施效果的关键参数。由于群井效应尚无法定量分析评价,单井回灌能力按照规范公式计算时不能充分考虑群井效应的影响,导致回灌井设计数量调整系数的取值难以合理确定,时常出现回灌能力不足或过剩的工程问题。
[0003]采用现场回灌试验方法可对回灌群井效应进行分析研究,但针对不同回灌井数量、不同布置形式的多种回灌试验方案,回灌井、管线、监测仪器等试验设施的人力、物力、时间投入太大,使得现场试验难以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手段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动态回灌试验系统,通过在回灌区布设本动态回灌试验系统,选择性开启回灌井进行不同的回灌试验,分析回灌群井效应对回灌井回灌能力的影响,为工程回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一次试验设施投入能够开展多组回灌试验,试验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一种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动态回灌试验系统,包括输水管、第一流量计、沉淀池、回灌主管、回灌支管、回灌井、闸阀、第二流量计以及应急溢流管,其中:所述回灌试验系统上游依次连接输水管、第一流量计、沉淀池和回灌主管,所述回灌主管上连接若干回灌支管,所述回灌支管连接回灌井,并且所述回灌支管上连接有闸阀;所述回灌试验系统下游依次连接第二流量计和应急溢流管;并且所述第一流量计用于监测计量总水量Q

,所述第二流量计用于监测计量应急溢水量Q

,所述闸阀用于选择性开启回灌井,以获得多组不同的动态回灌试验方案。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水管上游连接降水区排水管路,铺设3

坡度,管径根据降水设计排水量计算确定。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量计为明渠流量计,其安装在沉淀池上游的输水管管路上,并且其上游管路顺直段长度不小于10倍水力半径,下游管路顺直段长度不小于5倍水力半径。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设计为三级沉淀,两道隔墙顶部错开设置溢水口,且沉淀池进水口和出水口设计100mm高差。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灌主管管径同输水管,铺设3

坡度,进入回灌区后下沉500mm。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灌主管进入回灌区后分为两路,所述回灌井在回灌区内沿两路回灌主管的每一路的两侧分别布设。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两路所述回灌主管两侧的回灌井纵横间距10m。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应急溢流管管径同输水管,包括竖直段和平直段,竖直段上游与第二流量计连接,平直段低于回灌井井口100mm且与排水管网连接。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一种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动态回灌试验系统,选择性开启回灌井进行不同的回灌试验,分析回灌群井效应对回灌井回灌能力的影响。试验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具体而言,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提供的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动态回灌试验系统设计简单、易于操作、便于实施。
[0019](2)通过动态控制回灌井开启状态,实现了不同数量、不同间距的群井效应分析,回灌井与回灌设施均为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大大降低了试验成本。
[0020](3)本技术提及的动态回灌试验在同一回灌区内开展,避免了地层不均匀性、多向异性及成井质量差异等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有效提高了回灌群井效应研究与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
[0021](4)本技术为地下水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试验分析思路,试验结果可为回灌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提高回灌方案的经济合理性。
[0022]应当理解,本技术任一实施方式的实现并不意味要同时具备或达到上述有益效果的多个或全部。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24]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涵盖的范围内。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动态回灌试验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动态回灌试验系统立面布置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明渠流量计安装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沉淀池平面示意图;
[0029]图5为图4的沉淀池1

1剖面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动态回灌试验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动态回灌试验方案回灌井平面布置示意图;
[00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回灌井数量n=3的回灌试验方案中单井回灌能力Q
单井
随回灌井间距s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00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回灌井数量n=6的回灌试验方案中单井回灌能力Q
单井
随回灌井间距s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回灌井数量n=10的回灌试验方案中单井回灌能力Q
单井
随回灌井间距s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003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回灌井数量n=14的回灌试验方案中单井回灌能力Q
单井
随回灌井间距s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0036]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单井回灌能力Q
单井
与回灌井数量n、回灌井间距s之间的影响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资源性回灌群井效应动态回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水管(1)、第一流量计(2)、沉淀池(3)、回灌主管(4)、回灌支管(5)、回灌井(6)、闸阀(7)、第二流量计(8)以及应急溢流管(9),其中:所述回灌试验系统上游依次连接输水管(1)、第一流量计(2)、沉淀池(3)和回灌主管(4),所述回灌主管(4)上连接若干回灌支管(5),所述回灌支管(5)连接回灌井(6),并且所述回灌支管(5)上连接有闸阀(7);所述回灌试验系统下游依次连接第二流量计(8)和应急溢流管(9);并且所述第一流量计(2)用于监测计量总水量Q

,所述第二流量计(8)用于监测计量应急溢水量Q

,所述闸阀(7)用于选择性开启回灌井(6),以获得多组不同的动态回灌试验方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1)上游连接降水区排水管路,铺设3

坡度,管径根据降水设计排水量计算确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量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彤诚刘文彬于天飞宋克英李旭光石红伟王远川董安鑫王军罗礼涛张绍东张志恒张文涛张海玲胥旻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