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8722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属于工程减隔震技术领域,包括有上固定板、下固定板、活动板、中座板和下座板,上固定板的底部一侧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垫高块,垫高块的底部中间设置有导向柱,活动板的底部和下固定板的顶部均设置有若干安装板,安装板的顶部上设置有固定卡壳,固定卡壳的内壁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伸缩柱,伸缩柱的活动端上设置有定位卡板,定位卡板之间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一侧中间垂直设置有连接柱一,连接柱一之间设置有连接柱二,连接柱一与连接柱二的连接处设置有万向联轴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连接柱一和连接柱二等部件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下座板与中座板之间的间距,避免其接触面出现损伤,保证了隔震效果。隔震效果。隔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减隔震
,具体为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桥梁等建筑机构抗震设计主要依靠建筑结构自身的强度、变形,这通常会导致很大的地震能量从地面传递给建筑本身,设计难度较大,经济性差。近年来,为了提高结构和抗震性能,国内外大量采用减隔震支座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起到了隔振耗能的作用。摩擦摆支座由于具有对地震激励频率范围的低敏感性、耐久性和稳定性、自复位能力强,在工程中应用广泛。
[0003]然而,现有的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当发生地震时,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间距会增大,中座板会砸向下座板,其接触面会出现损伤,导致滑动不顺畅、影响隔震的效果。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解决了当发生地震时,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间距增大,中座板会砸向下座板,其接触面会出现损伤导致的滑动不顺畅、影响隔震的效果的技术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有上固定板、下固定板、活动板、中座板和下座板,所述上固定板的底部一侧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垫高块,所述垫高块的底部中间设置有导向柱,所述活动板的底部和所述下固定板的顶部均设置有若干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上设置有固定卡壳,所述固定卡壳的内壁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的活动端上设置有定位卡板,所述定位卡板之间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中间垂直设置有连接柱一,所述连接柱一之间设置有连接柱二,所述连接柱一与所述连接柱二的连接处设置有万向联轴件。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活动板位于所述导向柱之间,所述活动板上开设有若干导向孔,所述活动板与所述导向柱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下座板固定在所述下固定板的顶部中间。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垫高块的尺寸大于所述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端部呈“T”状结构,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垫高块均呈圆柱状结构,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垫高块之间为焊接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板的底部与所述下固定板之间设有橡胶层,所述固定卡壳为的横截面呈“L”状的圆环,所述固定卡壳与所述安装板之间为焊接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柱的内部安装有弹簧。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位卡板呈圆弧弯曲状结构,所述连接块的横截面呈“工”状结构,所述连接柱一和所述连接柱二的圆直径长度相同。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通过连接柱一和连接柱二等部件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将活动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间距固定住,当发生地震时建筑柱体间距增大时,上固定板会随着建筑上移,而活动板受连接柱一和连接柱二的影响,不会发生移动,进而避免中座板与下座板之间的间距发生较大变化,有效的保护了其接触面,保证后续的移动顺滑性,从而解决了滑动不顺畅、影响隔震的效果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所述上固定板结构图;
[0014]图3为本技术所述固定卡壳结构图;
[0015]图4为本技术所述定位卡板结构图。
[0016]图中:下座板

1,上固定板

2,活动板

3,中座板

4,连接柱二

5,下固定板

6,导向柱

7,垫高块

8,连接柱一

9,连接块

10,安装板

11,橡胶层

12,伸缩柱

13,固定卡壳

14,定位卡板

15,万向联轴件

16。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包括有:上固定板2、下固定板6、活动板3、中座板4和下座板1,上固定板2的底部一侧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垫高块8,垫高块8的底部中间设置有导向柱7,活动板3的底部和下固定板6的顶部均设置有若干安装板11,安装板11的顶部上设置有固定卡壳14,固定卡壳14的内壁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伸缩柱13,伸缩柱13的活动端上设置有定位卡板15,定位卡板15之间设置有连接块10,连接块10的一侧中间垂直设置有连接柱一9,连接柱一9之间设置有连接柱二5,连接柱一9与连接柱二5的连接处设置有万向联轴件16,通过连接柱一9和连接柱二5等部件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下座板1与中座板4之间的间距,避免其接触面出现损伤,保证了隔震效果。
[0019]进一步改进地,活动板3位于导向柱7之间,活动板3上开设有若干导向孔,活动板3与导向柱7之间为活动连接,下座板1固定在下固定板6的顶部中间。
[0020]进一步改进地,垫高块8的尺寸大于导向柱7,导向柱7的端部呈“T”状结构,导向柱7与垫高块8均呈圆柱状结构,导向柱7与垫高块8之间为焊接固定连接。
[0021]进一步改进地,安装板11的底部与下固定板6之间设有橡胶层12,固定卡壳14为的横截面呈“L”状的圆环,固定卡壳14与安装板11之间为焊接固定连接,伸缩柱13的内部安装有弹簧。
[0022]进一步改进地,定位卡板15呈圆弧弯曲状结构,连接块10的横截面呈“工”状结构,连接柱一9和连接柱二5的圆直径长度相同。
[0023]在使用时:本技术上固定板2和下固定板6分别固定在建筑上,当生地震时,上
固定板2会随着建筑的移动而移动,此时,受到连接柱一9和连接柱二5的影响,活动板3会保持原位不动,进而避免中座板4与下座板1之间的间距不受影响,保护了其连接面不受损伤,而在使用过程中,连接柱一9和连接柱二5之间的万向联轴件16能够改变其连接角度,伸缩柱13能够改变连接柱一9与下固定板6的连接位置,进而保证其移动的能力,保证了隔震效果。
[00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固定板(2)、下固定板(6)、活动板(3)、中座板(4)和下座板(1),所述上固定板(2)的底部一侧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垫高块(8),所述垫高块(8)的底部中间设置有导向柱(7),所述活动板(3)的底部和所述下固定板(6)的顶部均设置有若干安装板(11),所述安装板(11)的顶部上设置有固定卡壳(14),所述固定卡壳(14)的内壁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伸缩柱(13),所述伸缩柱(13)的活动端上设置有定位卡板(15),所述定位卡板(15)之间设置有连接块(10),所述连接块(10)的一侧中间垂直设置有连接柱一(9),所述连接柱一(9)之间设置有连接柱二(5),所述连接柱一(9)与所述连接柱二(5)的连接处设置有万向联轴件(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3)位于所述导向柱(7)之间,所述活动板(3)上开设有若干导向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铭徐司朱正正付艺博方雯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山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