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梁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8677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边梁总成及车辆,所述前边梁总成包括:A柱下段;前边梁主体,所述前边梁主体的后端与所述A柱下段相连;前边梁斜撑,所述前边梁斜撑的前端与所述前边梁主体相连,所述前边梁斜撑的后端与所述A柱下段相连;接头件,所述接头件与所述A柱下段相连,且所述接头件与A柱上段相连;其中,所述前边梁主体的上端面靠近所述接头件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将前边梁主体与前边梁斜撑、A柱下段相连,使得前边梁主体上的力可从不同的路径传递扩散,且整体连接结构的强度较大,稳定性更佳,传力效果更好。传力效果更好。传力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边梁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前边梁总成及具有该前边梁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身前边梁是汽车组成的重要部分,涉及到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且在正面小偏置碰撞中前边梁结构布置将直接影响乘员舱的变形情况,从而影响汽车的正面碰撞安全性能。而现有前边梁大多采用钢制冲压焊合件,且为一字型结构设计。但是钢制冲压件前边梁结构的零件数量多,整体重量高,工艺复杂,开发费用高,且传力路径单一,难以将碰撞力分解传递至地板门槛梁区域,使A柱结构设计的难度变大。以及,钢制冲压件前边梁结构的吸能效果不理想,导致碰撞工况结果较差,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一种前边梁总成,可对车辆前部的外力分不同的路径朝后传递扩散,降低车辆变形程度,提高车辆安全性。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包括:A柱下段;前边梁主体,所述前边梁主体的后端与所述A柱下段相连;前边梁斜撑,所述前边梁斜撑的前端与所述前边梁主体相连,所述前边梁斜撑的后端与所述A柱下段相连;接头件,所述接头件与所述A柱下段相连,且所述接头件与A柱上段相连,其中,所述前边梁主体的上端面靠近所述接头件设置。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将前边梁总成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与A柱相连,当车辆侧部受到撞击时,可通过前边梁总成将撞击力传递分散至A柱,并通过A柱将撞击力传递分散至门槛梁等车身结构,从而使得车辆侧部所受到的外力减小,降低车身变形程度,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所述接头件设有第一安装面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A柱下段的上端面贴合相连,所述安装槽构造为朝背离所述第一安装面的方向敞开,且所述A柱上段的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槽内。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所述前边梁斜撑的前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平面且后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平面,所述第一连接平面贴合连接于所述前边梁主体的下侧面,所述第二连接平面贴合连接于所述A柱下段的前侧面。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所述接头件的前端设有安装点,所述安装点用于安装发动机罩铰链。
[000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所述A柱上段构造为管梁结构,且所述A柱上段的横截面包括内部管和外部环,所述内部管位于所述外部环内且与所述外部环之间连接有加强筋,且所述A柱上段的前端与所述接头件插接配合。
[00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所述A柱下段包括前后方向分布的两个中
空腔体,两个所述中空腔体中位于前侧的所述中空腔体适于与所述前边梁主体和所述前边梁斜撑相连且位于后侧的一个所述中空腔体的外侧面设有车门铰链安装板。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所述A柱下段的下端与门槛梁相连,所述前边梁斜撑的后端与所述A柱下段相连且与所述门槛梁间隔开。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所述门槛梁的内侧与电池包框架相连,且沿前后方向上,所述A柱下段的前侧面朝前凸出于所述电池包框架。
[00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所述前边梁主体、所述前边梁斜撑和所述A柱下段为型材挤压成型,和/或所述接头件为压铸件。
[001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辆。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边梁传力总成。
[0016]所述车辆及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边梁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相同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与门槛梁、电池包的安装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与门槛梁、电池包(另一视角)的安装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头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前边梁总成100,
[0024]前边梁主体11,前边梁斜撑12,第一连接平面121,第二连接平面122,
[0025]A柱上段2,A柱下段3,接头件4,第一安装面41,安装槽42,
[0026]门槛梁200,电池包框架3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0029]下面参考图1

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边梁总成100,包括:A柱下段、前边梁主体11、前边梁斜撑12和接头件4。需要说明的是,前边梁主体11和前边梁斜撑12均构造为杆状结构,将前边梁主体11的一端和前边梁斜撑12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将前边梁主体11的另一端和前边梁斜撑12的另一端均与A柱下段相连以形成三角加强结构,从而提高
车辆侧面的整体强度。当车辆受到外部的碰撞时,前边梁总成100能够通过前边梁主体11和前边梁斜撑12将外力进行传递至A柱下段,进而外力通过A柱下段导向至门槛梁200或车辆其他结构,使得外力通过传导逐渐削弱消散以降低车辆的变形度,提高车辆的防撞能力,保证车辆的安全性。
[0030]同时,前边梁主体11以及前边梁斜撑12的内部设置为空心结构,通过该结构能够便于将前边梁总成100安装于汽车A柱,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前边梁总成100的整体强度,且满足车辆轻量化设计需求。
[0031]具体地,前边梁主体11沿前后方向延伸即沿车辆的X向延伸,且前边梁主体11的后端与A柱下段3相连,前边梁斜撑12的前端与前边梁主体11相连,A柱下段3通过接头件4与A柱上段2相连,其中,前边梁主体11的上端面靠近接头件4设置,靠近为前边梁主体11的上端面与接头件4之间的距离较小,尤其二者的间距可设置为3mm~20mm,以使前边梁主体11上的力可通过A柱下段3传递至接头件4以及A柱上段2,保证力传递的顺畅。
[0032]也就是说,在车辆侧部受到碰撞时,由于前边梁总成100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即说明前边梁主体11和前边梁斜撑12沿车辆的X向延伸设置并与A柱下段3相连,使得外部的碰撞力从前边梁主体11以及前边梁斜撑12分别从不同的路径传递至A柱下段3,由于前边梁主体11的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A柱下段;前边梁主体,所述前边梁主体的后端与所述A柱下段相连;前边梁斜撑,所述前边梁斜撑的前端与所述前边梁主体相连,所述前边梁斜撑的后端与所述A柱下段相连,所述前边梁斜撑构造为从前端到后端朝下倾斜延伸;接头件,所述接头件设置在所述A柱下段上部,且所述接头件后端斜向上延伸并与A柱上段相连;其中,所述前边梁主体的上端面靠近所述接头件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件设有第一安装面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A柱下段的上端面贴合相连,所述安装槽构造为朝背离所述第一安装面的方向敞开,且所述A柱上段的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边梁斜撑的前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平面且后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平面,所述第一连接平面贴合连接于所述前边梁主体的下侧面,所述第二连接平面贴合连接于所述A柱下段的前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边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件的前端设有安装点,所述安装点用于安装发动机罩铰链。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边梁总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殿亮乔显波赵勇刘健坤沈明双刘雷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