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6021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09:45
构造构件(100)包括第1构件(10)、第2构件(20)和限制部(30)。第1构件(10)包括顶板(11)、纵壁(121、122)、凸缘(131、132)和棱线部(151、152)。第2构件(20)包括顶板(21)、纵壁(221、222)、凸缘(231、232)和棱线部(251、252)。第2构件(20)的纵壁(221、222)在第1构件(10)的纵壁(121、122)的内侧沿着纵壁(121、122)配置。第2构件(20)的凸缘(231、232)与第1构件(10)的凸缘(131、132)分别接合。限制部(30)设于第2构件(20)的纵壁(221、222)之间。限制部(30)限制第1构件(10)的纵壁(121、233)的靠凸缘(131、132)侧的部分相互靠近的变形。侧的部分相互靠近的变形。侧的部分相互靠近的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构造构件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构造构件,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有长条形状的移动体用构造构件。

技术介绍

[0002]对于汽车等移动体所使用的构造构件,例如从提高燃烧消耗性能的观点出发而要求轻量化,另一方面还要求抗碰撞性能。例如,作为构造构件的一种的汽车的保险杠加强件设置于车身的前部或后部,在从车身的前方或后方受到碰撞载荷时通过弯曲变形来吸收冲击。对于保险杠加强件谋求以较少的变形量负担较大的载荷。
[0003]在专利文献1中针对保险杠加强件提出了用于抑制碰撞时的变形的形状。专利文献1的保险杠加强件包括第1构件和第2构件。第1构件具有帽状的横截面。第2构件是封闭第1构件的开口的封闭板。第1构件和第2构件分别包括顶板、两个纵壁和两个凸缘。第2构件的纵壁在第1构件的内侧与第1构件的纵壁相对地配置。第2构件的顶板具有朝向与第1构件的顶板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凸部。
[0004]根据专利文献1,在从第2构件侧向保险杠加强件输入碰撞载荷而在保险杠加强件产生弯曲变形时,第1构件的各纵壁中的靠第2构件侧的端部朝向保险杠加强件的车高方向中央移动。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构造构件,其是具有长条形状的移动体用构造构件,其中,该构造构件包括:第1构件,其沿着所述构造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包括:第1顶板;一对第1纵壁,其彼此相对地配置,所述一对第1纵壁的端缘彼此由所述第1顶板连结;一对第1凸缘,其相对于所述第1纵壁而言配置于与所述第1顶板相反的一侧,向所述第1纵壁的外侧突出;以及一对第1棱线部,其将所述第1纵壁和所述第1凸缘连结;第2构件,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包括:第2顶板,其配置于所述第1纵壁的内侧,与所述第1顶板隔开间隔地相对;一对第2纵壁,其在所述第1纵壁的内侧沿着所述第1纵壁配置,所述一对第2纵壁的端缘彼此由所述第2顶板连结;一对第2凸缘,其相对于所述第2纵壁而言配置于与所述第2顶板相反的一侧,向所述第2纵壁的外侧突出,与所述第1凸缘分别接合;以及一对第2棱线部,其将所述第2纵壁和所述第2凸缘连结;以及限制部,其设于所述一对第2纵壁之间,限制所述一对第1纵壁的靠所述第1凸缘侧的部分相互靠近的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构件,其中,所述第1纵壁与所述第2纵壁之间的间隙的大小为2.0mm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构造构件,其中,所述限制部是多个加强筋,该多个加强筋分别从所述第2顶板向与所述第1顶板相反的一侧突出,从所述第2纵壁中的一个第2纵壁向另一个第2纵壁延伸而连接于各个所述第2纵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造构件,其中,在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野敦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