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无人车编队队形控制及避障重构方法与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非电变量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无人车编队队形控制及避障重构方法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无人驾驶技术迅速发展,但目前的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以单车智能模式运行,缺少与其他车辆的高效交互,不仅限制了交通效率,还制约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多无人车编队技术迅速发展,但对于多车编队系统,缺乏队形保持稳定且避障重构灵活的编队控制方法。
[0003]在多车编队中,各无人车之间的位置误差收敛迅速,以迅速形成并保持目标队形;同时,为充分考虑障碍物环境及编队任务的多样性,各无人车之间的相对位置又应该灵活多变;在编队行驶过程中,多车编队与障碍物及编队内部无人车之间均不应存在碰撞风险,且应该充分考虑无人车的运动能力,避免忽略车辆尺寸及运动特性进行编队控制。但是目前的多车编队控制方法难以同时满足以上要求,基于此,本领域亟需一种能够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可行域范围和编队内无人车的运动能力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多车编队队形保持稳定性和避障重构灵活性的编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无人车编队队形控制及避障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车辆编队中领航车与跟随车间的距离参数以及跟随车的宽度;确定先验路点,并基于所述先验路点、所述领航车与跟随车间的距离参数以及所述跟随车的宽度确定横向可行域;当所述横向可行域不满足所述车辆编队的通行要求时,更新所述车辆编队的编队参数;采用比例控制器确定所述车辆编队的误差控制函数对跟随车的控制分量;实时获取领航车的车辆状态和跟随车的车辆状态;基于更新后的编队参数、所述领航车的车辆状态、所述跟随车的车辆状态和所述控制分量,以跟随车的最大输出控制量为约束确定跟随车的输出控制量;跟随车的最大输出控制量包括:跟随车的最大车速和跟随车前轮的最大转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无人车编队队形控制及避障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编队的通行要求为:;式中,表示在第个先验路点到领航车一侧车速的垂向距离,表示在第个先验路点到领航车另一侧车速的垂向距离,表示跟随车的宽度,表示冗余宽度,表示领航车后轴中心点一侧的横向可行域,表示领航车后轴中心点另一侧的横向可行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无人车编队队形控制及避障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更新所述车辆编队的编队参数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更新后的所述编队参数完成车辆编队队形的重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无人车编队队形控制及避障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更新后的编队参数、所述领航车的车辆状态、所述跟随车的车辆状态和所述控制分量,以跟随车的最大输出控制量为约束确定跟随车的输出控制量,具体包括:基于基于更新后的编队参数、所述领航车的车辆状态、所述跟随车的车辆状态和所述控制分量确定跟随车的期望控制量;以跟随车的最大输出控制量为约束,基于所述跟随车的期望控制量确定所述跟随车的输出控制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无人车编队队形控制及避障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跟随车的期望控制量为:
;式中,表示时刻跟随车的期望速度,表示领航车的速度,表示时刻领航车的航向角,表示时刻跟随车的航向角,表示期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建伟,陈信燃,臧政,巨志扬,张曦,齐建永,张升,
申请(专利权)人:北理慧动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