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8281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车辆的侧围总成包括:立柱连接加强板;侧围外板,侧围外板设置于立柱连接加强板的外侧且与立柱连接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空腔;支撑件,支撑件设置于空腔中,支撑件的内端与立柱连接加强板连接,支撑件的外端与侧围外板相互抵接,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的前后两端,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均相对第二支撑部向上弯折延伸设置。由此,通过将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的前后两端且均相对第二支撑部向上弯折延伸设置,不仅可以使侧围外板的结构刚度更高,而且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路噪、鼓噪,可以使关门品质更佳。门品质更佳。门品质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实现车辆的轻量化,现代主流车身设计采用单体化车身,由内、外薄壁钢板焊接而成,车身侧围存在旁路空腔结构,例如:侧围外板和立柱加强件连接板之间存在有空腔,车辆高速行驶时,会在空腔产生高速气流场,侧围高速气流场能够产生空腔噪音和传递车外噪声。
[0003]在相关技术中,一些车辆侧围的空腔中未设置任何密封支撑结构,导致车辆侧部局部模态低,关门品质力差,存在路噪鼓噪,用户的乘坐舒适性较差。另一些车辆侧围的空腔中虽然设置有密封支撑结构,但是其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对路噪鼓噪的改善效果较低,对关门品质的改善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侧围总成,该车辆的侧围总成的侧围外板刚度更高,噪音更小,关门品质更佳。
[0005]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包括:立柱连接加强板;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设置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的外侧且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空腔;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支撑件的内端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外端与所述侧围外板相互抵接,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部均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向上弯折延伸设置。
[0007]由此,通过将支撑件设置于空腔中,支撑件的内端与立柱连接加强板连接,支撑件的外端与侧围外板相互抵接,并且使支撑件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的前后两端,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均相对第二支撑部向上弯折延伸设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侧围外板的结构刚度,而且可以降低路噪、鼓噪,可以提升关门品质。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有夹角α,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有夹角β,α和β均为钝角且满足关系式:α<β。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长度。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四支撑部和第五支撑部,所述第四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且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前方弯折延伸设置,所述第五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
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且相对所述第三支撑部朝向后方弯折延伸设置。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和多个所述第二卡接部一一对应。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部的内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内端和所述第五支撑部的内端。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中的一个为卡扣,另一个为卡槽,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骨架主体和发泡层,所述骨架主体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连接,所述发泡层设置于所述骨架主体的周向边缘,所述发泡层分别与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挤压干涉。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骨架主体为树脂骨架主体。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再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00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的局部剖面图;
[0023]图5是图4中A区域的示意图;
[0024]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再一视角的局部剖面图;
[0025]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0026]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00、侧围总成;
[0029]10、立柱连接加强板;11、第二卡接部;
[0030]20、侧围外板;21、空腔;
[0031]30、支撑件;31、第一支撑部;32、第二支撑部;33、第三支撑部;34、第四支撑部;35、第五支撑部;36、第一卡接部;37、骨架主体;38、发泡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33]下面参考图1

图8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100,该侧围总成100可以应用于车辆。
[0034]结合图1

图8所示,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侧围总成100可以主要包括:立柱连接加强板10、侧围外板20和支撑件30,其中,侧围外板20设置于立柱连接加强板10的外侧且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形成有空腔21,支撑件30设置于空腔21中,支撑件30的内端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连接,支撑件30的外端与侧围外板20相互抵接,支撑件30可以主要包括: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32的前后两端,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均相对第二支撑部32向上弯折延伸设置。
[0035]具体地,侧围外板20设置于立柱连接加强板10的外侧,侧围外板20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形成有空腔21,支撑件30设置于空腔21中,支撑件30的内端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连接,支撑件30的外端与侧围外板20相互抵接,这样不仅可以使支撑件30将空腔21进行分隔,避免气流在空腔21内的流动,从而可以降低路噪和鼓噪,可以提升关门品质,而且可以使支撑件30抵接于侧围外板2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可以提高侧围外板20的结构刚度,从而可以避免侧围外板20的变形,可以提高侧围总成100的局部模态。
[0036]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32的前后两端,并且使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连接加强板(10);侧围外板(20),所述侧围外板(20)设置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10)的外侧且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形成有空腔(21);支撑件(30),所述支撑件(30)设置于所述空腔(21)中,所述支撑件(30)的内端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10)连接,所述支撑件(30)的外端与所述侧围外板(20)相互抵接,所述支撑件(30)包括: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所述第一支撑部(31)和所述第三支撑部(3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32)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一支撑部(31)和所述第三支撑部(33)均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32)向上弯折延伸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2)之间形成有夹角α,所述第三支撑部(33)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2)之间形成有夹角β,α和β均为钝角且满足关系式:α<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支撑部(33)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0)还包括:第四支撑部(34)和第五支撑部(35),所述第四支撑部(3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32)的一端且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部(31)朝向前方弯折延伸设置,所述第五支撑部(35)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部(33)远离所述第一支撑部(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宁可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